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镇江新兴经济路径与对策

2014-05-22王琦

现代企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镇江市镇江新兴产业

王琦

镇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江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集港口、工贸、旅游为一体的中心城市。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确立了 “5+X”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即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其他新兴产业。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必将需要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镇江市2012年末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等普通高等院校5所,在校学生8.9万人(含研究生),应该说人才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于镇江新兴产业经济,是摆在镇江高专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镇江市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镇江已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比较优势。截至2012年末,“五大”新兴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3家,在岗职工14.5万人,实现销售2252.8亿元,比2011年增长35.1%。但是2011-2012年的统计数据同时也显示,镇江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兴产业中高端新兴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低端,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偏低,而对于利润丰厚的前端研发和后端品牌销售阶段生产经营存在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层次、集聚水平亟待提升;二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支撑;三是人才瓶颈制约的矛盾依然突出;四是产业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

二、地方高校对接镇江新兴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镇江的就业结构也趋于优化。镇江地方院校在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上积极对接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要求,但就目前来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设置专业对接镇江新兴产业明显不足。目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传统专业多,新兴产业少的问题,与镇江市主要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专业还存在盲点,如造纸、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方向几乎没有对接专业。这样就造成办学特色不鲜明,区域内社会认可度不高。从镇江市的高校来看,普遍存在培养的人才多、留住的人才少的情况。在利益驱动下,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较为发达的其他城市就业,留在镇江的比例较小。镇江高专近两年的招生就业情况统计情况(见表1)也验证了这一点,留在镇江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相对不够。虽然镇江高专加强“工学结合”、“讲训并重”,开展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现状来看,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合作方式单一、合作领域较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等诸多问题。校企浅层次合作多,深度合作少,尚属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的内容还不丰富,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缺乏一种紧密稳定的合作伙伴,合作成效不够明显。企业缺乏对合作的积极性,忙的时候要学生,闲的时候不愿意接受的情况。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践教学,也造成了企业急需的人才招不到、地方院校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3.教学改革不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镇江地方高校还没能跳出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显得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实训环节投入大,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高,而地方院校资金来源不足,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又难以共享,学校设备更新跟不上技术换代节奏,从而制约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由于“双师型”师资的不足,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都非常高的复合型专业教师,但地方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动手能力不强,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有待提升。地方院校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是否能够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镇江的产业发展不仅迫切需要地方院校直接提供技术人才和劳动者,更需要科技支持与服务。而目前镇江的地方院校还缺乏足够的科研设备和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三、地方高校服务镇江经济的路径探索

1.合理设置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推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统筹规划,合理设置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专业设置要求镇江地方高校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镇江高专未来的专业布局重点是面向镇江市的现代装配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绿色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以现代装配制造业类为重点、电子信息产业、绿色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为拓展的专业发展格局。要做到这一点,地方院校必须具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应对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更新和补充教育内容。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镇江市产业经济特点,对应相关行业,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有应变性。专业设置要与区域内新兴产业快速对接,以培养朝阳专业、满足新兴产业爆发增长为需要,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为镇江市长远发展集聚人才。

2.推进校企共同发展,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校企合作不是任务,它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道。地方高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依托行业、企业、项目合作办学,取得企业深层次的参与,通过企业拓展技术和技术培养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适应程度。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培养人才,才能真正有利于镇江新兴产业的发展。

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一是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生产一线学习锻炼,或者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实践项目,从而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企业联合办学,企业可以直接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教育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推行“订单式”培养,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三是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信息资源集中的优势,承担部分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课题,配合企业搞技术革新和科研,形成双向互动发展。

3.推进“4F8M”课程模式,施行“教学做”一体化,直接为镇江市培养高技能人才。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镇江引进了二重、中节能、鼎胜铝业等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新兴产业发展正面临中高端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和生产一线产业工人共同短缺的现实难题。教育要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在规模、结构与发展模式上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富有镇江特色的人才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镇江高专近年来基于“能胜岗、能转岗”的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创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简称4F8M)的课程模式。“四平台”是指基本素质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八模块”则对应于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创新实践模块。

推进“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把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的、创新的、积极的学习过程,从而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师演示,学生照着做;教师指导,学生学着做;教师引路,学生独立做;师生探讨,学生创新做”,实现从“基础层次—应用层次—综合创新层次”梯次提高的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对接镇江市新兴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镇江高专立足镇江,与中国二重、金东纸业、江苏柳工、镇江液压、江苏华通动力重工、苏果、苏宁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研发、人才培训培养、校企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横向合作。但是要发展,还必须紧扣地方特色,与镇江市的支柱产业、新兴行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实现与地方产业的真正互动。

提升教师服务基层企业、参与技术服务的能力也很必要。加强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服务中求合作,以贡献求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公共的社会服务平台;结合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主动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社会服务项目研究,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双丰收。地方政府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规划,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打造和谐的政策环境,从而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基金项目:2012年度镇江市科协调研重点课题项目“地方高校服务镇江新兴经济路径与对策”(KXZD-08);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团队支撑项目(ZJC-KYTD-05)]

(作者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镇江市镇江新兴产业
镇江市“双管齐下” 全力保障重大事故隐患“回头看”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镇江市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