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恐龙不死?
2014-05-21刘杨
刘杨
世界军事航空史上似乎还没有哪种战斗机能拥有像F-35这样多的“荣耀之最”——它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武器开发合同,拥有最为多功能化的任务能力,拥有最多国家投资和参与以及未来将装备最多国家的航空部队。然而,F-35项目也同时拥有诸多令人不安的“顶级称号”—— F-35将会是研发成本涨幅最高以及单价最高的战斗机项目。据报道,截至2014年2月底,F-35项目开发日程已比原定计划延期7年,预算超支已达1 670亿美元,超支幅度达68%。按目前的采购量和研发成本估算,F-35战斗机的单价已从项目最初的不足
4 000万美元一路飙升,眼下已高达1.6亿美元。即便如此,号称“主导天空的技术奇迹”的F-35战斗机受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的拖累,更为糟糕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F-35的作战性能产生了怀疑。
有意思的是,尽管F-35项目看起来如此深陷泥淖,孤注一掷的美国军方、洛马公司乃至众项目参与国似乎仍在苦苦支撑。在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于2月24日公布的201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案概要中,陆军部队的规模和海军舰艇的采购都受到削减,U-2和A-10等机型停飞,然而F-35项目却几乎岿然不动,只是降低采购速度和小幅削减采购数量。那么,F-35项目究竟缘何“身价暴涨”?这场“超级赌博”的未来走向又将如何判断呢?
F-35项目危机的经济解读
事实上,在武器开发过程中预算超支和成本上涨的问题在战后各国主战兵器的开发项目中屡见不鲜。美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遭遇多次新型武器项目造价大幅攀升的严峻局面,F-14战斗机项目就是其中一例。实际上早在F-35项目上马之初,通过最大限度的三军通用化实现新一代战机的规模经济就是该项目的一个重要考量。而时至今日事情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
从航空技术的角度来看,F-35并不存在很大的难度,综合性能并非F-35项目的绝对要求。我们知道,作为一款预想中的“低档”战斗机,未来F-35将取代美国空军的F-16、美国海军的F/A-18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V-8B。这样一来问题便出现了——从一开始就料想以现有技术为基础和低成本取胜的F-35却面临着上述三种存在极大冲突的技术要求的挑战,尤其是垂直/短距起降能力更是被事实证明严重制约着整个F-35项目计划的推进。正是空军型F-35A、海军型F-35C和海军陆战队F-35B三个三军并不通用的F-35平台,在彼此被迫分别进行研制、测试和生产的过程中过渡耗费了研发周期和成本。由于采用的是旨在提高效率的边测试边生产策略,事与愿违,在遭遇技术障碍时又不得不频繁整改和重新设计。祸不单行,麻烦缠身的F-35迟迟无法进入加速生产阶段,洛马公司的产能只能干着急,这又使不少零部件和子系统供应商受到严重拖累乃至濒临破产,就连洛马公司本身也受制于F-35项目而分身乏术,无法投资新的武器项目,这也就不难理解F-35项目投入滚雪球般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主要原因。
既然无法平抑项目研发成本,那么通过拉动采购需求同样可以控制F-35的单价不是么?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F-35依然面对的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受经济环境制约和预算削减的影响,美军正在进行现役主力战机的翻新和延寿计划,如美国海军就在推动战机延寿50%的计划,并进行类似“沉默鹰”的局部改进,包括武器内置、加装先进雷达系统、强化隐身能力和提升发动机性能等措施。显然这是对近期美国自身对F-35采购数量逐步削减的其中一大重要解释。另一方面,F-35海外用户信心的逐步崩溃,进而导致削减采购量也令F-35项目控制成本的艰难局面变得雪上加霜。F-35客户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相比较AV-8B和F-16这些现役机型,F-35的单位时间运行成本(包括飞行、训练和维护等)要高出60%。要按原计划大量采购这种价格日益昂贵(甚至至今还没到顶)的战机将令这些本来财政就趋紧的买家更为窘迫。这就不难理解,伴随F-35战斗机生产开发成本的继续上升和产量销量的收紧,都将进一步抬高F-35的平均价格。这一点已有先例——当年F-22订单的锐减就让单机成本从1.49亿美元助推到3.4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精确制导武器和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后者)也客观上拉低了军方对有人驾驶先进多用途战机的需求,这些趋势都极大地增加了F-35控制单价的难度。
F-35“不能倒”
2013年6月,美国参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主席德宾在听证会上面对国防部官员问道,“金融行业里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太大而不会失败。现在F-35计划规模之庞大,是否会因为太大而不会被取消?”要说F-35项目大而不倒未免过于乐观。2004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取消了耗资近70亿美元的RAH-66先进武装直升机项目,一时间举世哗然。排除战略战术需要调整的因素,其理由主要是该项目在历经20年、单机成本眼看突破6 000万美元的情况下而又迟迟无法全速生产。历史眼看就要再度重演,F-35项目的问题更加严重,未来会不会面临崩溃的结局?
还是从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F-35的困境——涨幅几乎达4倍的F-35价格看起来惊人,但要算上全球通胀和美元贬值的效应,这又或是可以理解的。如今新型的F-15和F-16的采购价都已接近1亿美元,而具备前者所没有的隐身、电子战和态势感知能力的F-35性价比究竟如何,还需要一个公正的评价。
对F-35前景持悲观态度的读者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看似威力巨大的纳恩-麦柯德法案的效力。这部由美国参众议员在1982年提出的国防预算法案附加案要求国防部在武器项目超预算15%的时候必须通知国会进行重新评审。如果超支25%则要自动下马。要按这一标准来看F-35项目几乎就被判了死刑。然而如果国防部能合理解释该项目的超支原因,并且充分阐释项目是如何的不可替代,国会又往往能网开一面,这也是被自上世纪末以来多个走在垮台边缘的美国重大武器项目“转而复生”后多次证明的定律。这次国防部的理由更是不容置疑:国际军备市场对于五代战机的需求与日俱增,F-35的开发阶段也已进程过半,当然国防部也拍着胸脯保证关于项目研制和远期维护的成本抑制工作也在卓有成效的进行。即便不提这些,如果项目下马,F-35项目为全美46个州提供的12万个直接或间接工作机会又怎么办?鉴于F-35项目目前已经多多少少保住了一部分采购订单,又已于去年下半年完成了武器投放试验,最终F-35勉强通关的可能性很大。
光有这还不够。眼下F-22已经停产,F-35将是下一阶段美国战斗机出口的中坚力量。如若F-35项目倒掉,不仅作为美国国内军事航空工业支柱之一的洛马公司将面临毁灭,美国战机工业也会连带受到沉重打击。2011年美国参议院在对F-35重新估价后,其结果令潜在买家们开始重新衡量这笔代价惊人的军购究竟是否划算。但几乎可以肯定的说,F-35对于许多意向客户而言几乎成了一种“刚需”。目前三代机们已经寿命过半,而欧洲买家的经济疲软使得各国均无力研制与F-35同档的新一代战机,同时多个盟国买家实际上并无自主航空工业,也没有使用俄系战机的经验,美制的F-35几乎成了换代机型的唯一选项。而日韩等国的订单又将弥补F-35在西方一度损失的份额。更重要的是,F-35项目的多国合作开发模式,使得参与其中的国家即便遭遇研发超期和成本超支也很难中途退却。当年欧洲四国共同承担的“台风”战斗机项目也曾碰到成本上涨和进度延迟的问题,德国方面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意图退出,然而还是受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最终留在了项目阵营中。今天F-35项目的参与者和买家们所面临的,还有比咬咬牙更好的选择么?显然支撑F-35项目不倒的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着背后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鑫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