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王牌空战

2014-05-21红色年代

航空知识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机王牌米格

红色年代

1964年7月30日,一队南越海军突击队乘坐鱼雷艇从岘港出发,目标是对北越控制的宇岛和湄岛发动一次两栖袭击。然而,鱼雷艇上的南越士兵其实并不知道任务的真正目的——“34A” 行动是林登·约翰逊和威廉·威斯特摩兰精心策划的的一次“战略”挑衅,在鱼雷艇背后,庞大的“提康德罗加”号航母战斗群已经严阵以待。

8月2日下午,美国海军“马多克斯”号驱逐舰到达它原定巡逻航线的最北端,开始转向南下,此时其距海岸23海里。南越鱼雷艇则刚撤出战斗,正处于返航途中。北越人民军发现了“马多克斯”号,迅速派出3艘鱼雷艇进行拦截。在距“马多克斯”号大约3海里时,北越鱼雷艇发射了鱼雷。“马多克斯”号不仅成功规避,还开炮击沉了一艘鱼雷艇。

正当海战进行时,从“提康德罗加”号航母上起飞的第53战斗机中队4架F-8E“十字军战士”应召飞抵战区。它们立刻对其余两艘鱼雷艇发起攻击,装备有20毫米机炮和“阻尼”火箭的战斗机在北越鱼雷艇上空盘旋轰炸,剩下的两艘鱼雷艇很快就沉入海底。

从“马多克斯”号发现目标到美军击沉北越鱼雷艇后撤出,整个战斗持续大约3个半小时——史称第一次“北部湾事件”。

恐怕没有人想到,历史的轨迹就在1964年8月2日改变。未来10年,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都将深深卷入这个离华盛顿19 000千米外的“蕞尔小邦”。此时距离达拉斯的致命枪声刚刚过去半年——前任总统临死前正准备结束丛林里的“特种战争”;距离西贡的崩溃还有11年——东南亚诞生了一个新的共产党强权,但却没有出现麦克纳马拉坚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距离今天正好半个世纪——冷战早已结束,美国国务卿以越战老兵的身份重游湄公河……

米格-17

神话背后

北部湾海战爆发两天后,约翰逊政府正式决定轰炸北越。参谋长联席会议则拿出了早在当年5月就拟订好的94个空袭目标清单。

1965年2月7日,南越游击队袭击了位于波来古市中心的美国领事馆,9名美国人被打死,击毁击伤美机19架。约翰逊立即下令实施报复性反击,代号“燃烧的标枪”,美国对北越历时8年的大规模空中战争拉开帷幕。

两个月后的4月3日,当55架美军飞机空袭河内以南地区时,米格战斗机第一次出现了。第二天,两架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被米格击落——这是一支“微不足道”的空军“击落”世界头号空中霸权的开始。美国人的首场胜利来得稍晚,6月17日,海军第21战斗机中队的两架F-4首次击落米格。路易斯·佩奇中校以及约翰·史密斯上尉分别驾驶的两架“鬼怪”在河内南部遭遇4架米格-17,当双方以1 600千米/小时的速度接近时,美国人用“麻雀”导弹击落两架敌机。

北越初期的防空网是以简陋的高炮组成的。1964年,北越境内只有20座防空预警雷达、1 500门高炮,没有任何战斗机及防空导弹,可供喷气式飞机起降的机场也只有两座(分别在河内和海防)。但在苏联支援下,北越从1965年开始部署36架米格-17。这是一种在当时完全过时的战斗机,朝鲜战争的经验更加强调高空高速,以使战斗机在进入机炮格斗前拥有能量优势,或至少逃跑时拥有速度优势。但米格-17只比朝鲜战争时的前辈快-点儿,美军参战的主力F-105和F-4则属于典型的第二代战斗机,它们能飞到2马赫。

紧随“燃烧的标枪”之后的是“滚雷”,这轮持续超过3年的大规模轰炸是一场真正的空中战争。当“滚雷”在1965年3月2日开始时,被设计用来在核打击后突破华约防空网的F-105担负起美国空军主要的轰炸任务。1965年5月3日,48架F-105编队轰炸北越交通枢纽檀荷桥,除了空军的F-100执行“米格猎杀巡逻”任务外,海军也有30架以上的F-4B支援这次行动。然而,尽管“保镖”众多,且“雷公”本身也具备一定空战能力,但仍有两架F-105被米格-17轻易击落。

越南战场不是F-105当初设计时针对的战场环境。“雷公”在这里必须外挂8枚340千克常规炸弹,而非原先设想的低阻力、轻巧型战术核弹,这让其根本无法以预想的超声速穿透方式进行攻击。更严重的是,空军战斗机必须从遥远的泰国机场起飞,即便经过多次空中加油,还是得携带庞大的副油箱。故F-105攻击时的速度实际上只有325节,还必须以俯冲方式投弹以提高精度。编队庞大的F-105经常会在5 000米高度以盘旋方式轮番对目标俯冲,此时它既不高、也不快,当轻巧的米格-17接近时,F-105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米格-17还是沿用米格-15的基本设计。其翼载低、速度不高,但在400节以下的低速作战时,反而能维持相当高的机动性。上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进行了一项代号“鸡毛掸子”的测试计划,以找出F-105及F-4遭遇米格-17时合理的处置方案。结论是:美机必须以较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加速脱离米格-17极短的机炮射程,再爬升诱使对手消耗能量。当对手没有动能再爬升或转弯时,美机却还可以机动,此时米格-17就是囊中物了。

在“滚雷”行动初期,北越空军羽翼未丰,只能作有限的反击。F-105到1966年6月只遭遇14次攻击,但仅仅7月份就遭遇了17次攻击——苏联对北越空军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强。F-105一直到1966年6月才首次击落一架米格-17,距离自己被米格-17首次击落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在此之前,效率最高的米格杀手当属F-4,它已击落了14架“壁画”,自己则只损失一架。看来坊间流传的北越米格-17经常摁着“鬼怪”猛揍的说法并不真实,或者只是个案。

F-4战斗机同样因为追求高空高速而牺牲了低速机动性能,但与视空战为兼差任务的F-105不同,F-4是为空优而生的。F-4可挂载4枚视距外攻击的“麻雀”导弹;即便“麻雀”耗尽,或数量上占优势的米格牺牲同伴后强行进入视距内格斗,4枚“响尾蛇”导弹理论上也比机炮更有效。不幸的是,“鬼怪”优势只是理论上的。米格-17的低空低速转弯能力让美军震惊,发现导弹来袭的米格-17经常以极小半径转向,玩弄导弹于股掌之间,且极高的故障率使空空导弹在上世纪60年代几乎颜面无存。endprint

所幸,F-4籍由大推重比,使其机动能量仍比F-105高得多,对付米格-17绰绰有余。由于缺乏强力的液压系统来推动控制面,米格-17滚转率远小于F-4,F-4飞行员发现只需一个小伎俩就可以轻松摆脱米格-17:先做一个小角度滚转假装要转向一边,骗米格-17跟着滚转后,再迅速往反方向滚转,拉机头转向离开。故美国空军相信,除非F-4飞行员对米格-17的攻击浑然不知,战术正确的F-4几乎不可能被米格-17击落。

北越空军的对策是采用车轮战术对付F-4,以数架米格-17绕固定圆心在低高度不断盘旋。美机接近攻击时,必须降低高度及速度到米格-17的优势领域。即便如此,F-4仍然可以发射导弹逼迫米格-17转向,在破了“连环阵”后再加以猎杀。故在“滚雷”行动期间,北越的米格-17总共才击落23架美机,自己却付出87架的高昂代价。

鱼窝逆转

鬼怪霸权

然而,承受美国空中力量重压的北越并非孤立无援。就在米格-17空中防线即将被摧毁时,一种新型战斗机开始出现在越南上空。“鬼怪”的空中霸权即将遭遇最严重挑战。

1966年1月,米格-21“鱼窝”开始进入北越空军服役。其拥有出色的爬升性能和2马赫极速。驾驶米格-21的北越飞行员经常从雷达侦侧不到的低空穿过护航战斗机,在美国机群后方利用优秀的爬升能力迅速飞至8 000米高空,再悠哉地对前下方缓慢的美军机群进行掠袭。此时米格-21会加速到1.4马赫,并对着充满目标的空域发射完2枚AA-2“环礁”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美军护航机群面对如此犀利的攻击根本来不及反应,被导弹锁定的战斗轰炸机就算不被击落,也往往被吓得抛弃炸弹躲避,米格-21则潇洒地继续俯冲加速到两马赫,无视于庞大的护航机群扬长而去。

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米格-21的出现让越南上空的高空高速优势完全逆转,美国没有一种战斗机能在这个领域击败“鱼窝”。在空战中,F-4和F-105惯常对付米格-17的加速俯冲或爬升战术对米格-21基本无效,后者一样有足够的能量优势继续咬住。而在低速格斗中,米格-21也比对手更灵活,当放下襟翼和加力全开时,米格-21可以80至90节的速度飞行,此时任何尾追的美军战斗机都被迫超越,反而暴露尾部给对手。米格-21在5 000米0.9马赫时与F-4的瞬时转弯率都是每秒13.5度,担当速度降到0.5马赫时,米格-21每秒11.1度的转弯率就远胜F-4的7.8度了,故米格-21察觉空对空导弹来袭时,一样可以快速转向使导弹脱锁。在美国空军1966年出台的一份评估报告中,预测米格-21对F-4及F-105将分别有高达3比1及4比1的交换比优势,但F-4对米格-17却有18比l的优势,F-105则至少可以维持均势。

1968年2月,两架F-102替加油机护航时,僚机忽然觉得飞行姿态不稳,长机接近一看,发现一枚未爆炸的AA-2插在僚机尾部!僚机连忙转向返回泰国,但在途中再次遭到米格-21截杀坠毁。这个例子看似离奇,但在越战中却屡见不鲜,许多美机就这样被米格-21在不知不觉间“刺杀”,而后者2马赫的脱离速度让美机连复仇的机会都没有。一位美国空军飞行员如此形容道:“全世界最爽的飞行员就是河内的米格-21飞行员”。

米格-21或者说北越空军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67年8月23日,第921战斗机团的两位王牌阮一昭和阮文谷起飞拦截一个40架规模的美机混合编队。两人驾驶米格-21PF接连用导弹击落了4架“鬼怪”,自身却毫发未损。

不过,米格-21只有按照上述剧本演出时,才会有如此惊人的效果。该机在5 000米以下时,如果空速高于510节或低于215节,控制将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结构限制,使米格-21在中低高度对F-4及F-8均没有明显优势,但欺负F-105还是很轻松的——F-105击落过十余架米格-17,却在8年空战中没有击落过半架米格-21。

所以,如果米格-21不能顺利躲过护航机群的侦侧,在爬升中途就被截击,那么其境遇将变得非常凶险。米格-21的加力燃烧室要耗时5.7秒才能启动,启动后提供的额外推力又不足(美军试飞员形容“点燃以后几乎感受不到加速”),这对该机的能量保持非常不利。米格-21的瞬时转弯率的确惊人,但在转弯过程中会迅速消耗能量,因此其持续转弯率很差。一旦和美机进入转弯格斗,便会慢下来被美机闪脱。故北越米格-21飞行员的战术和二战时的Me 262很相似,如果顺利取得高度与速度优势,则其攻击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但如果在中低空就被逮到,想逃脱就需要点运气了。

“滚雷”以失败收场

在为时44个月的“滚雷”行动中,,美国空军一共出动了153 784架次轰炸北越,海军和陆战队也出动了152 399架次。美国空军在该战役中共损失526架飞机,美国海军则损失397架,海军陆战队另损失了19架。

“滚雷”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到1968年战役结束时,无论是北越的战斗机部队还是地面防空力量,都比“滚雷”开始时强大得多。同时,大规模轰炸没能阻止北越对南越游击队的支援,南越地面战场的形势比1964年还糟。更令美国人震惊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空权统治力开始动摇了。从1967年8月到年底,米格击落了13架美机、本身只损失12架,其中米格-21更包办了12架美机、自己只损失一架。F-4对米格-21的交换比竟然是悬殊的5比1。在历经血战后,北越空军在1968年初拥有的战斗机数竟比半年前还多了25架,首次达到100架规模。

在“滚雷”结束后,北越又少量部署了一种新型战斗机——米格-19。其设计和美军F-100相同,都是为了超声速。由于技术上属于第一代战斗机,且数量不多,照理讲应该不足为惧。然而,虽然米格-19比快比不过米格-21、比转弯率比不过米格-17,但在F-4打算用来对付米格的中低空、高亚声速空域,却能击败美军战斗机。美国情报人员前往巴基斯坦秘密试飞中国仿制的歼6后发现,在中低速水平转弯中米格-19远胜F-4,即便速度到达460节时,米格-19仍能维持转弯率优势。endprint

同时,米格-19高亚声速时的水平加速能力不象其他米格那么弱,它能比F-4更快的加速到1.2马赫,从而摆脱F-4的追击。不过,由于米格-19滞空时间极短,部署数量不大,故实际战果不多,但它却是对北越空中武库很好的完善和补充。在拥有米格-19后,北越空军战机可以说在高、中、低空,高、中、低速中的每一块战场都能胜过美军最好的战斗机F-4。让美国人聊以自慰的是,F-4仍然是最均衡的战斗机,它在“田忌赛马”中的每一块赛场上,也都能胜过北越在该区间的“中等马”和“下等马”。

1968年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北越的轰炸,这标志着越南战场上大规模空中战争的结束。同年,双方的停战谈判正式启动,尼克松当选为新的美国总统。他承诺选民会尽快结束战争——战争显然没那么容易结束,而越南上空也将在这位承诺和平的新总统任上迎来最后的疯狂。

王牌对王牌

从1972年4月的“后卫”Ⅰ行动开始,越南的天空又开始热闹起来。美国在整个越战中仅有的4位王牌飞行员同在这一年“达标”。海军的兰迪·科宁汉姆在5月10日一天击落三架米格-17,成为美军首位越战王牌。空军晚了三个月,史蒂夫·里奇在8月28日击落了第5架米格,坐在他后座的查尔斯·德贝尔威则在9月9日晋升王牌,其最终战绩达到6架,成为越战美军头号王牌,不过他的部分战绩需要与前座的里奇共享。美国至今为止最后的王牌荣耀属于空军上尉杰弗里·范斯坦,他在10月13日“达标”。

与此针锋相对的是,北越王牌也在这一年继续着自己的猎杀。与那些精英对手相比,他们的数量更多,战绩更辉煌。而且由于驾驶的是单座战斗机,他们的胜利不需要与同伴分享。

1972年5月10日,双方的顶级王牌终于狭路相逢。这一天,“星座”号航母上的第96战斗机中队准备对河内和海防之间的铁路调度场发动空袭。兰迪·科宁汉姆驾驶的F-4J战斗机于11点30分飞离母舰,他绝对想不到,此前只击落过2架北越飞机的自己竟会转瞬间成为美军10年越战中的首位王牌。

96中队飞抵目标后,A-6和A-7攻击机群突击铁路调度场,F-4则和企图拦截的大约22架米格交上了火。两架米格-17绕到科宁汉姆和雷达员德斯考尔的僚机后面,科宁汉姆在米格前方大约 300米处,当他们操纵飞机盘旋时,对手因做了垂直爬升的错误机动而将自己的下方暴露给了科宁汉姆,科宁汉姆立刻发射一枚“响尾蛇”,米格随即爆炸。接下来科宁汉姆打算引诱另一架米格通过其僚机的火力范围,此时他发现尾后有一架F-4和2架米格,右侧还有一架米格。科宁汉姆机动到最近的一架米格背后,发射了第二枚“响尾蛇”将其击落。看到本方战斗机初战失利,一直在上方盘旋的4架米格-21突然杀了过来,F-4机组自知处于劣势,决定退出战场。

返航途中,科宁汉姆发现了下方的另一架米格-17,他清楚看到这架飞机上醒目的13颗红星——没错,他就是整个越南空战中美军飞行员的噩梦——“坟墓上校”阮通。如此好的复仇机会就在眼前,科宁汉姆拥有明显高度优势,他绝不会失手。阮通的油料似乎即将耗尽,他试图脱离空战。科宁汉姆在对手后上方果断按下导弹发射钮,越南战争中双方的“头号超级王牌”就此殒命。

但科宁汉姆没能笑到最后,他也逃不过被王牌猎杀的宿命。5月10日这一天,越南空军927团的王牌黎清陶(战绩6架,被美军确认2架)和僚机武德侯驾驶米格-21起飞迎敌。美机刚从海阳以西35千米处飞过,高度3 500米时,黎清陶发现了“鬼怪”的烟迹。这些F-4J散开,其中一架左转并和黎清陶擦肩而过,其它的则后转爬升。黎清陶首先开火,在距离目标1 500米时发射了一枚AA-2,中弹的F-4随后坠毁在海堂附近。与此同时,黎清陶跟在另一架“鬼怪”后面,距离拉近到1 500米时他果断发射导弹,按照越方说法,被击中的目标正是科宁汉姆和德里斯科尔机组,然而该战绩没有被美方承认。

科宁汉姆的确被击落了,但他认为是一枚地空导弹让自己的王牌加冕日不够完美。科宁汉姆机组在3 000米高度跳伞,被直升机救起后送回了“星座”号。迎接他的是作为美军越战首位王牌理应得到的欢呼和嘉奖,更让全美国激动的是,他终于干掉了在空中“屠杀”美国人的刽子手阮通。

这是一场传奇般的空战——王牌对王牌,更强者一剑致命。然而,战后披露的更多史料表明,科宁汉姆击落的只是一个虚无神话罢了。

美国人一直认为,北越空军一架编号3020的米格-17和另一架编号4326的米格-21就是“坟墓上校”的座驾。1968年,这架涂有13颗红星的4326号米格-21停放在河内内排空军基地的照片被刊登在北越官方杂志上。随后,关于阮通的各种传说被美国媒体大肆渲染。然而研究证明,“坟墓上校”根本就是一个被美军拿来自己吓自己的虚构“王牌”。

按照北越空军的惯例,若同一架战机被多名飞行员驾驶过,则该战机创造的击坠数量会累计涂在机身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4326号米格的13架击坠记录是由同一名飞行员创造的。仅仅授予“人民军英雄”称号的4326号飞行员就多达6人,其中还包括真正的越战头号王牌阮文谷(战绩7架,全部得到美方确认,另击落2架无人机)。阮通本人的生平、军旅生涯和照片从未被公布,民族学专家还指出,越南语中根本不存在“阮通”这样的人名。

北越空军在越南战争中共涌现出了16名王牌,如果仅统计被美方承认的战绩,北越也有5位王牌,仍比美方可以共享战绩的4位“掺水”王牌要多。从他们驾驶的机型来看,12人为米格-21飞行员;3人为米格-17飞行员,其中击落7架(美方承认5架)的阮文白为米格-17头号王牌;只有击落6架的阮一昭(美方承认2架)是米格-21和米格-17“双料王牌”。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米格-21才是对美军飞行员威胁最大的战斗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2年4月19日,一位名叫黎玄德的北越飞行员将一枚227千克炸弹准确扔到了“猛蜂”号驱逐舰的炮塔上,这是美海军第7舰队二战结束以来遭到的第一次空中打击。endprint

必须指出,北越拥有更多王牌并不能证明北越飞行员技战术水平高于美国飞行员,双方王牌数量的差距实际上与实力差距成反比。1965年时北越空军只有36架米格-17和相近数量的飞行员,到1968年时增加到180架战斗机和72名飞行员。而他们所面对的是来自第8、第35、第366战术战斗机联队的200余架F-4,以及来自第355、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140架F-105,此外还有从北部湾航母上起飞的100多架F-8、A-4和F-4,这还不算大量的支援保障飞机。

巨大的实力差距下,北越王牌的战绩只能证明他们比美国同行更忙。他们没有美军100次战斗出动就轮换的规则。对北越飞行员来说,美军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意味着空中战场布满了可猎杀目标,美军飞行员的感受则恰恰相反。北越空军总实力从未超过200架,这让美军飞行员很难找到足够的敌机去刷战绩。北越飞行员的主场优势也很明显,他们可以在地面引导下进入最佳埋伏地点。米格往往从各个方向对美机编队进行猛烈有效的攻击,在击落几架美机或迫使F-105提前扔炸弹后,米格就会迅速脱离战斗,这种“空中游击战”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1972年的空战显示出某些不同于1968年的特点,这与3年来双方对之前战场经验的总结和技术的完善有关。针对越战中期美军飞行员素质下降的趋势,美国海军在1968年后成立了TOP GUN空战假想敌部队,由那些在越南战场上对付米格的老手担任教官和假想敌飞行员。这类更具针对性的空战训练效果显著,美军在恢复大规模空中打击后的第1年就涌现出4位王牌不是偶然的。

从一系列战例来看,空空导弹的可靠性在过去三年也得到明显改善,除仍然不争气的“麻雀”外,空战中的大多数战果均是由“响尾蛇”和“环礁”创造的。无法发射导弹的米格-17和米格-19日益被动,已沦为美军飞行员刷战绩的最好目标。

最后的疯狂

一直到1972年4月,越南上空都相对平静,美国空中力量的主要任务是支援陆军在南越的作战。双方在巴黎的谈判举步维艰,武元甲试图通过代价高昂的大规模地面进攻逼迫美国在和平条约上签字;事实上,在国内外腹背受敌的尼克松同样有以打促和的想法。“后卫”行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1972年4月初开始的“后卫Ⅰ”仍是有限作战,其目的是截断北越在南越作战部队的陆上补给线。而“后卫Ⅱ”则直指河内与海防之间所有军事设施,这是一次战略级空中战役。尼克松最终通过在北越倾泻更多的炸弹部分达到了停战目的。

“后卫Ⅱ”行动从1972年12月18日开始,到1972年12月29日结束,其中12月25日圣诞节“休战”。正是这短短11天饱和轰炸基本达到了“滚雷”44个月都没能达到的目标。在“后卫II”中,五角大楼孤注一掷,投入大批似乎很容易被击落的战略轰炸机,直接对北越所有重要战略战术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共有188架B-52参战,它们完成了729架次战斗任务,向北越境内投掷1.5万吨炸弹。另外还有48架F-111A战斗轰炸机和800多架其他机型参战。期间进行了33次密集打击,其中17次由战略航空兵执行,总共起飞2 814架次。据美方统计,越南人民军共发射1 240枚防空导弹,击落15架“同温层堡垒”,不到战斗编成总数的2%。在12月29日行动最后一天,北越仅发射了23枚导弹,与战役初期的反击强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事实证明,战略轰炸机的打击效果远远超过“滚雷”中所大量使用的战术轰炸机。

空权争夺方面,美国人的表现也大为改观。美国海军在“后卫”系列战役中共遭遇米格26次,打下了24架,本身只损失4架。美国空军的战绩稍差一些,其在该阶段共遭遇米格82次,虽然只击落48架,本身还损失24架,但空战交换比已经发生决定性逆转。北越空军在1972年底已基本无法有效升空作战。

“后卫Ⅱ”结束仅仅一个月后,1973年1月27日,美越终于签署了和平协议。美国空中力量历经8年血战终于打赢了最后的战役,但却没能打赢这场战争。(参考资料:空军之翼《铝与火的教训》)

责任编辑:王宏亮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机王牌米格
亮剑! 云端反杀美机
空战王牌,申请出战
39米!绝杀入侵美机
安凯斩获新“王牌”
《王牌对王牌》我的蓝色王牌
“空战悍将”米格-21
米格-25战斗机
“小阳春”派送
王牌闪耀下的蜕变成长
三年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