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博罗那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项目介绍会

2014-05-21

艺术汇 2014年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境艺术家

2014博罗那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项目介绍会

活动时间:2014年2月18日

活动地点:三里屯太古里瑜舍酒店

2月18日, 2014博罗那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项目介绍会在京召开。介绍会上,博罗那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向受邀的40余位来自北京当地的画廊和博物馆的代表了介绍了计划在今年9月召开的展会的筹办进展情况。博罗那上海当代的意大利籍艺术总监墨天介绍了本届展会的艺术定位,以及即将在该展会上呈现的五大版块:画廊荟萃,主宾国,发现潜力,特别项目和艺术漫谈。与此同时,墨天还着力介绍了即将在2014年博罗那上海当代上首次呈现的灯光艺术展,该灯光艺术将来自威尼斯的美国当代艺术新锐阿瑟·达夫。

新抽象——第一回展

展览时间:2014年1月18日—3月15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

1月18日,继“新写实”、“新水墨”之后,“新抽象:第一回展”在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举办。展览展出了陈彧凡、曹雨、董大为、侯勇、铁鹰、王一、余晓、张雪瑞共8位艺术家的抽象艺术作品。陈彧凡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传统的哲思;曹雨的《画布》系列呈现了其对材料本身的表现;在侯勇的作品中则可窥见其对空间与平面关系的思考;铁鹰那由色块组成的画面则呈现出一种极简主义风格;王一与张雪瑞的作品均具有色彩渐变的视觉特点;在余晓颇具破坏感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语言的融合。董大为的驻场创作则体现了材料在画面本体之外的延伸。

雅昌与惠普共同成立“IT服务解决方案研发中心”

活动时间:2014年1月17日

活动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

1月17日,雅昌文化集团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成立了艺术行业“IT服务解决方案研发中心”。并于新闻发布会现场共同签署了“IT服务解决方案研发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的顺利完成使得雅昌与惠普中国从之前的“培训和应用阶段“走向了“共同研发阶段。” “IT服务解决方案研发中心”是国内首家以“艺术”命名的实验室,它是艺术与科技的实验室。面对文化艺术行业领域,雅昌与惠普中国将在技术研发、产品制定、市场运营、解决方案实施等层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全面深入合作,共同开拓文化艺术行业的IT服务市场。

水墨之光——张朝晖个人展览

展览时间:2014年1月11日—1月30日

展览地点:北京王府半岛酒店

1月11日,“水墨之光—张朝晖个人展览”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开幕, 展览展出他最近四年完成的50余幅水墨精品。张朝晖的作品大致分为“自然系列”与“抽象系列”, 前者虽来源于中国深厚的水墨山水画传统和对自然的崇敬, 但已发展出了富有宗教精神气息的当代山水画,后者则体现了传统媒介和手法与西方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光效应艺术和极简主义艺术结合的可能性,两类作品都体现出艺术家的经历和对艺术的思考。张朝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准确的把握和清晰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保持着艺术创作的生命活力。

后语境——扩展的边界和风化的故土

展览时间:2014年月1月18日—2月15日

展览地点:上海K11艺术空间

语境一词常是历史研究中的必要概念,与字面意思不同,这里的“语境”更多地指向一种非语言因素,在文字中我们经常用上下文方式来交代。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发展中,从“美术”一词的引入中国到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再次被学习,当代艺术有着一条从文字到语言、从封闭到开放、从不能到可能的转换,这形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基本语境。

经过这三十年的当代艺术发展,再加上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市场经济的推动,拍卖神话与偶像不断地产生,曾经反体制的代表人物有意无意地成功塑造了新的“体制”,恰如以色列人不顾摩西《十诫》的劝阻而塑造崇拜物。当我们反观历史,对过去的每个阶段总能给予线条式的概括,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与90年代的改革开放更像是一种口号式的硬着陆,吸纳与修正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规范。而被问及对今天的概括时,所有人都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或者不愿给出。

在当下,现实的环境往往是被诟病的,对现实的各种不满与无奈,大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悲愁之情,但物质生活的满足似乎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既然不能兼济天下,不如好好独善其身。这样的想法在中国产生并不奇怪,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在方方面面都有西方国家作为对比,这种比较自然让人看清楚差距——制度不完善、价值观不同、民众素质差异,于是在“地球村”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他国的语境似乎和谐统一了。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地域差异所造成的独特性以及地缘政治的差异化,当回顾历史诸多经典文学或艺术作品时,作者与众不同的独特背景往往是其创作的来源。我们或许在羡慕着别人的制度,而西方的创作者可能正在羡慕你所处的环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范是一种模式,混乱同样是一种模式,盲目评价孰好孰坏没有意义,这里着重要讨论的是可能性的问题,在两种模式下都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只不过显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本世纪初,多位远居国外的中国艺术家回国,曾引发艺术界的讨论,在艺术家本人对回国意图进行完整的阐述之前,任何一种解释都无可厚非,但理想主义的问题摆了出来——为什么他们从我们渴望的西方回到东方?这并不存在民族主义的猜忌,对艺术创作来讲,换一个地方可能会更了解自己之前与现在的语境,以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后的空欢喜。

与其重塑偶像不如坚持上帝已死,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电子商务界传奇人物马云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巨大的,一根网线连接着两个可以交叉的世界并不足为奇,关键在于将平等权交给个体的一端而非集体,让网友摆脱了千里马无数、伯乐难寻的“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李欣《听安万善出筚篥歌》)境界。试图以网络为媒介寻找真正的平等这种想法在今天不足为奇,因为现在其实就是未来,坚持明天才是未来其实是活在一个被昨天占据着的温水煮的过去之中,同样也是一种没有自我的怪胎。比起找寻千里马与伯乐,真正应该找寻的是自我。

21世纪以来,在重新构建公共秩序与社会规则的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的人生被不断地拉长以致很容易对未来迷茫、失去信心。在现有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新的社会细胞在增多,在艺术领域不论新型美术馆、基金会还是国际艺术展览都在克服种种困难,以新规则彰显自己价值和主张。“后语境”这个词看似深奥,其实不过是一种更强调主体内在线索发展的成长方式,或者说是主体对环境有一定自由度的选择空间,社会群体不再因统一的社会语境形成相似人格。这个概念并非针对整体提出,而是更多地表现与个体及一定范围内的集体。今天的后语境社会有多元的形态,同时又拥有着国际文化背景,在现代与后现代的交织下,再加之自身的文化传统,使得文化语境形成了新的变化。中国的今天或许正是无数外围创作者所羡慕的社会生态,无论是体制、略有症状的后殖民还是后现代,最为特殊的是还同样拥有着古典文化与现代语境以及1949年以来及1978年以来所形成的新制度与当代艺术传统。在这种种语境交织下,后语境实际是一种新语境,它仅仅是一种强调非一元中心的文化表征,而这种新语境的关键在于放弃神话、相信回归自我,在于将今天的自我——非以昨日标准生活的——当作未来来调整。

很多人不免会问“后语境是什么?”,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我更倾向于用“后语境,仅仅是一种提醒”来描述。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而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直到今天都面临着“当代艺术是什么?”、“什么样的艺术是当代艺术?”等诸多概念性或本质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无聊却经不起深问,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代表着新一代艺术从业者对规则的期待以及对学术的负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创者,不论他们承认与否,他们都是充满着伟大的理想主义跟伟大的英雄主义情怀的一批人,用“驭世”的心态大步前进。但以今天创造明天来发展的艺术家,除却持久强烈的理想主义之外,需要怀揣的是“经世”的心态与行动。其实我们都或多或少能描述一些“当代艺术”的表征,这正如我们在面对今天的时候总希望有一种简单的规则去沟通——当然这个规则是建立在普世价值观基础上,这样的语境其实才是国际化的当下,尤其是年轻一代艺术家应该面对的一个语境。

“后语境”同样也有着它的表征,根据当下艺术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面貌,设置“城市意识”、“本土生成”、“自我营造”、“性别品格”四个单元,这本身也是对国际语境城市化建设与自我本体的思考所展现出来的。

“城市意识”—无论是20年前还是今天,城市化始终是大家共同的记忆,记忆形式当然各有不同,就像“知青”一代对农村的记忆一样,这种记忆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重建而形成。在这个单元中,艺术家对城化中的脉络、风景、老房子、工业化、时间痕迹展开不同的探讨,这些恰恰是他们眼中关于城市与自我的展现方式。

“本土生成”—无论是怎样迅速、彻底的城市化进程,也无法抹掉人们对记忆的追溯。城市化所对应的一个问题便是在地性,城市给了我们新的生活形式,而我们却在这鲜活的城市中追求这曾经的痕迹。这个单元的艺术家们没有将眼光放在城市这一大概念中,而是用一些细节来展示城市与本土痕迹的元素。

“自我营造”—扩展的边界给予人生新的可能性,风化的故土则会引起淡淡的忧伤,而无论是边界的拓展还是传统的固守,最后的呈现都会取决于个体的自我。在这个单元中,艺术家有着自己鲜明的营造方式,而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存在着语境交织和个体感受,而这个语境恰恰也是中国当下的语境。

“性别品格”—女性主义在艺术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性别问题也同样是诸多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但在21世纪的当代艺术发展中,女性主义越来越摆脱简单粗暴的性别标签,也越来越不具备特殊性,这不是女权主义或男权主义的发展,而是艺术边界开放的必然。或者我们称之为第三性会更为妥帖?(撰文:蓝庆伟)

孔亮带你走进另一个地方

展览时间:2014年1月18日—2月20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久画廊

1月18日,“现象之相”孔亮油画作品展在久画廊开幕,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最年轻的教师,孔亮此次展出了十几幅油画作品,包括《边缘人》系列、《寄居蟹》、《俱往矣》等作品。

“现象之相”所展出的作品均是孔亮这三、四年间的成果,他从09年开始将创作视角转向为关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不同群体中个体的命运,他认为任何艺术家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生存环境。至此,他展出的这三个系列的油画作品,虽关注的角度不同,但内在是具有一定联系的,把它们组合起来,就会发现其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所表达的都是对社会真实现象的一种还原。

秉着对真实现象的描述,孔亮在创作《边缘人》系列的时候曾多次去过京北的一个垃圾填埋场,他与那些拾荒人一起交谈,甚至还共同生活了几天,他们的生活状态,让孔亮感受颇深,在叙述过程中,他还在强调:“这些你可能难以相信,不过这都是真的,而且不仅仅出现在这个地方。”于是孔亮通过油画的表现方式,将那些垃圾填埋场拾荒人的真实状态还原并呈现在观者面前。他以这些人物为题材,并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在流露出温暖的关切之情之外,更多的则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观照。他通过对表象的描绘,来传递出作品中的悲悯、无奈、压抑等情绪,这些情绪的背后又绝非是艺术家的冷眼旁观,而是通过这种类似悲剧的写照,给予观者是更大的震慑,这种常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的真实状况,被孔亮搬到了人们眼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他的画面整体以灰色调为主,画面中是一群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写照,极具严肃性,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与风格,弱化了艺术在市场状态下的浮躁的一面,更多表达的则是对这个时代“人性”的召唤以及责任感的流露。

《寄居蟹》所描述的是一种海洋生物,这种蟹要依托其它生物的外壳来生存,随着长大,也会更换不同的壳来寄居。而孔亮作品中的寄居蟹,则是顶着一个养乐多的瓶子,从表面现象来看,是一幅关于影射环境污染的作品,实则,他在里面隐喻了很多内容,一方面他暗喻了城市化生活中一些没有归宿感的人们。更多的是,这些人在主流环境中已经心甘意愿地随波逐流,丢失了自己的原则、主见,甚至是思想。在这种状态,宁愿在“屋檐”下委曲求全。

留有童年成长印记并内置了艺术家个人情绪的《逝之二》、被困的猪群隐喻了都市人面对生活的麻木、马背上各怀鬼胎的军官同样是一种反讽,等等。展出的这些作品均为孔亮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多维度的体会,将眼中所见经过深入思考和探寻,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来进行呈现,其中所反映的现象并非只是简单的拼凑组合。

作为80后年轻的艺术家,孔亮将他特殊的观察和感受社会现实的视角外化为一种凝重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似乎能让观者走进去的精神化现实世界。他在展览文字中提到:“中国当代社会丰富的现实景观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但创作者同时又要警惕景观社会的浸染,努力避免在现实的漩涡中模糊了一个艺术家超越现实的精神界面和观照视野。因此,画家只有将本我抽离出来,摒弃那些固有的清规戒律,远距离地审视周遭,才能抓住当代社会中诸多现象的本质,生动表达现象背后的‘真相。艺术家只有自如地游走在现实间,现实外,内心有法,亦无法,才能朝向‘此在的彼岸。”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语境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跟踪导练(三)2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