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014-05-20赵爱琴
赵爱琴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赛课活动中,我选择的授课内容是一节复习课。在课堂上,我读了一道题后,按照课前的设计,让一名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这道题。“张慧,你来吧。”我信心十足地点了名。“我不会,老师。”我真是生气。在平时的课上,无论从语言表达,还是从讲课的教态,她都是无可挑剔的。“这是怎么回事?”课下,我问她。“老师,你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刚看完题,还没有思路。”我恍然大悟。在评课时,教研员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我在思考,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该不该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思考?这些时间会不会浪费掉呢?老师讲解能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时间,课堂上该留给学生多长时间思考才合适呢?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长时间探索。
一、新知识的学习,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讲授新课时,对我们教师来说,内容很熟悉、很简单。但学生却是首次接触,是陌生的。当我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时候,语速要慢。这时候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稍长,以使学生会想到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比如提出一个概念,什么叫作平行四边形?我自己先在心中说一遍答案,然后再稍延长一点时间,再提问学生。这样,就留给了学生比较合适的思考时间。
二、充分的时间思考,精彩的课堂生成
原来以为,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是浪费,不如教师多讲几道类型题。后来经过尝试,我明白了课堂上的许多精彩,都是由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产生的。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种。
记得在学习中位线的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证明时,由于以往我没有让学生思考,又由于这是一道例题,也限制了我的思维,我就按照书上的解法讲了一遍。书上的做法是构造平行四边形,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结论。当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时,有学生通过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再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了定理。这是我课前所未想到的,这就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换来的成功。
函数知识,尤其九年级的一些关于函数的综合题,有时是比较难的。但我们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我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这类题有些让求线段长,学生们在思考之后,有的学生用三角形相似知识来求线段的长,有的用函数知识,还有的用勾股定理知识,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令我惊喜之余,发出由衷地感叹,教学相长啊。
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做法
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展示思考的结果,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考了,有结果了,就会急不可待地想与同学们分享成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们更喜欢听同伴讲述一道题的过程,有时甚至这种兴趣胜过听老师讲课。学习的效果最终决定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垂径定理内容后的一个例题时,我是这样做的:这道例题是让学生证明线段相等,在出示例题后,我没有像以往一样,怕学生听不懂,怕耽误时间,急着给学生讲解答案,而是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问:“谁有方法了?”一个爱说的学生讲了自己的方法,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他刚讲完,下边一个学生急不可待地说了:“不用两次三角形全等,一次全等后,再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少证明一次全等。”我就让他叙述了自己的证法。谁知有一个学生更急了,说:“用刚学过的垂径定理更简单。”还有一个学生竟然想到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OE=OF。一道题竟然有四种证法。课堂生动了,精彩了,学生们积极发言,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
法国著名数学家帕斯卡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也就是说独立的思想能够让人坚强地面对一切。
好的数学课堂是富有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课堂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我们应当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理解最透彻,最难忘的。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柏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