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本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2014-05-20张静
张静
新西兰学者多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树。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纲要》在语言领域方面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了充分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提高阅读技能,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幼儿阅读绘本。
一、封面导入,启动主题
绘本的封面一般来说都包含了绘本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故事名称、作者信息等等。在欣赏绘本故事内容前先让幼儿根据封面猜测故事,激起幼儿强烈的阅读兴趣。
(1)画面导入。大多数绘本封面都是选自于故事正文里的一幅画或某一具有特别意义的场景,因此从封面大致可以猜测出故事内容。比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的封面上画着一个大饼,大饼上还有一个被咬后留下的缺口。教师出示封面后,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好吃的?”“大饼上有一个什么呢?”“是谁咬了大饼呢?”在这样的仔细观察下,引出了绘本的主题,并且激发了幼儿对绘本故事内容的好奇与兴趣。
(2)故事名称导入。有的绘本故事名称寥寥几个字,却充满个性与诙谐,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如绘本《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以大班绘本教学《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为例,教师一出示绘本,大部分幼儿就说出了故事的名称。教师随即引导幼儿:“动物穿衣服吗?”“动物能穿衣服吗?”“你看到过哪些动物穿衣服?”“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看看动物到底应不应该穿衣服。”在这样的问题中,幼儿带着“动物是否应该穿衣服”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活动中。
(3)作者简介导入。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大班幼儿接触的绘本较多,具有较丰富的绘本知识库。在组织大班幼儿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介绍绘本作者的基本信息,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
二、创设悬念,合理预测
幼儿对未知事物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特性,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不少绘本作者会在故事中创设悬念,以此吸引幼儿的目光。绘本中的悬念往往是在翻页的设置中体现出来,并且悬念会一路保留直到故事末尾揭晓,甚至有些作者在故事末尾会创设另一个悬念,将故事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让幼儿看后感到意犹未尽。因此,教师要完整深入了解绘本故事,深层掌握绘本内容中设置的悬念,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线索对故事后续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测,为绘本阅读活动增添乐趣。如绘本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悬念四起。故事名称已经让幼儿不禁开始思考。绘本讲述了小猪做了一块大饼,累得睡着了,醒来发现大饼被咬了一口,然后寻找“嫌疑人”的有趣故事。绘本中简单的一个问题“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引起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小猪询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并且让动物都咬了一口与第一个牙印比对后,仍然没找到真正的“嫌疑人”。故事接近尾声时,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竟然发现自己的牙印和偷吃大饼的牙印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迎来了高潮,悬念终于揭晓,故事结尾出乎意料。
三、画面提示,表述故事
绘本将文字与画面相融合,展现了艺术与语言智慧的奇妙魅力。文字与图画结合的叙述方式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也对幼儿的想象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啪啦啪啦——砰》时,我出示画面并提出问题:“鼹鼠在干什么?鼹鼠撞到了什么东西?”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并自由表述故事内容与想法。
四、拓展想象,延伸阅读
绘本的价值不仅限于画面与文字上的欣赏与阅读,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素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拓展幼儿的想象。
(1)多种形式表现绘本。如阅读《大纸箱》后,为幼儿提供纸箱进行想象与操作;读《小黄鸭找妈妈》后,提供头饰、胸饰以及其他道具,让幼儿用表演的形式表现绘本;再如,读《谁咬了我的大饼》后让幼儿吃饼干看牙印等。
(2)发挥想象,创编绘本。阅读绘本后,鼓励幼儿根据绘本图片想象故事情节与内容,进行续编或再次创编。比如请幼儿为绘本《挤阿挤》续写故事内容。
(3)制作绘本。这一拓展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即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了提高与锻炼,并让幼儿在绘画、制作中感受绘本带来的乐趣。
五、感悟内涵,挖掘情感
绘本阅读时,教师在引导幼儿感受绘本语言魅力与画面细节的同时,要注重挖掘绘本内涵与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在引导幼儿感悟绘本内涵时要注意把握度,不必直白明确地告诉幼儿绘本中蕴含的道理,而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描绘了小兔与兔妈妈充满爱意的亲情互动,表达这爱与被爱的内涵。这抽象“爱”与“被爱”,幼儿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同时请幼儿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通过这一形式,将对于幼儿来说抽象、虚幻的情感主题具体形象化,与幼儿自身形成连接产生共鸣,使幼儿在无形中感受并体验到绘本所要传递的爱与感动。
(江苏省昆山市东部新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