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探索

2014-05-19周艳琳洪长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探索课程体系

周艳琳 洪长昊

摘 要: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大类培养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基于此,研究探讨国内高校大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概况,重点探索了H大学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3-0042-03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必要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核心问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国内部分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课程设置概况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改革培养模式[1]。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实施“元培计划”,根据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理念,先按文科和理科学习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分流,二年级下学期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复旦大学在“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文理兼备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还将进一步效仿哈佛等世界名校的做法,逐步为低年级本科生成立文理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性课程的修读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从培养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出发,强调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部分院系实行大类招生;开展大文科大理科招生试点,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文或理的学科教育,后两年学生可跨院系双向选择专业方向。

山东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分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入校的第一年,开设的课程由全校统一排课,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地点,统一考试。学生按成绩、志愿和有关规定自选院系。不满14学分,取消学生在本学年选择院系的权利。在第二年,开设的课程由院系统一安排,到学期末,学生根据入学前两年的成绩、志愿和规定,按优先顺序自主选择本院系的专业[2]。

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并吸收各单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H工程大学提出“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实施“基础宽厚、专业突出”的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适合大类培养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二、H工程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H大学专业布局和总体架构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和学校目前专业布局,在充分考虑目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H校的历史传承等因素,于2009开始正式实施大类培养模式,其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各类招生专业个数见表1:

表1

类别理工类经济管理类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专业数41612H大学在1.5+2.5的大类培养模式下,搭建了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分流的总体框架。学生按招生专业入学后,按其专业划入相应的大类,开展前3学期的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5个学期进入专业平台课程学习。学校在第三学期期末,完成学生大类转专业分流工作。学生的专业选择以其前三学期的学习成绩和个人意愿为重要依据,每个专业的转出和转入学生不低于本专业的5%,允许报名人数不低于10%。

(二)H大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专业互动性。

2打破计划教育的模式,允许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也更理智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3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整体优势,逐步实现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并行的两部分,通识教育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是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知识的高级人才。

4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院教育资源的整合。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打通培养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发挥高校各学科的整体优势,使学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三)H大学课程体系构建

在全面研究和调研国内高校的基础上,H大学将现有本科专业划分为四个大类: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语言文学类(不包含个别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各类四年总学分180学分左右。学生前3个学期为基础教育阶段,按专业大类打通基础课程平台,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为精英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加大学生转专业力度,学生从第4学期起进入专业教育阶段,鼓励相同或相近专业打通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设置要注重专业特色的突出,要符合专业的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设置endprint

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六大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六大模块。

以上六个类别,供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广泛选择。根据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学分要求及课程学分比例分布,要求学生大学四年内至少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6.4%。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必须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计10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须修满4学分。

2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体系设置

学校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总体课程结构如下(以理工类专业学分设置情况为例):

表2

课程设置(纵向)学 分占总学分比例基础教育课程平台10960.7%专业教育课程平台7139.3%合 计180.5100%(1)基础教育课程平台

H大学在大类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求大类培养前三学期的基础通识课程平台全部打通,基础具体可包括以下课程环节(以理工类为例):修养与法律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类课程;体育类课程;外语类课程;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化学类课程;计算机基础及语言类课程;工程认识;工程图学类课程;力学类基础课程;电子类基础课程;机械类基础课程等。

理工类专业技术教育平台109学分左右,占总学分比例的60.7%。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培养特色。

(2)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案主要由各院系提出、建设并实施。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实践环节、专业选修课程,达到学分70左右,共占总学分的39.5%。

三、对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一)基础教育平台课程面要宽,理论知识要扎实

1“大类招生培养”基础课的专业面要宽

专业口径拓宽的根本标志在于其学科基础的拓宽,要让学生不仅打好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也要打好社会科学基础,同时还要打好工具性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培养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开设的基础课程应该是按一级学科或宽口径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系。

2实行“大类招生培养”的基础课提供的理论知识要坚实,并有相当的深度

一般来说,基础科学在人类全部知识经验中比较稳定、也不易老化,是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大类招生培养”的课程应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基础课程,只有高度重视基础教学,才能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H大学社会科学发展相对薄弱,这就要求学校今后要加大力度发展学科专业,适时调整学科平衡,打造出全面、高质量的基础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要灵活多样,以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实践中,建立统一基础课和宽口径之上的专业方向课程,不应仅仅局限在目前国家有关文件所规定的范围内,切忌搞拼盘式课程,机械地把专业课程的学时和比例压缩。应充分考虑分流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本校的办学类型和专业性质,在国家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实施多元发展,专业课程要体现出弹性、多样性、社会适应性、前沿性,真正把拓宽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思想落到实处。

(三)课程结构要优化、知识内容要精选

具体操作中,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打破课程界限,对原来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有机整合重组成几门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即为宽口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开设的课程内容必须灵敏、动态、开放地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照系。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以现实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还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将知识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结合起来。

(四)选修课程要有广泛性和适度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按“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注重增加通识选修课数量和质量,减少科普类课程,建设一批包括多科类、高质量的全校性任意选修课,建设若干门跨科类、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充分发挥多科类、多专业的优势,实现课程总体结构的知识综合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知识面要广,应覆盖人文、社会、自然、工程技术学科。此外,设置的课程应当广而有度,一是任选课的课程数量,教学内容上应有限度,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内容不宜松散;二是与本专业应有较密切的关联度,课程内容在横向结构上有高度关联性。

(五)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配套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按大类招生及培养,需要学校改变以往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下的管理方式,实行规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需要为导向,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即要有弹性的学制、计划、课程、管理、教学内容,这给学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须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修订、调整和改革,建立健全整套与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切实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总之,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H校须要着眼未来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抓好“基础宽厚、专业突出”的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努力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