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进展
2014-05-19刘军君徐丽娜
刘军君,徐丽娜
(吉林财经大学a.金融学院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b.会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包罗万象,社会生活与其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农产品电子商务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等三个阶段。在经历了2013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农产品电子商务如何从草莽到规范化、品牌化、平台化转型,学者们有关研究日趋增多。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根据表1所示,笔者通过超星发现工具,查找了国内有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学术性文章,检索时间为2000年至2014年,文章总计数量约1821篇。从数量上看,这14年来分为三个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是研究第一阶段,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萌芽期,发表文章数占总数量的约3%;从2005年到2009年,是研究的第二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始逐渐发展,发表文章数占数量的约18%;从2010年到2014年为第三阶段,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壮大发展的时期,发表文章数占有总数量的约87%。
表1 2000-2014年发表的文章数①数据来源:通过超星发现资料库,输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查找,时间截止日期2014年8月27日。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彭璧玉从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的角度将其分为M2M模式、战略联盟模式、中介模式与会员模式。孙百鸣、王春平(2009)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为G2B 与G2C模式、B2B模式、B2C模式、B2B+C模式及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等。费建(2010)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指引》一书中,根据实际案例,着重介绍了大宗农产品中远期交易模式以及农产品期货交易模式。占锦川(2010)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一书中拓展了农产品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和电子拍卖交易是其两种主要的模式;胡桂红(2011)通过研究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根据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B2C、P2B、P2C、P2G2B2C、P2I2C 等五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张党利(2011)等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当前的状况,并创造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殷锋社、李选芒(2011)结合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践,根据农产品贸易特点和电子商务的适应性,通过匹配分析得出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是现有7种模式中比较符合我国农产品特点及其贸易的。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方面,一些启发性的观点对相关内容的进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策略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完善、交易主体的信息应用水平、政府支持等方面。林华(2005)、韩倩(2006)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应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吴宏伟、万江涛、殷小波(2008)强调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传统农产品贸易企业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型。谈海霞、张敏(2011)分别从农村地区基层网络平台、电子商务法规及社会信用体系、人才培养和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杨燕、王伟(2011)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分析了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因子及其发展的建议。通过此类文献的总结梳理,研究文献多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领域的研究,涉及农产品生产源头的信息化研究较少。
(三)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演进研究
2005年,朱丽娜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各环节的交易主体,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将会朝着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侯晴霏、侯济恭(2011)基于我国农村小生产、区域分散等特点,提出区域或集团发展的规模效应,以求更高收益。周海琴、张才明(2012)基于实践调研,通过观察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演进,发现其具有从区域上由点到面到片,从业态上由单一信息发布到综合协作运营的规律。
三、研究结论
(一)乏一体化、协同运作模式的研究
这是由于国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在参与主体的意愿、动机以及对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有效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性研究得不多。
(二)缺少创新性与多元化的研究
国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定性研究虽然能够结合实地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但创新性研究不多,多维结合性研究还有待探讨。
(三)一般化的、空泛的主观议论
由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不同,对不同的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也不一样,缺少深度研究。
[1]占锦川.农产品电子商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殷锋社,李选芒.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分析与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6).
[3]万筱宁,孙新宇.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探讨[J].计算机与农业,2002(2):18-20.
[4]曹睐.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