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黑牛席:上学需要安全感

2014-05-18摄影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4年1期
关键词:卧室资助妹妹

文/任 红 摄影/黎 明 编辑/罗婧奇

出镜人物:马黑牛席,汉族名字刘芸,16岁,就读于雷波县民族中学。家庭成员有妈妈,继父,2个弟弟,1个妹妹。愿望是继续读书,学成后在外找份工作,回馈家乡。

马黑牛席放假回家在屋后的山石上看书学习。

在学校学习。

马黑牛席是“一类别”班的班长。所谓“一类别”班,李刚老师告诉我,就是彝语班,学生的教学全部使用彝族语言,同时学习汉语普通话和英语。

或许在大山深处成长的孩子,对时间没有特别精准的概念。去马黑牛席家花去的时间,并非如她告诉我们的30分钟车程,30分钟山路。我们的福特越野车在盘山公路间驱驰了不少于2小时。这2小时,我们经过了松树乡中(如果马黑牛席成绩不够优秀,这将是她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经过了她曾经就读的小学(那是一片黑顶白墙的建筑),经过了她一位辍学在家的昔日同窗在乡镇上开的小商店(当我们的摄影师把相机举向这位姑娘时,她害羞地垂下卷帘)。这一路,马黑牛席一直在晕车,吐了3次。

马黑牛席家住在离公路不远的山间。从公路下一条布满石头的小溪再走约10分钟的山路就到了。她的弟弟读5年级了,很清秀懂事的模样,站在他们家下面一家房屋的门前迎接我们。

在进门之前,马黑牛席一再对我说,她家很穷,她很自卑。她告诉我,家里原来住在上面的土房子,后来妈妈有了点钱,修了这座砖房子,她们才搬下来。

她家的确很简陋。即使是砖房子,对于一个多子女家庭来说,也显得过于狭小。两间卧室,一间客厅。客厅里面摆着一台旧长虹电视机,旧音箱,旧沙发和鞋架。右面一间卧室,她和妈妈共用;左边一间,弟弟妹妹们共用。

在学校教室前的肖像。

马黑牛席的妈妈三十八岁,长我一岁。她中午赶了个人情,喝了点酒,有点微醉,也抽烟。她不懂汉语,看到我们很高兴,让儿子给我们拿饮料。那是一箱还没启封的营养快线,专门为我们拆了封。

我们这些山外客的到来,无疑是件新鲜事,立即引起了邻里的“围观”。马黑牛席家本来窄小的院落也一下子热闹起来。

马黑牛席告诉我,她家是重组家庭。她爸爸去世的时候,亲弟弟才五个月大。妈妈此后改嫁,家里又添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此外,她家还收养了她的表弟。现在继父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才会回家。因为家里只有一个人在工作,所以经济条件不宽裕。村里为了能为她们争取到更多的经济援助,她和弟弟分开上户口,每人单独一个户口本,政府每个月可以多补助一些钱。

她说,本来小学毕业后就面临辍学,而且她也打算接受这样的命运。这时候,舅舅替她交了学费,于是念完了初中的第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班主任老师帮她找到了一个资助人,替她交了学费,她得以继续念书。虽然匿名资助人承诺会一直供她读完初中,但她仍然没有安全感,她想将来还是要回到大山里,如果能做个护士,就够了。

我向她描述一种假设:如果有人一直资助你读书,而且你也一直有能力完成全部学业,甚至读到研究生,你还会回大山吗。她说,这个愿景或许太过美好,如果可以,她不会回来,但是会以另外的形式回馈家乡。

当问及是否还有小学同学一起读初中时,马黑牛席说,本来有一个,但是辍学了。她们都姓马黑,也同样来自单亲家庭。她去深圳打工了,做手机屏幕,每个月2000多。她们小学时,成绩不相上下。那个女孩走时,她哭了整整一天。

马黑牛席晕车非常厉害。

在归家途中的车上。

左上:在快到家的山脚下休息。

左下:过河、爬山就到家了。

右:妈妈与弟弟在门口迎接。

上:去种玉米。

左下:做家务。

右下:家里卧室。

马黑牛席的卧室。

院子里弟妹们在玩耍,她在角落里看书。

给弟弟妹妹们讲课。

猜你喜欢

卧室资助妹妹
My Bedroom卧室里
我的妹妹不爱我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查理的卧室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卧室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