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2014-05-17董黎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财经类工科学院

赵 妉, 董黎刚

(浙江工商大学 a.团委;b.信电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0 引言

财经类院校中,财务、金融、管理等文科专业是强势专业,而工科专业数量较少,处于弱势位置。从内部环境来说:①工科专业中较多学生非第一志愿报考,对工科专业学习缺乏认同,专业思想不稳固;② 工科专业比文科专业更注重手实践,课程难度相对更大,使受到文科专业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影响的工科学生在学习时心存畏难情绪。从外部环境来看,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往往比综合性院校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更难被社会所认可。这对工科人才培养带来较多的困扰。

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在2012年发布的《2012-2013年世界竞争力报告》[1]揭示: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质量名列第46位(中国总体排名是第29位),是中国7个“创新”指标中最差的指标。这意味着,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3]揭示:①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②2011届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知识,其满足度最低。意味着实践能力提高任重道远,非专业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工科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有大量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但是国内近十年来介绍财经类院校中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文献尚不多见。文献[4]通过工程项目平台、教学基地平台、学生顶岗实习平台、科技竞赛平台等四个培养平台来培养工程和实践能力。文献[5]通过全过程企业就业实习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文献[6]介绍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和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文献[7]采取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等多种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献[8-15]主要解读了卓越工程师计划,面向“卓越计划”构建“五平台、四模块、三层面、二要素、一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模型;介绍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创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以及加强同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走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培养工程专业人才。

1 实践能力培养内涵

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基于学校学院办学传统和省市区域经济优势等实际情况,财经类院校中的工科专业要确立“基本的商科(Commerce)背景”—“良好的人文(Culture)素质”—“扎实的专业问题解决能力(Capability)”三位一体的3C型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具有如下实践能力:①具备以人本为核心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是人性趋于完善、人格趋于完美、人生富有价值的基础;②具备大商科知识背景、了解企业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手段、掌握基本财务管理技能;③ 学生不仅应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与学院的优势学科方向相结合。从能力构成上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包含一系列的基本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思考能力,最现实的能力是操作能力,最应该强调的能力是创造能力。

2 实践能力培养的十一项举措

2.1 培养目标的特色化

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充分结合地区、学校、学院的优势条件:我校所在的浙江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经济发达,对兼具技术能力和商业头脑的复合型人才有极大的需求;浙江工商大学其前身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科学校之一,具有深厚的商科渊源,在商科领域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它起源于杭州商学院商用电子系,一直有技术和商科结合的教学传统,毕业生已创办企业数百家,其发展经历给在校生以很大的影响。

只有充分考虑并利用上述优势条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凸显特色,使得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不但能够在本专业知识学习上毫不逊色,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分析和有关企业运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会具有更好适应性及更强的竞争力。

2.2 培养课程的体系化

实践证明,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涵盖更多的实验操作、写作、演讲、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等内容。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凝练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共同课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以及专业与非专业兼顾的整体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化和制度化。以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为例,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2。

课程体系中,实践比重27%,这符合相关研究[6]发现:实践学时和理论学时成适当比例(1∶2.5左右)时,实践能力持续增长,呈良性发展趋势。

2.3 培养过程的阶段化

多年来,在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主要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时间少,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为此,要将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延展,把学生的培养过程分成四个阶段(见图3),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培养内容和目标。

上述四阶段的划分,让学生更明确了每一阶段的要求,尤其是把学科竞赛准备提前到第4学期、把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较好地协调了之前存在的毕业设计与求职、考研与学科竞赛之间的矛盾。

2.4 培养指导的多样化

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需要专业上、学业上、精神上的引导和点拨。学院提供了三种培养指导方式。

(1)知识技能型课程。不仅包括通识课程和任选课程、学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也可以委托外学院开设的4年不间断的英语课程和商科课程。连续性的高级英语课程包括“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口译”、“雅思英语”等,为学生成为国际性人才打下基础。商科课程则包括“财务会计”、“企业管理”、“项目管理”、“金融投资”、“经济学”等。

图1 3C型电子信息类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图2 3C型电子信息类人才整体培养课程体系

图3 3C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过程

(2)指导型课程。包括学院开设的专业导论课(第1、4、6学期),学校统一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第2或第3学期)和就业指导课(第6或第7学期)。以专业导论课为例,专业导论课由系主任或教授在大学4年中的3个关键时间节点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不断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每个学期分4次课。

(3)课外指导。包括辅导员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专业导师的专业学习、科技导师的项目、就业指导教师的求职升学指导。信息与电子学院实施的是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专业导师制度,每一位学生大学4年期间都有一位固定的专业导师,导师每学期至少2次与学生单独见面,给予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指导。

2.5 培养师资的团队化

为了提高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刻不容缓。可以通过引进、培养、外聘三方面的努力,组织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并提供培育经费。

(1)青年教师必须进入科研团队,在团队中将使其有更好的成长;合众人之力容易申请到各类科研项目,并能快速熟悉科研工作的规则和规范。

(2)青年教师在通过学院的考核之前必须担任助教,在教学团队内给其配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指导导师,建立“一帮一”的师资培养和使用机制,使其接受教学基本规范训练,多次进行试讲,确保在上讲台之前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在教学团队内,对重点课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建设,包括整合课程体系(这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优化课程内容(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充实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4)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造就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多少来评价教学团队的实力。

2.6 培养平台的企业化

基于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协同创新”)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两个平台与校外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最重要的关键的一步。

(1)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计。企业参与学院培养方案的制定和部分课程的设计,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企业到学校来选拔大三下的优秀学生,让学生在接受企业的短期培训后就能承担研发工作。

(2)校企联合建立固定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

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学生实习或科研场所,加强企业与教师之间的横向科研合作关系,企业可从实习的学生中发现可以留下的合格员工。

(3)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和环境。知名公司为了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及其企业宣传的目的,通过大学计划为工科学院赠送或低价提供了近百万元的实验设备,采用同世界接轨的一流设备进行教学和科研。

(4)企业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企业专业培训公司免费到学校提供基于小型开发项目的4~5周的双休日专业技能培训,旣扩大其影响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

(5)企业提供学生实习或科研训练项目。企业为降低研发成本,把企业需要完成的项目分解成学生能够承当的科研项目,通过学生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的形式,由企业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

(6)校企互派人员。企业提供青年教师挂职的机会,同时企业中具有丰富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参与到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指导等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7 培养环境的智慧化

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开放性“智慧学院”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到智慧校园的一个延伸,更是一种结合学院在电子信息类方面的专业优势、突破原来的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模式,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有益尝试。开放性“智慧学院”具有两个特征:①开放性:采用开源系统,学生可进行自主创新的二次开发。② 智慧性:把云计算、物联网等提供智能感知、智能处理和智能控制的最新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际应用部署。

综上所述,学生不仅仅可以享受到“智慧学院”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更可以参与到开放性“智慧学院”建设和运行平台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实现不同的应用功能,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开放性“智慧学院”建设中包含了智慧技术架构、智慧平台建设、智慧培养模式、智慧管理服务等为重要内容。

2.8 培养效果的证书化

培养结果如何评价,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不是课程成绩,而是证书(包括资格、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因为它们更客观,更被社会认可,成为体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标志。

目前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非常多的认证考试,认证考试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素材,获得证书也为学生带来竞争实力和信心。工科学院每年可以组织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希望杯/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每种竞赛对学生来说都是实践能力的极好锻炼。

2.9 培养方式的层次化

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组建基于“兴趣”的实践能力试验班,在学期的前后两端(学期前和学期后),安排整段的时间集中讲述某一个专题内容,并安排相应的实践训练项目,参与的学生都是在“自愿”、“兴趣”和“筛选”的前提下连续参与。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如大二(上)开设的数字系统设计专题、大二(下)开设的电子系统设计专题和模拟系统设计专题、大三(上)开设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专题等等。通过这些集训活动,参与的学生可以非常深入细致地研究某一方向的专业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一个方向是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参与项目的研发过程,另一个方向是进入竞赛集训环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嵌入式设计竞赛。

对于实践能力强的较高层次学生,会积极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社团的实践活动并担任组织领导工作,也往往可以在每年5月的校级创新项目和10月的校级“挑战杯”项目申报中获得成功,当年还可进一步申报省级创新项目和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2.10 培养管理的信息化

为实现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资源存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过程的选课、毕业设计、开放实验预约目前基本已实现网上操作,进一步增加毕业实习、教学各项审批、评价打分等,从而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资料存储的信息化,主要指实现制度(包括政府、校级、院级的教学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数据(包括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科、师资、人才培养和学生、课程教学、课外教学教育、实验室、教学计划和时间等九个内容的状况信息)、成果(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科研相关荣誉及证书)、指导(包括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种理念、方法和技术的资料)四大块的电子信息化存档(包括图片扫描、文字整理等),让每位教师可以凭用户名和密码到学院网站内网上获取全部资料。

2.11 培养途径的扩宽化

对于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学校可以采取个性化培养思想和较为宽松的培养途径。

(1)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至少1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创新项目研究、学科竞赛获奖、申请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著作、听取一定数量学术讲座等专业实践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非专业方式获得。

(2)给予学生五种换专业的机会。包括新生互换专业,成绩优秀学生在第2、3学期初全校范围内转专业,成绩优良学生在第2~5学期初学院范围内转专业,允许学生在第2学期初从高分专业转到低分专业,允许学习困难学生在第3~5学期初申请降级转入相关专业。

(3)学习双专业。学分55分左右,连同第一专业修读年限为4~6年。学生一般可在第三学期初提出修读第二专业申请,从第三学期开始修读相关课程。

(4)弹性学制。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优秀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5)毕业论文替代。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经学校确认的科研作品(包括公开发表论文、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作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成果、发明专利等)代替毕业论文。

(6)自由听课。优秀学生可申请自由听课。四年级学生批准条件可适当放宽。

(7)学分替代。非“思政”类课程,学生经补考或重学后仍未及格,允许其在10个学分范围内,申请在大类学科相同的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中,以1.5倍于原未及格学分课程或创新学分(3分以内)替代。

3 实践能力培养成效

实践证明,上述措施对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学生受益面广,满意度高

5年来,约有5万人次参加各类实验教学过程,每年有15万实验人时数;1 000余人次接受科技导师的专业指导;1万人次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研究;获各级创新项目300余项(其中校级以上218项);每年学院针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组织100多个学生团队;从2011级开始学院给所有专业全部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根据第三方的麦可思公司出具的《浙江工商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最新报告,学院专业整体满意度已处于90~100%。

3.2 学生专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

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研究,提升了自主实践能力。以信息电子类学生为例,近5年来,参加教师团队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6项,参与产学研合作交流科技项目13项;学生进入到阿里巴巴、网盛科技、信雅达股份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学院33%以上的学生参与了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学生获得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校级以上科研项目218项(其中省级以上38项),总资助经费达60多万元。同时,学校利用双师队伍,开展专题培训、模拟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指导专家校园行”,构建分层次、全程式的教育模式,仅2012年,就有600人以上受训,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

3.3 学生就业质量高,创业成果丰富

工科学院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就业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每年本科就业率均达95%以上,录取并攻读硕士研究生约占25%左右,两者均处学校前列。毕业生中80%以上被评为实习优秀,近55%的毕业生从事研发、技术服务岗位。创业成果颇为丰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和企业共同研发产品;通过“公司化运作,引入真实项目”,建立校内软件外包实践基地,目前已建8个服务外包类校外实践基地,2个服务外包类校内实践基地,学生参与外包项目58项,其中38项验收,产值15万元;毕业生中已成功地创办了400余家企业。

4 结语

针对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并结合学校学院办学传统和优势,以及区域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十一项涉及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使学生受益面增大,专业知识扎实,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率。可供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学院参考。

[1]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年世界竞争力报告[EB/OL].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_2012-13.pdf.

[2]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3]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eol.cn/zt/201208/2012jylps/.

[4]贾致荣,曲国庆,李雅琴.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及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3-15.

JIA Zhi-rong, QU Guo-qing, LI Ya-qin. Methods of train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ability[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2011,20(5):13-15.

[5]黄长喜,叶 蕾,韩新节.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与全过程企业就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6.

HUANG Chang-xi,YE lei, HAN Xin-jie. Developmentof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corporate employment practice[J].China Adult Education,2012(14):14-16.

[6]姚翔飞,许鹏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2.

YAO Xiang-fei,XU Peng-kui.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Practiceteachingsyste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developing students'innovation capability[J].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5(7):1-2.

[7]丁 宇,吴怀宇,程光文.论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61-464.

DING Yu,WU Huai-yu,CHEN Guang-wen.On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An exampl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2,14(4):461-464.

[8]崔 刚,陆 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之架构[J].江苏高教,2012(5):97-98.

CUI Gang,LU Yong.Architecture for"excellent engineers"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engineering colleges[J].Jiangsu Higher Education,2012(5):97-98.

[9]葛友华,陈西府,周 海.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实践能力的系统研究[J].科技信息,2011(28):74-76.

GE You-hua,CHEN Xi-fu,ZHOU Hai.System research of practical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capability[J].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28):74-76.

[10]徐长山.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89-94.

XU Chang-shan.Building superb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backing of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 case of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J].Journal of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1,5(3):89-94.

[11]张素风,李 政.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工科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2):68-71.

ZHANG Su-feng,LI Zheng.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to develop innovati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talent[J].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2011,28(2):68-71.

[12]刘淑芬.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2,1(8):27-28.

LIU Shu-fen.Enhancing the practicalability ofstudents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aking the education plan as a guide[J].University Education,2012,1(8):27-28.

[13]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等.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5-7.

ZHANG Fa-ai, WU Zhi-qiang, LIU Lai-jun, et al. Training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for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key laboratory as aplatform[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9(7):5-7.

[14]缪宪文.应用型工科高校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304-306.

MIAO Xian-wen.Cultivation of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7):304-306.

[15]张德海.卓越工程师教育在工科院校实施的现象分析[J].山西科技,2012,27(4):14-16.

ZHANG De-hai.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rogram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J].Sh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27(4):14-16.

猜你喜欢

财经类工科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学院掠影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