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尘与土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麦成
2014-05-16彭怀胜王存芳
_彭怀胜 _王存芳
图.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员工进行特高压南阳站扩建配套线路工程挂线施工
真正认识郭麦成,是因为发生在2010年春节期间的500千伏嘉郑线尖山抗冰抢险。之前,在笔者的印象中,担任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的他嗓门大、肤色黑,是个典型的粗线条的送电工形象,颇具一番硬汉风采,是享誉河南电力系统的“抢险大将”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尖山,笔者曾向担任现场总指挥的郭麦成提出采访请求,而他却是三言两语打发我,并指着现场的施工人员说:“多采访他们,活都是他们干出来的!”而事实上,通过尖山抢险,笔者亲身感受到,不喜张扬、低调内敛的郭麦成外表粗犷而内心细腻,经验丰富,善打硬仗,是一线员工心中的主心骨。在后来的多次接触中,笔者对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十年输电线路工程一线的摸爬滚打,每每在急难险重任务担当重任,他不仅经历了河南电网主网架从220千伏到500千伏的升级跨越,也参与了省内首条特高压交流线路的建设工作,见证了河南电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
1981年,郭麦成从郑州电力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正赶上我国首条超高压输电线路——500千伏平顶山—武昌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他告诉笔者,平武工程是为了满足武汉钢铁公司1.7米大型轧机投产冲击负荷的需要,并实现湖北水电和河南火电的调节效益而建设。“平武线开启了我国超高压电网的元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主网架是220千伏的区域电网,由于整个社会以计划经济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每年的电网投资力度也较小。当时的送变电公司共有三个送电工区,每个线路工区一年也就施工一条220千伏线路。”他说。
郭麦成回忆说,为了节省钢材,线路85%以上的杆塔为混凝土杆,只有终端塔、大转角、重要跨越时才会采用铁塔。导线也较细,线路架施工技术含量不高,老一辈送电工有句口头禅:“一根杆子四根线。”放线施工就是靠人力拖拉着导线漫山遍野地走。80年代的通讯方式也极为落后,施工时指挥人员多采用旗语。在1984年施工的220千伏开商线工程中,项目部从军队租用了一套报话机,因为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公司机关与项目部之间的联系采用电台,每条两次定时电报联络。直到90年代中期,电话逐步取代了电报,成为公司和项目部之间的联络方式。
1988年6月,河南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小刘)投运,500千伏姚郑线开始送电,标志着河南电网开始向500千伏电压等级迈进。“1998年,500千伏牡郑线开工建设,到1999年年底,牡郑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拉开了500千伏电网跨越式发展的序幕。”郭麦成说。
2002年6月,500千伏新濮线和濮阳仓颉变电站建成投运,至此,河南500千伏电网框架基本形成。2006年8月10日,豫北—豫中、豫西—豫中500千伏与220千伏电磁环网打开,河南电网主网架实现由220千伏向500千伏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1月,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运,河南电网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从1999至2008年,是河南电网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也是郭麦成快意人生、激情燃烧的十年。其间,他先后担任送变电公司二工区的经理、副总工程师,多次担任线路施工、抢险等急难险重的任务,像一位征战四方的将军,带领员工纵横中原大地,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飞跃天际,让无形的能源插上有形的翅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坚强的电力支撑。
这十年中最让郭麦成难忘的是2007年至2008年间的几次电网抢险经历,也正是因为这几场漂亮的攻坚战,才使得郭麦成“抢险大将”的称号在河南电力系统声名远播。
2006年4月,一场集施工、检修、技改为一体,对河南省电网升级改造意义重大的“两站七线”大会战在豫西大地打响。郭麦成负责指挥技术最复杂500千伏牡嵩线∏接进马寺变、光缆更换及牡丹变至马寺变瓷瓶更换工作。会战开始后,他身先士卒,带领数百名员工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展示了他善于指挥大规模攻坚战的才能。
在2007年7月的开封500千伏郑祥线和2008年1月的500千伏姚邵线抢险中,郭麦成屡次临危受命,担任现场总指挥,带领抢险人员仅用8天和10天时间就完成抢修任务,受到了省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2008年2月,在规模空前的援湘抗冰抢险中,他担任现场指挥,带领近千名抢险人员鏖战于三湘大地,出色地完成了4条线路的紧急抢险任务,送变电公司“豫电铁军”美名广为流传。
熟悉郭麦成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雅号叫“开路先锋”。这是因为在2007年他担任了我国首条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11标段A角项目经理。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号工程”,该工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面对挑战,郭麦成带领施工人员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施工工艺和管理水平,在组塔施工中,采用900新型抱杆组塔方案以及塔式起重机组塔方案,架线时采用2ד一牵四”同步展放张力架线方式,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三十年风雨历程,郭麦成感受最深的是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施工装备的不断升级和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前面对的困难多是自然环境,而现在面对的困难多是渠道协调。一直在变的是施工和管理的技术与手段,而一直未变的是对安全、质量和效率的追求。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是能用机械设备的,就尽量用机械,比如组塔尽量采用吊车和大型抱杆,安全性大大提高;架线都是张力放线,就能够保证质量和进度。”郭麦成说。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从施工队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副总工程师,郭麦成对班组建设的发展也是感慨良多。他告诉笔者,八九十年代施工队管理比较粗放,驻地连电都没有,每天下班后只能是喝酒、打牌、下棋,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升。从2000年以后,送变电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施工队准军事化管理,越来越注重班组建设,每年都会组织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一线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近年来,送变电公司逐步向管理型企业转型发展,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公司施工产值和效益一直是稳中有升,这与公司不断加大班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他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图纸上的电网规划变成实实在在的输电网络。我了解到德国一个线路工程的张力场只需6名工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非常高,而我们还需要二三十人,这就是差距。河南电网建设的未来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展望未来,豪爽的郭麦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