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赵学敏《凤仙谱》献疑
2014-05-16杨明明于胜祥
杨明明于胜祥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清人赵学敏《凤仙谱》献疑
杨明明1于胜祥2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清人赵学敏所著《凤仙谱》历来被认为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凤仙花专谱。文章基于现代植物分类学领域对凤仙花属植物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学习性、形态特征、栽培历史等方面对《凤仙谱》中所载植物进行了全面考证,发现《凤仙谱》中收录的“凤仙花”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凤仙花大多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凤仙谱》中之“凤仙”是否皆为凤仙花属植物值得商榷。为了能够正确利用《凤仙谱》一书,应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重新认识其学术价值及地位。
《凤仙谱》 凤仙花 赵学敏 考证
0 引 言
清人赵学敏所著《凤仙谱》[1]历来被认为是一部专论凤仙花的花卉专谱。该谱分上下二卷,约3万字。卷上先考证“凤仙”之名义,再论“品类”,按颜色分为12类,共计180余种(或品种);卷下介绍凤仙花的种艺、灌溉、收采、医花、除虫、备药等内容。明清时代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植物谱录,但由于当时文人的知识结构,加之植物与诗词文学的亲密关系,谱录多侧重诗词歌赋典故的考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赵学敏以科学务实的思想编撰成《凤仙谱》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这部书被认为是科学价值最高的古代凤仙花专谱[2]。现代园艺学研究人员对其收录凤仙花品类之多更是叹为观止[3]。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原产印度东部、南部,又名小桃红、海、急性子等,隶属于凤仙花属,凤仙科。唐代以来便不断出现在相关文献中,但多见于诗词。植物相关文献如《群芳谱》、《救荒本草》、《花史》以及《采药录》中均有记载。中国野生凤仙花种类已知的约220余种,但长期以来习见栽培的种类只有凤仙花一种,近年来才陆续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品种如苏丹凤仙花(I.wallerana Hook.f.)和赞比亚凤仙花(I.usambarensis Grey-Wils.)[2,4],而《凤仙谱》中所记的品类如此之多是十分可疑的。
凤仙花作为习见的观赏花卉,我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由于人工栽培历史较长,花的瓣数由单瓣向重瓣发展,花萼及花瓣上原本十分特化形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距的消失等,进而又选育出了不同颜色的花朵,大大丰富了凤仙花园艺品种的多样性。但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还是相对稳定的,比如一年生草本、果实成熟后稍遇外力就弹裂、心皮的数目及种子形态等。而《凤仙谱》中不少种类的生物学特性与现代植物学中所描述的凤仙花相去甚远。下文就《凤仙谱》所描述的植物特征,结合现代植物分类学对凤仙花属植物的现有研究成果,对赵学敏《凤仙谱》中所记载的“凤仙花”进行了初步的考证,提出质疑,以就教于方家。
1 《凤仙谱》所收植物考辨
1.1 生物学习性
《凤仙谱》“品类”与“种艺”部分皆有对凤仙花生物学习性的相关记载,如:
朵大瓣密,植苗时得土力,可开一二千朵,如满树桃花。(《凤仙谱·品类·各种桃红·大桃红》)①文中引用《凤仙谱》,如不特别说明,皆引自文献[1].
蕊积水则落,花见水即烂。(《凤仙谱·品类·各种白·鹅毛积雪》)
凡凤仙,皆粗枝大叶,易长而高,非掐种难入盆玩。又有盘压之法:待长三寸,即捺倒于地,用小石压其根,令头起;又长至三寸外,再压之。如此数次,周回盘转,不拘方圆式,总以合盆为妙。久则如盘龙舞鹤,有垂爪展翼之势。(《凤仙谱·种艺》)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凤仙花原产印度东部或南部的热带地区,属印度洋湿润季风气候,为一年生草本,茎肉质多汁,极易折断,喜阴湿环境,常用种子繁殖。凤仙花属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格,通常适于降水量大或湿度大的森林中,林缘、山谷阴处、河岸、溪流和湖边湿洼地生长[4,2]。《凤仙谱》中所载“凤仙”“皆粗枝大叶,易长而高”,“植苗时得土力,可开一二千朵,如满树桃花”,其所描述的生长速度、花朵的数量以及株高等信息,都不是作为一年生的凤仙花所能达到的。而“蕊积水则落,花见水即烂”的习性则与凤仙花喜阴湿的本性相背。谱中所提及的盘压之法需要压茎数次,适合茎枝相对柔软的植物,凤仙花茎易折断,这一特性即使经过人工栽培选育也很难改变。
1.2 形态特征
1.2.1 茎的形态特征
凤仙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这一性状仅靠传统的人工栽培选育或杂交育种很难改变。《凤仙谱》对茎有如下描述:
本颇高大,花大如碗,围圆三寸。能长至丈许,须支以竹方不虑风折。(《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一丈红》)
枝茎易焦烂,即大木亦易萎,性弱故也。(《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洋红》)小朵层片,一树繁开,竟与红梅无二,故名。(《凤仙谱·品类·各种淡红·红梅》)
大枝,长如柳,花片疏狭,并蒂而开。(《凤仙谱·品类·各种青莲·合蒂莲》)
《凤仙谱》中所记“本颇高大……能长至丈许”、“大木”、“一树繁开”、“大枝,长如柳”等,从字面意思来看,明显是木本植物,而非草本。凤仙花为一年生草本,高50~70 cm,谱中这些种类当非凤仙花。
1.2.2 花部形态
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花的形态性状是野生凤仙花种类鉴定的关键性状。凤仙花花部形态特化十分明显,下面的萼片进化为长的距,整朵花从侧面看正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凤仙,但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其重瓣的品种形态各异。《凤仙谱》中对花部形态的描述最多,多集中于花的颜色、形状,这些也是栽培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的,以此为依据判断这些植物是否为凤仙花并不可靠,然而其中有些对花的大小、形状的描述仍不乏可疑之处。
(1)花的大小
《凤仙谱》中所记载的有些种类花的大小差距很大,如:
花大如碗,围圆三寸。(《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一丈红》)
绛丹色,红中带黄,双萼并蒂而开。发蕊虽并一处,开花却在两头,中心合蒂,长可二寸,俨如腰鼓,故名。
花小如豆,色如剪绒,叶亦繁细,最雅媚而可观。(《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红并蒂》)
忽而“花大如碗”,大至二寸或三寸,又忽而“花小如豆”,基于现代植物分类学知识很难将这些植物归为同一物种,即使利用先进的现代园艺栽培技术,同一个物种下也很难培育出尺寸差异如此之大的品系。从花序式样来看,凤仙花属植物的花序皆为腋生,虽然属内植物花序类型多样,但对于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来讲其花簇生于叶腋,无总花序柄。《凤仙谱》中记载有花双萼并蒂而开者,并蒂现象多为花序的变异,在莲属植物里较为常见,凤仙花虽有1~3花簇生于叶腋,但小花柄明显且柔弱,很难产生并蒂而开的现象。
(2)花形与花瓣
从《凤仙谱》中对花瓣的描述来看,其中重瓣品种占多数。经过栽培选育的重瓣凤仙花花部形态与野生种相去甚远,但很多单瓣品种仍会保存一些野生近缘种的花部特征,故下文选取例证皆为《凤仙谱》中记载为单瓣的品种。
花圆长如铃,中空,多心。(《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红铃儿》)
花似蜡梅,作磬口形。大瓣阔厚,似含红粉。(《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红蜡梅》)
花只五七瓣,深紫色,花片皆盘纽互曲作叉叉形,故名。此与红金铃等种皆属单瓣中之佳品(单叶)(《凤仙谱·品类·各种紫·叉叉紫》)
如上文所述,花为“圆长如铃”、“作磬口形”,这样的花形当为合瓣花类,如杜鹃、桔梗,与花瓣离生、形态特化的凤仙花形态不符。这一性状相对稳定,人工栽培很难改变。再如,谱中所述其花瓣的数目有的“五七瓣”,有的“五瓣”,“有七瓣白、九瓣白,较单花多一二片”,可见其所描述植物花瓣的数目不定。花瓣的形态或为“圆瓣”,或“细碎如剪”,或“如菱叶形”等,还有“初开细狭,久则卷缩”者,甚至还有“花片皆盘纽互曲作叉叉形”者。以上提及的几种性状,其变异程度已超过了科级的界限,不可能出现于同一种植物。
1.3 叶的形态特征
叶虽在书中提及的地方比较多,但真正描述叶的形态特征的地方并不多,而且值的注意的是,书中的“单叶”、“千叶”并非指叶为单叶或是复叶,而是指花瓣为“单瓣”还是“重瓣”,有关植物或花卉的古籍中多用此术语。
《中国植物志》中对凤仙花的叶子形态描述如下:“叶互生,最下部叶有时对生;叶片披针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4-12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锐锯齿,向基部常有数对无柄的黑色腺体,两面无毛或被疏柔毛,侧脉4-7对;叶柄长1-3厘米,上面有浅沟,两侧具数对具柄的腺体。”([4],29页)《凤仙谱·总论》中专门有“论叶”一节,对书中所载植物的叶形有比较综合的描述,如下:
有细如小竹叶者,有大如枇杷叶者,有尖长者,有圆长而不尖者,有踞齿边者,有无踞齿者,有叶上生细毛者,有光者、绉者、麻叶者、厚如茧者、薄如纸者,种类不一,故叶亦各异也。(《凤仙谱·总论·论叶》)
可以看出其中很多种类的叶子形态与凤仙花属植物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1.4 果实与种子的形态特征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凤仙花为“蒴果宽纺锤形,熟时一触即裂,长10-20mm:两端尖,密被柔毛。种子多数,圆球形,直径1.5-3毫米,黑褐色”([4],31页)。而笔者的研究也发现凤仙花的种子除了上述特征之外,表皮具有网状或指状的纹饰,没有光泽。而《凤仙谱》中描述为:
子不甚肥壮,皆黄白色,无紫黑者,多作弯角形。(《凤仙谱·品类·各种桃红·并蒂桃花》)
子如小桃实,毛稀毛短者佳,待黄色起路棱方可收采,去外壳,取内子,去其壳内筋膜,其净子拣粒粗大者,纸包带于身边贴内温养一二日,使得人气,然後收入木匣,勿近香麝,则来年下种,花色更佳。(《凤仙谱·收采》)
古人笔下植物的“子”有可能是种子,也有可能是果实,但凤仙花的果实和种子都不是“弯角形”。从后一例中“子如小桃实”、“起路棱”、壳内具筋膜等特征来看,其果实种子则与山茶科植物特征近似,而与凤仙花属植物的果实种子形态差异较大。“去外壳,去内子”这样的收采程序也与凤仙花果实一触即裂的特征相矛盾。
以上对现代植物分类学中凤仙花的形态性状与清人赵学敏《凤仙谱》中所描述的植物习性与形态性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了更为直观地研究《凤仙谱》中所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凤仙花形态特征的差别,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归纳(表1)。
表1 《凤仙谱》所载植物与《中国植物志》所载凤仙花特征比较
2 讨 论
谱中对植物形态的描述多用比喻,用词亦多抽象,对花色关注最多,这也是各种古代植物谱录的共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植物学知识,古人在使用植物学术语时往往缺少严格的界定,如《凤仙谱》中的“叶”、“萼”、“蕊”等词就具有多义性,不能等同于现代植物学中的叶子、花萼和花蕊。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会产生诸多误解,从而会影响对这类古籍文献的正确评价。下面对《凤仙谱》中所使用的“萼”和“蕊”进行初步厘清。
2.1 “萼”
《凤仙谱》中对于“萼”的描述较多,但从谱中的使用语境来看,与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萼”不能等同。由于花萼与花瓣关系密切,在形态上亦有相似之处,其实被子植物相对原始的类群中并未分化出花萼和花瓣,统一以花被片称之(如木兰),所以古人对“萼”与“瓣”的区分并不是很明确,“萼”可以指称花瓣,如杜甫《花底》“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一联中的萼和花都指的是花瓣,蕊和须都指的是花蕊,此为互文[5]。《凤仙谱》中的“萼”常指花瓣,如以下诸例:
初开单萼,淡粉红色,久则红稍深,萼亦细密。(《凤仙谱·品类·各种淡红·玉骨芙蓉》)
黄心,紫翠色,颇娇艳。惜无千萼者。有狭瓣、短口、七片、九片等种。(《凤仙谱·品类·各种青莲·单叶青莲》)
以“单萼”、“千萼”指代单瓣与重瓣,与“单叶”、“千叶”意同。谱中亦有“瓣萼”连言指代花瓣之例,如:
千瓣,但不明透,不作球花。虽盏大而瓣萼层密,片片相粘,匾贴成朵。(《凤仙谱·品类·各种白·大白》)
谱中有些“萼”的描述较简,从上下文不能确定其是花萼还是花瓣,如:
其花大萼,千瓣疏透。(《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青梗大红》)
碎萼疏笼,大如碗,俨如酴醿,紫翠浃目。(《凤仙谱·品类·各种紫·酴醿紫》)萼长,花小。(《凤仙谱·品类·各种绿·报午》)
色如秋葵,萼片细密。(《凤仙谱·品类·各种黄·葵花球》)“大萼”、“碎萼”、“萼长”、“萼亦细密”这些描述既适用于花瓣也适用于花萼。不管其所描述的是花瓣还是花萼,其特征与凤仙花属植物皆存在明显差别。凤仙花虽具5枚萼片,但已有两枚退化消失,故除发育为距的唇瓣之外,花的两侧还各有1枚绿色、较小的侧生萼片,亦不明显,目前的栽培品种中也是如此。
谱中更有一种出现于花末期的所谓“中心”所吐之“萼“让人费解。从其生长部位来看定非指现代植物学中的花萼,如:
色如渥丹,久则中心起绿萼,四围红瓣衬之,色更鲜艳。(《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洋红》)
花紧圆密大,久则中心吐出绿萼,如桂粟数十点,纷攒可爱。(《凤仙谱·品类·各种桃红·桂心桃红》)
他花入秋则心绿,此独吐红萼,如红绉外翻。又有中心独吐一瓣深红垂出者,名杨妃吐舌。(《凤仙谱·品类·各种淡红·红心桃红》)
外萼粉红,久则中心吐桃红萼。(《凤仙谱·品类·各种淡红·桃心粉红》)花久开之后露出的中间部位似当为子房,那么这种处于子房位置的“萼”可能是指一种离心心皮,也有可能是指一种花瓣化的雄蕊。由上述内容,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萼”可能指代的三种部位:(1)花瓣;(2)花萼;(3)心皮。
2.2 “蕊”
《凤仙谱》中的“蕊”也并非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花蕊,多指花蕾或整朵花而言。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如《广雅·释草》:“蕊、花,华也。”[6]“华”即是“花”。“种艺”一章谓“凤仙花”“华则瓣,细而艳,匀而净,蕊萼既多,攒簇枝上,几无罅隙,必须每日摘去残花败蕊及内中无用小蕊,使不拔力,花开自大,且无僵黑之患。”其中“蕊”便是指花朵。类似用法如下:
故蕊多发叶边。(《名义》)
然种苗非肥土,浇灌失时,花罕能开足,每每有翻背堕蕊之患。(《品类·各种大红·洋红》)
然蕊多攒密,须摘令疏,方得尽开。(《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紫金对》)
结蕊颇多,磈磊成簇,须摘去蕊中尖小者,令其蕊疏,则花大而可观。(《凤仙谱·品类·各种紫·紫芍药》)
谱中另有一些对“蕊”长的描述,如:
花蕊较他蕊独长,有茎寸如笔头者。(《凤仙谱·品类·各种大红·鹦哥嘴》)
蕊长寸许,千层轧密。(《凤仙谱·品类·各种藕合·塔铃》)
蕊长瓣细,片片开放,如嫩竹叶状。(《凤仙谱·品类·各种绿·大绿》)
以上三例皆仅言其“长”,不能判定其是指花朵还是花蕊,然从其“蕊”长且多来看,不管是指花朵还是花蕊,都与凤仙花雄蕊5枚、顶端聚合、仅2~3mm的相关特征不符。
这种植物术语使用的混乱是古代植物谱录经常出现的现象,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古人相关植物特征描述带来了一定困难。对历史文献中相关术语的厘清也可以对植物研究历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3 结 论
《凤仙谱》所记录花品种类之多,形态之奇,让人叹为观止,但是通过对《凤仙谱》全面的释读与考证,发现谱中所载植物在生物学习性、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现代植物学中的凤仙花属植物相去甚远。从凤仙花的遗传学基础来看,栽培种也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大的变异。
总的来说,《凤仙谱》一书,虽以“凤仙”为名,但其中所描述的种类已远远超出了现代植物学中凤仙花的范畴,或者说书中所谓的“凤仙”,是赵学敏本人或当时园艺圈对“凤仙”的界定和认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代植物学中的凤仙花属植物相对应。至于书中所记种类的具体考证与鉴定,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赵学敏.凤仙谱[M]//昭代丛书别集.卷59.清世楷堂刊本.
2 魏露苓.赵学敏及其《凤仙谱》的科学成就[J].中国科技史料,1996,17(1):56~62.
3 温放,王越.凤仙花记趣[J].中国花卉盆景,2007,(11):32.
4 陈艺林.中国植物志[M].47卷2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9~31.
5 江忠俊.《花底》管窥[J].杜甫研究学刊,1998,(2):73~74.
6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336.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Book Garden Balsam Manual
YANGMingming1,YU Shengxiang2
(1.College of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China)
Garden Balsam Manual written by Zhao Xuemin of Qing Dynasty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ofessional book in China which always provides highly valuable information of Impatien s studies. Extensiv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lants included in this book and those recently defined Impatiens based on characters of habitat,morphology and history of cultiv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most of p lants in Garden Balsam Manual were beyond the genus of Impatiens in the context ofmodern plant taxonomy,which suggested that this book should be reevaluated in amore objective way for further studies.
Garden Balsam Manual,Impatiens,Zhao Xuemin,textual studies
N092:Q94-092
A
1000-0224(2014)03-0319-07
2014-04-06;
2014-08-24
杨明明,女,1982年生,山东泗水人,博士后,主要从事古文字与词汇史研究;于胜祥,1977年生,山东沂南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