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2014-05-15
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呼伦贝尔市着力打好教育培训、实践锻炼、驻乡包村、源头培养四套“组合拳”,强力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贯彻“8337”发展思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规模培训干部,提升推动发展素质。把加强学习培训作为研究领会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提高政策理论素养的重要手段,坚持多管齐下,整体推进。一是专题集中轮训。通过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全市140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轮训。二是分类重点专训。围绕建设“五大基地”、构筑“两个屏障”等重点工作,分类举办工业经济、旅游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城市建设、县域经济、非公经济等高端讲座20多期,聘请区内外专家学者授课,培训市直部门和旗市区相关领导干部2970人。三是丰富内容普训。在区外举办社会管理、企业经营、旅游策划、党务管理、组织工作等专项培训班,在市和旗市区党校举办主体班、精品示范班、专题研讨班、普训班共510期,培训干部88395人次。四是创新方式培训。坚持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改变过去“一锅煮”培训为分类培训,提高了培训质量。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了培训层次。开办“呼伦贝尔干部教育大讲坛”,建成“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视频”系统,苏木乡镇、嘎查村和社区干部就地接受全市统一培训。
全方位锻炼干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把强化干部实践锻炼作为推动各领域工作深度破题的重要方式,坚持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一是让干部“走进去”经历练。推广“456”工作法,推动干部走进一线,走进群众中去。海拉尔区探索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一线工作法”,区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工作队,每月到村或社区工作一天,实行机关干部全员联系群众、全程服务群众,全区7560名领导干部、党员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二是让干部“走出去”受锻炼。2013年以来,市本级和旗市区两级向国家部委、北京、山东、浙江、深圳和呼包鄂等地选派挂职干部535名,推动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工作实践。三是让干部“走下去”挑重担。对于缺乏基层经历的市直年轻干部,通过多种方式选派到基层接受实践锻炼。
多层次驻乡包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开展“转作风、下基层、办实事”活动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坚持常抓不懈,统筹推进。一是领导带头推动。结合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采取书记带常委、常委班子带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厅级干部带县处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带科级干部,科级干部带普通干部“五带”措施,面对面地听取群众意见,心贴心地体察民情,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各级普遍参与。组织659名市直部门班子、旗市区班子、苏木乡镇班子成员普遍建立联系点,定期联乡驻村入户,与基层结成帮扶对子14303个。三是组织强化督导。加大市委干部下基层的督导力度,不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健全干部转作风考评制度,用刚性制度督促干部下基层为民服务。
多举措源头培养,壮大后续发展力量。把培养年轻干部作为夯实贯彻“8337”发展思路后备干部保障的重要途径,坚持提早谋划,强力推进。一是实施“160启航计划”。采取遴选、公选、竞岗等多种方式,选任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街道和旗市区直属部门领导班子。二是实行从基层遴选年轻干部制度。坚持好中选优原则,每年从旗市区遴选具有基层经历的20名左右优秀选调生到市直机关,充实机关干部队伍。三是推行后备干部培养锻炼计划。对全市800多名后备干部,根据专业、经历、特长,分近、中、远期,采取挂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培养。四是优化后备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和使用熟悉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口岸经济、社会管理、金融资本等方面业务的年轻干部。五是启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程”。注重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培养,累计安排2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北京和区内挂职锻炼,加快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步伐。
(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供稿)
(本栏编辑 /东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