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年輕人需互通互補
2014-05-15TracyLi
Tracy+Li
香港特首梁振英在2014年 1月15日發表的《香港2014施政報告》中說:「兩個月前,我到內地訪問,認識了一位創業的年青人。他在香港完成碩士課程後,受到老師啟發,將物業加按套現,再加上積蓄和親戚的借貸,到廣西闖天下。10年後的今天,他擁有一家進口紅酒、咖啡和其他食品供應鏈企業,每年營業額超過一億元人民幣。這位年青人創業所在的廣西,涉足的行業,都不為港人熟悉。他說在歐洲洽談進口紅酒和食品到廣西時,他的香港人背景和國際視野十分有利。這位朋友的經歷告訴我們,年青人只要敢闖敢搏,用好國內外機遇,在新舊市場和新舊產業上都大有前途。」
梁振英說的雖是個案,但卻道出了香港年輕人的發展方向和出路。
香港是個沒有資源、沒有市場、沒有工廠的城市,但又是一個什麼都有的國際都市,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要想從「什麼都沒有」中變得「什麼都有」,就只能打拚、抓住機遇、利用好香港優勢和周邊有利條件。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演講時提到,讓他感歎「台灣正在墮落」。李志村的「墮落說」,是對他理想中的「台灣精神」的哀悼。所謂的「台灣精神」,就是很多人愛唱的「愛拚才會贏」的精神,而現在的台灣很多年輕人再也不像過去那樣肯拚肯做了,很多人成了怕摔爛的草莓一族。
台灣為何有草莓族
有個家境不錯的朋友,他兒子大學畢業後去當兵,一年完成兵役從軍中退伍後,整天呆在家裏無所事事,除了開價值幾百萬的名車出門拉風外,再就是在家打遊戲,問其原因,說是孩子母親認為出去做事太累,家裏有的是錢,用兩輩子也不愁,為何還要讓孩子出去吃苦?如果他堅持讓孩子出去做事,必定鬧到全家雞犬不得安寧。他太太還對孩子說,父母賺錢不就是為了給孩子用的嗎?不然賺錢幹嘛!朋友說,台灣這樣的富有家庭很多,這樣疼愛子女的父母也有很多。所謂的草莓族,並非都是年輕人自己懶惰的原因,很多是「家庭因素」造成的。
大陸的年輕人似乎與港台的不同,大陸年輕人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出場比較引人側目外,絕大多數年輕人還處在「個人打拚」階段,不管是讀書,還是打工、創業,大陸現階段的年輕人普遍存在「憂患意識」——怎樣賺錢才能買起超貴的房子,如何拿高薪才有能力養起像樣的車子,通過怎樣的快速賺錢方式才能快速集聚財富……
以上資訊或許不盡完整,但是兩岸三地年輕人的生活環境確實相差懸殊。兩岸三地的交流已日趨頻繁,兩岸三地的資訊互通也越來越多,但兩岸三地的年輕人卻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封閉環境。對很多企業家來說,遊走兩岸三地早已習以為常,但對兩岸三地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即便有心,也「只能從網上了解對方」,若能創造一個有利於兩岸三地更多年輕人交流的環境,勢必對年輕人的成長有很多幫助。
讓兩岸三地的年輕人在比較中成長、在學習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