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准入制度阻碍中国特斯拉的诞生

2014-05-15

IT时代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李书福合资资格

责编:刘媛E-mail:liuyuan@ittime.com.cn美编:玲玲校对:媚子

本届“两会”上,诸多行业大佬汇聚一堂,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各抒己见,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话题,更是成为所有自主品牌、媒体记者和社会公众们关注的舆论焦点。毕竟,一个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13亿人口的工业强国,成为万国汽车展览馆,实在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而向来敢言的政协委员、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更是慷慨激昂,接连向政策开炮。在谈到自主创新时,李书福质问道:美国出了一个特斯拉,中国为什么出不了?

李书福认为,中国自主创新最大的敌人就是市场准入。现实也确实如此。“按照中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特斯拉这样的汽车公司没有生产资质,在中国是不可以研究、设计、生产、销售汽车的,它违反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目前中国的汽车发展政策,对于自主创新设立了非常苛刻的审批条件。李书福这位“汽车狂人”当年想自主发展,可是来回折腾了好几年都未能如愿,加入“世贸”以后,在社会舆论的极大同情之下,才算勉强获得了自主创新的资格。而他的浙江老乡,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努力了20年,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获得一张乘用车生产资格。虽然万向是纯粹的自主企业,创新之路甚至走到了美国。而现在自主品牌里排名第一的长城,获得乘用车生产资格的努力也才不过5年。

创新资格的准入门槛,极大地限制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你连研究和生产的基本资格都没有,还谈什么创新?谈什么发展?谈什么自主?

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第二大拦路猛虎就是当前的合资政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迫于发展汽车工业的决心,眼见日本、韩国等通过合资,迅速走上汽车强国之路,于是抱着“以市场换技术”的良好愿望,将国内一汽、东风、上汽等几家大型国有企业推上合资之路。本以为他们能够不负国人厚望,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的国家力量。只可惜,30年后,中国市场基本让给了丰田、大众和通用,而几个“钦定太子”学到的不过是一地鸡毛。

本来,一汽、上汽、东风和长安等几大车企是中国规模最大、政治地位最高、技术基础最雄厚,并享受着特殊政策保护,发展自主品牌本来是得天独厚。但合资之后,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将发展使命放在合资企业,早就忘记了自主品牌创新的初衷。

原因其实也简单。发展合资汽车企业第一不用研发,因为外资已经研发好了;第二不用冒风险,外资拿来的都是成熟车型;第三不用干活,技术、品牌、产品、零部件等外资已经全部包办。如此一来,中方合资伙伴躺在床上就能睡大觉,不再有半分发展自主品牌的愿望。

上海汽车在和大众合资之前,本来还有一个上海轿车,每年有几千辆销量,但为了让合资伙伴放心,表明自己发展合资的态度,上汽干脆利落地将“亲生儿子”卖给大众,全心全意地当带路党。“国家队”叛变后,不但不再成为发展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反而因为合资企业和外资利益牢固捆绑在一起,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第二大拦路猛虎。

阻挡自主创新的第三只猛虎,就是政府对于自主创新的鼓励远远不够。即便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了很多科研基金,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非常低效,很多干脆直接流入了一汽、上汽和东风汽车等国家队的主导者,而这些主导者在获得资金之后,资金的具体去向不明,效果乏善可陈。

一汽红旗的研发经费动辄号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一汽的欧朗投入了一百多个亿,这些钱有相当部分是各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的资金,只可惜在投入了天文数字般的真金白银之后,我们并未看到效果。红旗的销量不到长城的一个零头,而被一汽寄予厚望的欧朗,更是不到吉利十分之一。

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的支持不够,导致真正的自主品牌从政府方面得到的支持极少,基本都是依靠企业的自身积累和顽强的使命感,撑起自主品牌的大旗,和那些实力雄厚、威风八面的丰田、大众和通用们抗衡。

所以,回到本文开头,如果特斯拉生在中国,那么绝对没有今天的呼风唤雨和荣华富贵,更大的可能是,特斯拉连一个生产汽车的资格都不会获得。

猜你喜欢

李书福合资资格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合资股份买卖潮来临
缤越:合资SUV的克星
李书福的汽车“野心”究竟有多大
中韩合资大型综合性医院落户青岛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