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5-14魏政福陈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钢铁产业生态化影响因素

魏政福+陈伟

内容摘要:钢铁产业生态化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重点对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生态化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钢铁产业生态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钢铁产业 生态化 影响因素

引言

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一方面,它在支持与推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和军工等其它各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它的高消耗、高污染特征又使得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进而威胁到钢铁产业本身甚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钢铁产业曾经走过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短期经济的违反产业生态规律的发展阶段。如今,钢铁产业要回归生态并实现生态化,就必须尊重它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构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多因素复杂系统的生态平衡规律,必须做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影响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因素等,本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产业面临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大量消耗国内甚至大量进口国外资源,以维系数量众多、工艺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缺乏规模优势的钢铁企业的巨大产能,另一方面,地处内陆、经济落后甚至资源优势不强地区不得不通过大规模运输实现原料和产品的大规模跨区流动;一方面,部分低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通过出口廉价低附加值、高消耗和高污染的钢铁产品以消化过大的产能。这种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征,加之创新能力不足和管理水平落后,不光使我国钢铁产业难以短期内摆脱“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而且也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钢铁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钢铁产业要实现生态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大力调整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必须大力促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能(主要是指设备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单位能耗高的产能)逐步淘汰,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钢铁产品的出口;通过区域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缺乏资源、区位优势的地区继续上马新的钢铁冶炼、加工项目;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实现生产设备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和长寿化;通过实施产、销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大幅提高。

社会因素

根据招商银行《2008钢铁产业报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大产业(第一大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的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4%、2.8%和4.06%。然而,这样一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产业经常被列为污染危害最大的三大部门(冶金、化工和轻工)的首位。钢铁冶炼过程中排放的粉尘、有毒气体、液体以及噪声、辐射等是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不光使得钢铁产业往往成为职业病的高发行业,而且还危及到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这种危害如果不能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就会对社会和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发展钢铁产业是要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最终的目标还是惠及到人的。然而,钢铁产业的高污染却在危害着人的健康和生存。要实现我国钢铁产业的生态化,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做到趋利避害。一方面,要增强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努力降低其对人们健康和生存的威胁程度。

资源因素

(一)铁矿石威胁产业安全

1.铁矿石储量丰富但资源禀赋条件差。铁矿石是钢铁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从世界铁矿石资源分布情况看,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是世界上十大铁矿石生产国之一,但资源禀赋条件较差,铁矿石储量中大都属于贫矿和难选矿,而且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采选难度大、生产成本高。铁矿资源丰而不富,贫矿多、富矿少,已探明储量中97.2%为贫矿,富铁矿石仅占2.8%。已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中约有1/4为难选冶的铁矿石。全国铁矿石平均品位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而且,铁矿石品位每5年还下降一个百分点。并且,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如鞍山、本溪、攀西、冀东、五台、宁芜、包白、鄂西等区域)。还有资料显示,我国铁矿石资源格局已基本探明,今后难以找到大型富铁矿床,即使有新铁矿床发现,其开发利用条件也不会比现有资源好。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储量巨大、品位高、采运方便的铁矿资源相比,我国的铁矿资源呈现人均储量低且消耗快、矿石品质差品位低、采运困难等特点。因此,我国后备铁矿资源增长潜力不大,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保有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2.铁矿石产量增加但消耗量增长迅速。我国矿山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铁矿石原矿产量也出现了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铁矿石4.2亿吨,增长36%,占世界总产量的32.4%。2006年产量增速更是升至40%,达5.88亿吨。自2003年以来,国内铁矿采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0亿元,铁矿石年产量从2003年的22.61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8.8亿吨,年均增长超过20%。我国铁矿资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但国内生产的铁矿石仍不能满足钢铁生产的需要。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不得不增加进口铁矿石,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

3.铁矿石进口依赖程度呈刚性上升。我国在2003年超过日本和欧盟,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此后,则一直保持着世界铁矿石市场需求的老大地位,绝大部分世界铁矿石市场的增量部分都由我国钢铁企业所吸收。这表明,我国钢铁产业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从我国铁矿石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981-1985年属于基本平衡阶段,这一时期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低于10%;1985-1991年,属于一般依赖,依存度在10%-20%之间;1991-1997年,属于中度依赖,依存度在20%-30%之间;1997-2004年,属于高度依赖,依存度在30%-40%之间;2004-2007年属于极度依赖,依存度在50%以上。整体而言,我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呈刚性上升的态势。endprint

4.国际铁矿石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世纪90年代,国际铁矿石市场经历了持续10年的低迷期。由于钢铁行业整体不景气,国际铁矿石需求萎缩,价格也始终在低位徘徊。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钢铁产能的急剧扩张,带动进口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引发了全球范围铁矿石资源供不应求,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同时,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开始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导致海运价格不断上涨,钢铁生产企业的成本连年大幅度上升。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剧,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有效地获得国外铁矿石资源的供应,将会危及中国钢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

(二)水资源短缺

钢铁产业耗水量高,污水排放量多。目前,钢铁产业年耗水量超过全国工业用水总量20%。华北和东北水资源短缺,当地钢铁产业的用水问题突出。例如,河北省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缺水的县有20多个,400-500万人饮水困难,而河北省钢产量占全国的1/5。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由于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凸显,将成为制约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各个地区的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程度有差异,南方区和外流区的水源相对较足,可以满足当地钢铁企业发展的需求。北方区和内陆区的水资源则比较匮乏,难以支撑当地钢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钢铁产业52%的产能集中在缺水区域,必须通过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

(三)运输能力不足

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产业的原料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对于铁路和水路运输能力形成很大的需求。通常,钢铁企业生产1吨钢的同时,相应地需要5吨的运力。目前,钢铁产业的大宗运输主要通过港口和铁路进行,然而,我国铁路的发展仍不能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增长迅速,连续几年增速超过20%,而我国铁路货运量年均仅增长2%左右,部分主要的铁矿石运输干线处于超饱和使用状态,钢铁产业的高速发展与铁路运输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大。而港口、码头和货场等处的滞港、压港现象也很严重,因为这些场所的基础建设还不能与目前生产水平相匹配。

环境因素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交通、住房、能源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但同时钢铁产业又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钢铁行业是我国特别监控的六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之一。2008年我国生产1吨钢材约要消耗23吨自然资源(包括铁矿石、煤炭、熔剂类矿石、水和合金原料等)。钢铁工业消耗的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8%。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占中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的9.2%,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37%。我国钢铁工业能耗与三废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根据测算,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体在10%-15%。如宝钢能耗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焦化、炼铁的工序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还好。而地方中小型钢铁企业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体在50%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行之有效的节能降耗技术还未能在全行业普遍推广应用,使得我国同行间存在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建立计算机一体化管理的能源管理中心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尚未着手实施;大量反映钢铁工业节能与环保的指标并未列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范围,因而数据收集不全,不能反应同类企业、行业的实际水平情况。

总体而言,我国钢铁产业目前“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对其耐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过高、过快的资源消耗,催生了这些资源烂开、烂采进而危及资源开采区的生态环境;排量过大而又处理不足,则加剧了钢铁生产区污染的严重程度。我国钢铁产业要学习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没有所谓的垃圾、废物,上一级生物的排泄物就是下一级生物的食物,就必须做到“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以往废气的各种资源。这就要求在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尽力减少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和现有技术水平下无法被充分利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尽力提高排放物再利用的水平和排放达标(如一些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水平。

结论

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甚至消亡都会依托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除了资源的供给,废物的排放外,还有整个产业活动耐以平稳运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整个产业活动其实处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这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多因素复杂系统中。产业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互融合和相互协调,以形成类似自然界那样的生态平衡。过分突出某一或某几个因素,都会导致原有的平衡遭到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危机产业的生存,甚至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武明,谢新民.我国钢铁工业中的清洁生产技术[J].冶金能源,2003,23(3)

2.胡长庆,张春霞,齐渊洪,殷瑞红.钢铁工业生态化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J].钢铁,2004,8(8)

3.李创新.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循环经济[J].冶金管理,2004(12)

4.包菊芳,诸圣国.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钢铁产业生态化影响因素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与展望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河北省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关于钢铁产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人大财经委化解过剩产能
新时期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以钢铁产业为例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