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2014-05-14张丽琴辛尧
张丽琴+辛尧
内容摘要:本文以河北省1990-2012年数据为样本空间,依次经过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得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与非农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同向协整而短期反向抑制的不同关系,并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制度安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增加科技教育投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非农产业 发展 VAR模型 河北省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在经济总量方面,河北省GDP总量由1990年的896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24516亿元,是1990年的27倍。 其中,人均GDP由1465元增加到33969元,年均增长约一倍。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发展。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率达到52.57%,相比之下,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比较大。2012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575.01亿元,全国排名第六,而河北省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第二十一位,这与其 GDP 在全国的排名不相称。根据河北省历年经济年鉴公布的数据,河北省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14.4%提高到2012年的46.8%,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河北省三大产业结构由25∶43∶31发展为12∶52.7∶35.3,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持续提升,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本文运用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协调性的相关理论,对河北省城镇化与非农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找出制约河北省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冯·杜能(1826)、韦伯(1909)、廖什(1940)等提出区位理论,认为城镇是各种要素在空间上重新集聚的产物。佩鲁(1950)等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由增长极—城市启动的,而产业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人口首先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工业,工业发展带来经济进步,经济进步刺激对服务业的需求,剩余的劳动力又会转向第三产业,同时,劳动力实现空间上转移,由比较分散的农村到相对集中的城市。
西蒙·库兹涅茨(1966)研究得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加速城市化”。钱纳里和赛尔昆(1988)提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一般变动模式,其中,钱纳里对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统计分析,提出了“钱纳里标准结构”。Davis & Henderson(2003)从聚集经济的角度考察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关系。Hermelin(2007)指出,后工业时期与后现代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成为服务业发展与分布的焦点地区。简新华、黄馄(2010)分析了中国城镇化情况,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中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是滞后的,不仅滞后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也滞后于国外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或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
李健英(2002)比较了二三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认为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量的角度,第三产业则主要从质的角度来提高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点对城镇的发展显得更为长久。尹继东与张文(2007)通过建立双重演进模型表明: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杨文举(2007)通过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得出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产业的发展没能带动城镇化。张自然(2008)借助误差修正模型和 grange 因果检验得出中国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城镇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反向作用。李林杰等(2003)、刘汉辉(2009)、黄玉竹(2010)、吕一清(2010)、王乐军、郑近德(2011)等人分别根据河北、广东、安徽、成都、湖南等地区的数据实证分析出第三产业产值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周建华、何序(2008)从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角度论述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夏显力等(2013)运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综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很多研究是从理论角度分析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同时分析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特别是关于河北省省际层面的研究就更少。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滞后于非农化产业发展水平现状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就业,也要转向第三产业就业,所以,非农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国际上通常采用非农就业比重N与城市化水平U的比值来判断城市化是否滞后。根据表1可知,河北省城镇化速度一直滞后于非农化速度。N/U的比值虽然逐渐减小,但是到2012年,N/U比值仍然高达1.37,大于钱纳里国际标准1.2。另外,根据计算,河北省城镇化率也一直低于按照非农就业比重计算出来的钱纳里标准城镇化率,尽管二者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到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与钱纳里标准值相比,仍然落后6.5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说明,河北省城镇化率滞后于非农化产业发展水平。
河北省城镇化与非农化产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本文以1990-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空间,依次通过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协整检验、构建VEC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对河北省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率,所选数据均直接来自或间接计算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经济年鉴》、河北省统计局历年《经济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来资料汇编》。选取1990-2012年为样本空间,涉及的变量包括河北省城镇化率y,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2,为了消除异方差,提高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又不改变函数单调性,对指标数据分别采用对数形式,记为lny、lnx1、lnx2。endprint
(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于平稳时间序列,可以通过过去的时间点信息建立模型,拟合过去、预测未来。但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随机性是不规律的,难以根据过去的信息把握序列的整体变化。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AugmentDickey-Fuller方法分别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AIC最小原则,选择最佳滞后期为4,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变量lny、lnx1、lnx2的原始序列是非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置信水平下平稳,表明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三个变量都为I(1),三者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三)Johanson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认为:虽然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高铁梅,2009)。本文选择无约束向量自回归,即VAR模型的简化式,利用Eviews6.0软件,根据似然比LR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EFE、AIC信息准则、SC准则、HQ信息准则等得出AIC在滞后阶数为2时最小,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估计结果如下:
其中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8、0.79、 0.77,F值分别为117.5、8.8、7.8,整个模型的AIC值和SC值很小,分别为-11.47、-10.43,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显著性整体上都很好。
通过迹检验(Trace)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借助Eviews6.0软件,根据Unrestricted VAR(2),选择JJ检验的VAR滞后阶数为1,协整方程有线性趋势且只有截距,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输出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其长期平衡关系表达式为:
ECMt=lny-4.4lnx1-6.91nx2+38.22
(-7.79) (-9.04)
即:
lny=-38.22+4.4lnx1+6.9lnx2+ECMt
通过协整关系方程表明:工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在长期有利于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河北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每增加1%,城镇化率会提高4.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会带来城镇化率增长6.9个百分点。
(四)VEC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根据格兰杰定理,一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变量lny、lnx1、lnx2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选取的滞后期为1,在Cointegration栏五个趋势假设说明中选择3,估计结果为:
D(lny)=-0.16594*ECMt+0.288303*
D(lny(-1))- 0.756044*D(lnx1(-1)) - 0.400065*D(lnx2(-1))+0.049404
AIC=-11.03,SC=-10.13,模型整体效果很好。通过对协整关系序列进行ADF检验,可知协整关系序列是平稳的,即序列是I(0)的。VEC模型的结果输出中,ECMt的系数反映变量之间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方程式中ECMt系数的估计值为-0.16594,说明当城镇化率因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会以(-0.1659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修正幅度很小,说明长期均衡对一阶差分的城镇化率调整速度较慢。
长期而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对城镇化水平变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4.4和6.9,而在短期,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城镇化率提高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756和- 0.4,方向相反,反映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非农产业结构的变动之间具有与理论相悖的表象,即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短期抑制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五)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认为,x是否引起y的问题,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Granger因果检验实质上是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他们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高铁梅,2009)。借助Eviews6.0软件,整理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可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不是河北省城镇化率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城镇化率是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互为格兰杰原因。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Johanson检验说明在考察期内,河北省城镇化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呈同向发展趋势。但VEC模型结果显示,在短期内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对河北省城镇化发展起阻滞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说明河北省非农产业发展不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城镇化均是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河北省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工业化对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杨文举,2007)。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够。
综合以上分析,1990-2012年期间,河北省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有限,而城镇化对非农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政策建议
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城镇化与产业发展适度同步、协调发展。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河北省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不够协调,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发展,充分认识河北省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政府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
第一,完善制度安排,消除体制性障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进行转移,实现身份转换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受到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制约,也要受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影响。endprint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城镇功能是否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是否充足,进而影响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能否顺利流动(蒋时节等,2009)。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城镇化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大,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远远强过第二产业。
第四,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先进的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科技进步的贡献才会越大,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强,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邓淑莲,2001)。通过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来改善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富裕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良好就业的能力,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所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关注教育投入的绩效问题,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持续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发展模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Davis, Henderson,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53
3.Hermelin B, The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of the service economy[J]. Human Geography, 2007
4.简新华,黄馄.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07(1)
7.蒋时节,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9)
8.邓淑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4)
9.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5)endprint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城镇功能是否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是否充足,进而影响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能否顺利流动(蒋时节等,2009)。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城镇化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大,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远远强过第二产业。
第四,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先进的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科技进步的贡献才会越大,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强,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邓淑莲,2001)。通过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来改善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富裕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良好就业的能力,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所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关注教育投入的绩效问题,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持续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发展模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Davis, Henderson,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53
3.Hermelin B, The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of the service economy[J]. Human Geography, 2007
4.简新华,黄馄.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07(1)
7.蒋时节,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9)
8.邓淑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4)
9.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5)endprint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城镇功能是否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是否充足,进而影响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能否顺利流动(蒋时节等,2009)。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城镇化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大,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远远强过第二产业。
第四,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农业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先进的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科技进步的贡献才会越大,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强,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邓淑莲,2001)。通过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来改善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富裕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良好就业的能力,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所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关注教育投入的绩效问题,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持续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发展模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Davis, Henderson,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53
3.Hermelin B, The 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ization of the service economy[J]. Human Geography, 2007
4.简新华,黄馄.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07(1)
7.蒋时节,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9)
8.邓淑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4)
9.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