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2014-05-14张洪潮宗香涛
张洪潮+宗香涛
内容摘要:本文以1978-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化发展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格兰杰原因,并且城镇化发展对第二产业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强于第三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协调性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要正确认识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重视就业人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二元体制以充分释放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城镇化发展
引言
十八大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城镇化为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又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目前的重要任务。城镇化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的过程,其根本标志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张玉周,2010)。十八大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强调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而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让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即推进就业结构的转变。由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可知,产业结构的变化包含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同时就业结构的发展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发展。那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是协调性的提高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还是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且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多。配第-克拉克定理最先说明了就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Colin,M A Clark,1940)。之后,库兹涅茨(1966)深入研究了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并且指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钱纳里和赛尔奎因(1986)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刘易斯(1972)、保罗·克鲁格曼(1998)也分别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等角度阐述了就业、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
国内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徐晓丹(2011)、王庆丰(2009)分别计算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整体协调度;二是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这方面研究比较少,刘爱英等(2011)对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李丽莎(2011)研究了城镇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三是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杨文举(2007)、肖功为等(2013)对中国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四是关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三者关系的研究,何景熙等(2013)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和城镇化率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曾湘泉等(2013)对我国各省、各经济区域在不同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条件下的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效率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既有文献多研究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三者中两两之间的关系,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很少。本文认为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受就业结构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受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同样,城镇化对两者不仅是分别产生作用,也对两者的相互关系产生作用,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新视角研究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评价方法
以往文献中关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四种方法。比较劳动生产率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侧重于从各产业的劳动效率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构偏离度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减1,总结构偏离度指三次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之和,可以从产业细分和产业整体来评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就业弹性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侧重于从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的角度衡量两者的协调性。协调系数法是王庆丰借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结合定义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见文献(刘爱英等,2011),其侧重于从宏观整体上衡量两者的协调性。鉴于本文不仅要从整体上也要从各产业的细分层面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状况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因此选择结构偏离度评价法。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本文以1978-2011年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越好,两者发展越均衡;反之,则说明两者的协调性越不好,越不均衡。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表示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X1),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表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X2),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表示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X3),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之和表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X),城镇人口比重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Y)。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初步探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本文将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对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表1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序列均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这说明X1、X2、X3、X、Y序列均平稳,已符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会遇到滞后阶数确定的问题,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信息准则是应用最广泛的,但信息准则也有不同的形式,因此,为避免最佳滞后阶数确定的问题,本文将滞后阶数为2-6的检验结果都呈现出来,如表2所示。endprint
由表2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尽管滞后阶数不同,但判断却比较一致,具体结果如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是整体协调性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城镇化的建设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影响。城镇化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是第二产业协调性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城镇化发展影响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说明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三)回归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根据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本文通过模型建立、模型估计对这些相关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1.城镇化与整体协调性的关系。将各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X=α+βY+ε
利用OLS法对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X=3.183282-3.077802Y
(24.15234)(-7.825679)
R2=0.656804,调整后的R2=0.646079,DW=0.289406
异方差检验。利用怀特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5%的情况下,由于nR2=5.519927<χ0.052(2)=5.99,且概率值p分别为0.0642和0.0633都大于0.05,所以认为此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自相关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5%时,n=34(样本数),k=1(解释变量个数),查表可得:dL=1.39,dU=1.51。根据D-W检验准则,由于0 模型修正。由于解释变量只有一个,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利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性调整得到: X=2.795350-2.189344Y (12.54401)(-3.735564) R2=0.915331,调整后的R2=0.909686,DW=1.415479 调整后的模型DW=1.415479,k=1,n=33,查表得dL=1.383,dU=1.508,此时dL 2.城镇化与第二产业协调性的关系。将各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为被解释变量,按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与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X2=1.576815-1.815369Y (6.123725)(-2.704649) R2=0.955141,调整后的R2=0.950334,DW=2.262426 3.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协调性的关系。第一,将各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为被解释变量,按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与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X3=1.041747-1.675317Y (7.368002)(-4.210343) R2=0.903329,调整后的R2=0.892971,DW=2.118651 第二,将各年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为解释变量,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按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与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Y=133.1434+0.000273X3 (0.004029)(0.026817) R2=0.998834,调整后的R2=0.998709,DW=1.730592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 一是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城镇化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的变化,并且也引起了第二、三产业协调性的变化。同时,第三产业协调性也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1%,整体协调性提高约2.2%;具体而言,城镇化发展对第二产业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三产业,城镇化水平提高1%,第二、三产业的协调性分别提高1.82%和1.68%。可见,1978-2011年间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产业和就业得到了更好的协调提升。 三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提高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不显著且非常小的反向作用,即第三产业偏离度与城镇化发展呈现很微弱很小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缓慢,产值比重增加幅度不大,但仍吸纳了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第三产业偏离度增加的同时,城镇化水平仍得到了提高。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一些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应该认识到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制定合理一致、相互促进的宏观政策方针。具体来说,中国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那么就要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对两者协调发展的影响,从而使三者的相关政策能够协调一致、相辅相成。
二是1978-2011年间中国城镇化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小于第二产业,这说明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第三产业虽然提高了就业吸纳能力,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这是因为劳动力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产业转移,但在质量上尚未得到提升,阻碍了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在注重就业人员数量城镇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就业人员质量的城镇化,使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达到城镇化应有的水平。
三是虽然格兰杰因果关系是统计意义上的,但仍能反映一部分事实。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没有引起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不符合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事实。这是因为中国二元制度的阻碍,就业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教育、养老、医疗等生活水平和方式并没有实现城镇化,出现“就业在城,生活在乡”的现象,最终导致产业和就业的协调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被遏制和屏蔽。因此,政府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政策,并减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享有的不公平性,从而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温家宝. 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N].中国政府门口网站,2012
3.习近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文[N].中国政府门口网站,2013
4.张玉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城镇化水平测度[J].商业时代,2010(11)
5.Colin, M A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Co. Ltd,1940
6.Kuzn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
7.Chenery H, Robinson S, Syrquin M.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Lewis,Arthur.Reflections on Unlimited Labour. in Di Marco, L.(e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2
9.Krugman P.What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2)
10.徐晓丹.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5)
1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12.刘爱英,姚丽芬.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13.李丽莎.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18)
14.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15.肖功为,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致的城镇化效应研究—一个省级面板分位数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
16.何景熙,何懿.产业-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17.曾湘泉,陈力闻,杨玉梅.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endprint
二是1978-2011年间中国城镇化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小于第二产业,这说明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第三产业虽然提高了就业吸纳能力,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这是因为劳动力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产业转移,但在质量上尚未得到提升,阻碍了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在注重就业人员数量城镇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就业人员质量的城镇化,使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达到城镇化应有的水平。
三是虽然格兰杰因果关系是统计意义上的,但仍能反映一部分事实。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没有引起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不符合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事实。这是因为中国二元制度的阻碍,就业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教育、养老、医疗等生活水平和方式并没有实现城镇化,出现“就业在城,生活在乡”的现象,最终导致产业和就业的协调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被遏制和屏蔽。因此,政府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政策,并减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享有的不公平性,从而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温家宝. 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N].中国政府门口网站,2012
3.习近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文[N].中国政府门口网站,2013
4.张玉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城镇化水平测度[J].商业时代,2010(11)
5.Colin, M A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Co. Ltd,1940
6.Kuzn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
7.Chenery H, Robinson S, Syrquin M.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Lewis,Arthur.Reflections on Unlimited Labour. in Di Marco, L.(e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2
9.Krugman P.What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2)
10.徐晓丹.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5)
1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12.刘爱英,姚丽芬.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13.李丽莎.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18)
14.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15.肖功为,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致的城镇化效应研究—一个省级面板分位数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
16.何景熙,何懿.产业-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17.曾湘泉,陈力闻,杨玉梅.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endprint
二是1978-2011年间中国城镇化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协调性的促进作用小于第二产业,这说明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第三产业虽然提高了就业吸纳能力,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这是因为劳动力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产业转移,但在质量上尚未得到提升,阻碍了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在注重就业人员数量城镇化的同时,更要关注就业人员质量的城镇化,使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达到城镇化应有的水平。
三是虽然格兰杰因果关系是统计意义上的,但仍能反映一部分事实。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没有引起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不符合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事实。这是因为中国二元制度的阻碍,就业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教育、养老、医疗等生活水平和方式并没有实现城镇化,出现“就业在城,生活在乡”的现象,最终导致产业和就业的协调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被遏制和屏蔽。因此,政府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等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政策,并减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享有的不公平性,从而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2.温家宝. 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全文[N].中国政府门口网站,2012
3.习近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文[N].中国政府门口网站,2013
4.张玉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城镇化水平测度[J].商业时代,2010(11)
5.Colin, M A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Co. Ltd,1940
6.Kuzn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
7.Chenery H, Robinson S, Syrquin M.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Lewis,Arthur.Reflections on Unlimited Labour. in Di Marco, L.(e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2
9.Krugman P.What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14(2)
10.徐晓丹.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5)
1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12.刘爱英,姚丽芬.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协整分析[J].特区经济,2011(2)
13.李丽莎.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1(18)
14.杨文举.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15.肖功为,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致的城镇化效应研究—一个省级面板分位数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
16.何景熙,何懿.产业-就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17.曾湘泉,陈力闻,杨玉梅.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