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效应启示录(三)权威效应&投射效应

2014-05-14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吴宾绘图赵清

中国西部 2014年40期
关键词:权威效应班主任

文/山东省威海市第三中学 吴宾 绘图/赵清

权威效应(Authority effect)

一个非常有名气的老师,授课的时候由于口误,讲错了一个知识点。学生虽然有疑惑,但由于老师的权威性,学生将错就错。结果在考试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该知识点的问题上犯了错误。

一位学校领导,开班主任例会的时候讲了很多班级工作的方法和具体措施。但其中有一些是不适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的。可由于权威效应,班主任生搬硬套,导致了班级管理的混乱甚至是失控。

一位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家长,对孩子讲了很多学习方法,结果孩子就不听老师的学习方法了,对老师的教诲全然不顾,学习上我行我素,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和学习效率的降低。

名词解释: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有影响力,如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人们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的“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在教学尤其是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权威人物”,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人生阅历都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学生中确立自己的权威,充分发挥“权威效应”,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畅通并有效地执行。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是迷信的,但主要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权威的迷信,对名人的迷信。一个不是教育专业的知名教授在电视台讲家庭教育,一群毫无教育经历的明星在电视上讲育儿经验,竟那么多的家长相信,其原因就是权威效应、名人效应。

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错误的名言,可能会让成千上万的老师当成行为准则。例如,有的专家提出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得越少越好。于是,有的老师一堂课全部让学生讲,让学生来展示,老师一句话也不说。其实,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让老师不讲课。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老师讲解的时间比例都是不同的。高效的课堂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老师的讲课时间合理分配,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而不是让老师上课一个字都不讲。

很多老师由于学识有限,对于超出自身经验的问题不甚了解,就盲目地相信权威。他们在乎的是那些人的权威地位,而不去思考权威人士所讲内容是否正确。这种迷信权威的思想对于老师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平等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讲解,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幼稚,也不要嘲笑、打击学生,这样才不会降低学生提出问题的胆量。老师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上,也要渗透给学生“崇尚科学、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不可否认,权威效应也有其积极的一边,很多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例如:请一些有影响力的名师给学生讲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请一些道德模范给学生讲自己的经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请警察给学生做法制讲座,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犯罪。积极的权威效应应该鼓励和宣扬,但消极的权威效应则应该被杜绝和禁止。

很多老师有这样一种经历:当学生重新分班之后,由于新来的学生对自己不信任,上课提出很多刁钻问题,但每次老师都能给予学生圆满的解答,提刁钻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学生逐渐养成正确提问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上树立一定的权威,让学生有信任感,有助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如果老师讲课经常把题讲错,订正答案时改来改去,学生对自己越来越不信任,则教学成绩可想而知。

一些老师在将往年的高考题作为练习题时,通常不事先告诉学生那是高考题。因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知道是高考题之后,从心理上觉得题目很难,不容易把题目做出来。班主任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不事先说明任务的难度,则有助于学生完成高难度的任务。

老师之间、领导和老师之间应该互相维护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如果领导在学生面前批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的威信就会降低。尽管领导批评老师的内容可能不是教学,但这个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学生却更容易产生怀疑。如果班主任和学生说,某位科任老师教学水平不高,那么哪怕老师再努力,教学水平再高,也难以将学生的成绩搞上去。

权威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老师,我们要合理地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又要保证自己的权威不会正面影响学生的学习。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

所谓的“投射效应”就是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例如,有个老师写不出文章,就东拼西凑了一篇文章,于是他就主观地认为周围同事的文章也都是东拼西凑而来。人总是喜欢以己度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

名词解释: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

作为一名老师,要首先知道投射效应这种现象,否则就可能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甚至是违背道德的事情。例如,有的老师在假期里做有偿家教,他就认为其他地方的老师假期也都做有偿家教;有的班主任经常接受家长的馈赠,接受家长的宴请,他就以为其他地方的班主任与他一样;有的老师私下体罚学生,他就以为别的老师也会私下体罚学生;有的老师发现自己学校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存在暗箱操作、领导授意、拉帮结派等现象,他就推测别的学校也跟自己的学校一样;有的老师觉得自己的工资低、待遇差,他就认为别的老师也跟自己一样不满。

我想,除了上面的例子之外,老师内心还有很多情况,其实都是投射效应。如果老师明白投射效应,最起码就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别人的情况、别的学校的情况,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别人的想法、做法,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

一个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借鉴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情感特点,但不能主观地认为,当年我们怎么想的,现在的学生也怎么想。有的班主任工作时间越久,投射效应越强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学生,结果违背了客观实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这是每个班主任应该警惕的。

科任老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自己事先做一遍。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也可能出现一些疏漏或者错误,于是科任老师把自己的疏漏和错误,当成学生的疏漏和错误,重点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等与老师不同,学生的错误可能与老师的错误不同。科任老师根据自己的错误讲解习题,结果造成时间的浪费,课堂效率不高。通常情况下,正确的做法是批改学生的作业,找出学生的错误,分析归纳后,给学生讲解。

有的老师品德不是那么的高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觉得同事可能怎么对付自己,于是先打起了同事的主意,结果给自己带来了难堪。有个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他参加他们学校中层领导的竞聘,自己觉得别的竞聘者一定拉选票,于是他就逐一打电话给每个评委(个别的还去了家里拜访),结果到了竞聘的那一天,他被取消了竞聘资格,因为别的竞聘者都没有拉选票。当然,在其他学校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自己不拉选票,结果别人都拉了选票,最终自己竞聘也是失败。所以,事情情况到底如何,不能凭自己的想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通过途径打听情况。

《庄子》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等,但尧谢绝了。尧觉得“富贵了,事情就多”“长寿了,可能遭受更多侮辱,晚节不保”。所以,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一些大众型的目标和追求,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身体素质很好,但是不练体育,不是体育特长生;上课不违反纪律,但是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应付了事。于是,我把他找来进行了两节课的长谈,从人生的意义谈到目标的建立,从高考后的美好大学时光谈到当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我近乎完美的说教,对他不起一点作用。最后,他告诉我他想参军,然后考军校。我对他的选择惊讶不已,认为不如普通高考更靠谱。可这个学生,现在已经军校毕业,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生活得很幸福。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才是正道。但实际上,有些学生的人生选择也不错。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威海地区有很多人去外国打工,工资很高。有个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国打工,而且获得了绿卡。这个学生告诉我,他高中毕业后,想找个培训机构学习一下外语,也去外国打工。我没再说什么,毕竟和父母团聚,比高考更重要。他还告诉我,他打算在外国继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我当时就表示支持。

为了避免投射效应,老师应该多观察、多调查、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绘图/赵清

猜你喜欢

权威效应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夸夸我的班主任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权威的影子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