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楠囡诗歌印象
2014-05-13任动
任动,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
霍楠囡虽然2007年才正式开始诗歌写作,但她凭借对艺术的较强感悟和对诗歌的深切体验,短短几年已经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不仅成功晋身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的行列,而且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比如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刘先琴在《光明日报》发表《专家研讨“周口作家群”现象》一文,认为“周口作家群”有一批势头强劲、思想活跃的新生代作家,并把霍楠囡与红鸟、郭敖、张培亮等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
“天籁的神秘,独特的美,和/某种心犀相通的体验”,霍楠囡在其诗歌《那些雀群》中,于不经意之间道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神秘、美和心犀相通的体验,共同建构了霍楠囡诗歌的情感基石和艺术视角,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真挚而纯洁的天籁之音。
很多女性作家在创作时,容易被个体的日常生活体验所束缚,格局显得狭小。霍楠囡的诗歌写作虽然也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但能突围出来,在刻意营造的略带神秘的氛围中,传达出某种人类共同的心犀相通的审美经验。如“不过分沉湎于忧伤 也无须刻意营造纯粹的开场/好象一张 沉淀经年的黑白影像/恰如其分的温暖是童年的月光”(《一包种子放了很久》),纯净的意象,跳跃的情感,给诗歌笼罩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黑白影像”、“月光”这些温暖的童年记忆,又何止只会抚慰诗人自己的心灵,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被一只调皮的小手弄折的一朵盛荷,让“我的目光/倾注于她水中洁白的手臂/会不会至此停止了/向前的生长”。诗作的题目叫做《怜香》,但诗歌所流露的情感却不仅仅局限于肤浅的怜香惜玉,而是浸透了诗人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跃然纸上。面对农村的“烧秋”,霍楠囡在诗歌《表姐是位诗人》中,借用表姐的话说,烧秋其实不是“烧秋”,“那是用懒惰焚烧着无知”,则表现了诗人的启蒙意识,直接延续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脉络。“更多时候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能够偿还给/曾经的过往/你依然执迷不悟/它逐渐成为一种信仰”(《药》),对一切美好事物和情感的执著追求,已经化为了“一种信仰”,笃定的意志,坚韧的态度,奋然前行的精神,所有这些,难道不是人类共同的心犀相通的体验吗?真正的文学之美永无止境,是超出时代并能够永恒和谐的,也是人类向前的根本动力,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最终都将感受到它的光芒和温暖,而这正是霍楠囡诗歌带给我们的启示。
霍楠囡的诗歌很美,这种美是朴素的、自然天成的美,实在而不玄虚。比如诗人在大雾里乘坐末班车,也能让诗歌的意象“酿满/一坛温暖的醉意”;由诗仙李白的诗句“千金散尽还复来”,即能引发“在每个帘卷西风的日子/瘦,虽然已堪比黄花/但陶潜,却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形而上哲思;看到春天里绽放的牡丹花,则发出了对牡丹的邀请,“花蕊请作我诗词里最动听的修辞/花苞请帮我酝酿最美的醇酒/让春芽醉了吧 让蜂儿醉了吧”;泛舟时,联想到“你在儿时的歌声里凌乱了思绪”。语言极为精美,典雅而蕴藉,在让读者陶醉于美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思想的撞击。
我曾经在不同的文章中,强调过诗歌“叙事的力量”。在诗歌中加入叙事的成分,达到抒情与叙事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无疑会提升诗歌的艺术魅力。霍楠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属于典型的抒情诗,但其中也加入了不少叙事的元素,在叙事中抒情,成为她一些诗歌的显著特点,比如《一只鸟的远走高飞》《失眠两小时》《真相》等等。“这个春天一直在向后倒车/我把棉衣又拿出来/晚上八点出去/风吹着口哨一直在身后推/街拐角的一处小饭店/灯光暖暖的 小老板笑容满面/他在门口望了望 到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去倾倒积攒了一天的经营垃圾/几条狗在等他”(《真相》),通过简洁干净的叙事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敏锐的思考,“真相”是什么?诗人没有特别点明,留待读者去领悟。正如卞之琳那首著名的短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相信,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对这首诗的解读。霍楠囡的《真相》亦是如此。
在当下消费主义时代语境中,有人说诗歌已经被边缘化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客观地说,中国当代诗歌其实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只不过整个社会甚至文学界本身,对诗歌现状的了解、评价和研究都显得乏力和不足。因而,诗歌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现和阐释。只要略微认真地留意一下当代中国的诗歌界,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存在着一批尽管从来也没有引起过公众的高度注意,没有爆得大名,但却不仅长期默默无闻地坚持着诗歌创作,对诗歌美学和诗歌理想不懈追求,而且取得了不俗创作实绩的诗人,霍楠囡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因此,对其诗歌进行“充分的发现和阐释”,对于诗人、诗评家和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责任编辑 王小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