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自我完善是最佳的育子之道
2014-05-13布希奇
布希奇
寒假,打算带儿子出去转转,他挺高兴,但挠了半天脑袋,也定不下去哪儿。我不禁想起他平时对穿衣吃饭这类小事也优柔寡断,便渐渐不耐烦起来,甩下话给他:不知道去哪儿,就在家学习!儿子没主见的坏习惯我指出过许多回,大小道理也反复讲过,但他总振振有词地说,现在只是初中生,等长大些自然就能拿主意了,如同树大自然直一样。这是什么逻辑,我一听就火,父子俩常为此闹得不愉快。
这回也是,眼看出行要泡汤,恰巧老友打来电话邀约我们父子同游,遂成行。可几日游玩下来,就一个字:累。老友急性子,当爹后也未见改观。从第一天出发开始,我的耳边就嗡嗡一个字:快!快站好,拍照;快走,还有仨景点;快吃,别光顾说话,菜凉了;快跑,坐头船返回;快闭眼睛睡会儿,不然下车没精神。
我一再说自驾游,不用急,老友则负责任地说,孩子们学习紧张,出来一趟不容易,多看几个景点才值。就这样,我和两个孩子像木偶一样被老友的线牵着,赶场般从一个景点急急赶赴另一个景点。个个走马观花,人人晕头转向。
回家3天后,我周身被老友拽得紧紧的那根弦才完全松脱。问儿子有什么感受,他倒是蛮淡定:“还行啊。”“你不觉得被催得难受?”“一般吧,其实您平时也差不离儿这样,何叔叔就是您的大镜子。”我惊讶无比。儿子继续慢条斯理地分析:“您天天都催着快点刷牙,快点吃饭,快点穿鞋,快点写作业,快点上厕所……”儿子的话让我瞠目结舌,细细回忆,却半点不假。原来,我也这么让人感觉累啊!
窗外的云正被风吹着走,我的思绪也跟着飘移,想起某天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幕。
早上8点多,一老一小挤上车,这时间,学生都开始第一节课了,显然,孩子迟到了。老人在车上不停地嘱咐:“下车就赶紧跑。”祖孙俩下车那站是大站,不少人下车,但老人推着孙子一个劲儿往前挤,全然不顾前边乘客说的“都下,都下,别挤”。到底小孩子机灵,先挤下了车,可并没跑,而是等着爷爷。老人喘着气挤下车,一看孙子站那儿,立马气急败坏:“让你快跑,还站着,快跑啊!”孙子被喝得拔腿就跑,老人蹒跚跟在后边。
其实,就算快跑,也不过少迟到一两分钟。当时,我只感觉老人为了这一两分钟发脾气不值当,此刻,却再次从中照见了自己。
每天早晨送儿子上学,路上车少人稀,我紧张地掐算信号灯变化的时间,争取个个绿灯通过,如此能早到校两分钟;每晚放学接小子回家,正是晚高峰,我在车流中左突右冲,对新手司机不是按喇叭就是大灯晃,只为早几分钟到家。这期间,我和儿子从不交流,我所有的精力都在路上,在信号灯上,在前边的车快慢上。儿子偶尔问个什么,我也答得极不耐烦,有时因答话没抢过一个灯,还会发脾气。想想老人的怒吼和我的不耐烦何其相像啊!我们抢回来的几分钟,真的比温和地说几句话更有意义?而我和老友异曲同工般的催促,恐怕只有孩子们能忍受。
其实,妻子也多次指出我开车爱抢行、对孩子没耐心的坏习惯,我却总自以为那是更有效率的做法,从未动过改变的念头。但现在,我在这两面镜子前异常分明地看见了“完美自己”的不完美。我暗暗打定主意,开学后,早晚接送儿子时,我会打开音响,让舒缓的音乐在车里轻轻流淌,我还要与儿子一起聊聊学校的事,说说工作的事,或闲扯些我们共同喜欢的体育赛事,那样的场景一定非常好。
窗外的白云已经飘无踪影,我也等不及开学了,当妻子说要去南市场买烤鸡时,我立即自告奋勇带儿子一起去。开车时,我不再急慌慌,而是一边自在地驾驶一边与儿子闲闲地说话。他似乎注意到我的变化,几次歪过脑袋瓜看我,嘴上没说什么,脸上和眼神里明显地透出喜悦和满意。
从停车场出来,路边有位老人正大声讲电话:“肉串买鸡肉的还是羊肉的?”可能是信号不好,对方听不清,老人更大声地重复着,电话却断了,然后他费力地按号重新打过去:“肉串要鸡的还是羊的?买多少?”等我们买完烤鸡回来,老人竟然还站在那讲电话:“买不买烤鸡,我看别人都在排队买?”
我和儿子不禁相视而笑。我说:“小子,你看老爷爷像不像未来的你?”儿子乐了,习惯性地挠着脑袋说:“是有点像。”
镜子清晰地照着,加上我先前的道理沉淀,儿子“树大自然直”的理论终于站不住脚了。他认真地说:“嗯,以后,我要在这方面多注意改进了。”“好,老爸为你这话点赞。”
人每天都会照照镜子,以正衣冠查容颜。其实,人自身的坏习惯也应该时常到生活中找面镜子来照一照。只有照了镜子,才会真切看到自身的不足,也才会从主观上生发出要改变的想法,从而付诸行动。大人是这样,孩子亦是,而大人们的自我完善之路往往是最佳的教子之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