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哈佛教条
2014-05-12赵玉娇
赵玉娇
由于工作原因,很多身边的朋友都会问我如何理财,我都会反问一句:你会消费吗?今天我们就从消费开始讲理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消费问题。一般说来,消费行为可分为投资性消费行为和耗用性消费行为。
花钱买房是属于投资性消费行为,钱是花掉了,但换来了房子。从目前的土地房产投资前景来看,土地开发是一项有限资源,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贬值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花钱买车是耗用性消费行为。汽车是一种运输工具,是一种可以不断生产的耗用性产品,随着时间的拉长,其外观造型和内置发动机设备等都会出现损耗,直至折旧完成为止。
一般来说,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文不值,而且还要执行强制报废,这也等于投出去的钱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例子只是一个间接理财的方式,即使知道汽车的价值会大幅缩水,但是我们出于使用目的,还是要进行此项消费。
卡耐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的百分之七十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意外的盲目”。
而“理财”中的“理”字不仅做动词“整理”讲,还暗含“理性”的意思,毕竟,经济学是理性头脑对繁华市场的解读和预测。
学会理财,不在乎钱的多少,而是理财这个过程。理财合理,可以节约财富,同时带来成就感和收益,还有掌控生活的成就感。
目前的世界首富巴菲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理财教育,他从6岁就知道储蓄,虽然每月只存30块,但到13岁时,他就拿出3000块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并愚公移山般的年年储蓄,年年投资,十年如一日,结果在85岁时,成为比微软的比尔·盖茨还有钱的人。巴菲特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学会理财,只要坚持投资,你也可能超过巴菲特。
哈佛大学的第一堂经济学课就要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的才能进行消费。这被人称之为“哈佛教条”。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还在于他们每月消费和储蓄的行为都严格遵守“哈佛教条”。
这的确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有点不一样:“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 是普遍的理财观念。采用这种方式,到月底所能剩下的用于储蓄的钱其实并不多,而“哈佛人”则要求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不能找任何借口和理由放弃目标,因此,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了。
“哈佛教条”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实现都来源于良好的理财习惯,任何人的财富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过由少而多、由小变大这样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几乎每个后来成为富翁的人都有良好的理财投资习惯。
理财没有什么太深奥的技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的地方,“理财三句话”可以作为指导我们日常理财行为的守则。
第一句话:每月储蓄3 0%的工资,先储蓄,后消费。
第二句话:一定要投资,并且要求投资年综合回报率要在10%以上。
第三句话:持之以恒,不论是储蓄还是投资,必须坚持10年以上。
“理财三句话”告诉我们,所有的理财理念、技巧、策略都被囊括在这三句话中,照此执行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其实财富离自己并不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