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光之证

2014-05-12郭亮

现代兵器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炮海防舰员

郭亮

“四阪”号海防舰

该舰属于“日振”级海防舰,是“御藏”级海防舰的改进型。其武备和水线以下部分采用“御藏”级的配置,其他则采用“鹈来”级海防舰的设置,建造工时进一步缩短。该舰标准排水量940吨,满载排水量1004吨,全长78.8米,宽9.1米,吃水3.1米;动力为2座舰本式22号柴油机,3132千瓦,航速19.5节,续航力5000海里/16节;武器装备为 1座双联装、1座单装10年式45倍径120毫米高炮,2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2座单装共12门96式25毫米高炮,反潜武器为94式深弹投射机4座,装备深弹120颗;舰员编制150人。“四阪”号于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编号“接”4,后更名为“惠安”号。“惠安”舰于1949年4月23日长江突围时由舰长吴建安中校率领全舰起义,28日被国民党空军炸沉于燕子矶,后于1953年12月24日被航务工程总局第二工程队打捞起来送上海整修,1955年重新武装成为护卫舰,仍名“惠安”。1982年,人民海军将该舰的火炮换装为3门100毫米舰炮和4门37毫米高炮,并成为当时唯一的训练舰,直到1990年“郑和”号训练舰服役后方才退役。

“对马”号和“隐岐”号海防舰

这两艘舰属于“择捉”级(甲型)海防舰,为1941年度0急计划中列入的“占守”级海防舰的简化版。其基本性能和参数与“占守”级近似,但预定完工后用于南方航线的运输船队护航,深弹搭载量增加到36枚,线性简化以缩短工期,初期型的对空和反潜火力明显不足,后期得到加强。该舰标准排水量870吨,满载排水量1004吨,全长77.7米,宽9.1米,吃水3.1米;动力为2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3132千瓦,航速19.7节,续航力8000海里/16节;竣工时装备3座单装10年式45倍径120毫米主炮,2座双联装共4门96式25毫米高炮,后来改装时拆除1座 120毫米主炮,加装1座80毫米迫击炮,5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2座单装共21门96式25毫米高炮以加强对空火力;反潜武器为94式深弹投射机1座,6座深弹投放台,深弹从18枚增至36枚。该舰还装备有扫雷具可进行扫雷作业,舰员编制147人。

“对马”号于1947年7月30日在上海移交,编号“接”11,更名为“临安”号;“隐岐”号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编号“接”18,更名为“长白”号,两舰接收时并无武装。“临安”舰于1949年5月自上海拖去基隆后,在1953年装备日式120毫米火炮1门、76毫米火炮1门以及8门25毫米高炮;后又改为美式76毫米火炮2门、4门40毫米博福斯机炮和4门20毫米高炮。国民党海军赋予该舰编号为PF-77,曾一度被改装为布雷舰,于1957 年11月1日退役。“长白”舰原计划是要以破冰舰的身份服役,所以按照勤务舰用山岳名命名,后来计划改变并在1948年10月1日改名为“固安”号。1949年7月,该舰在泗礁东北角遇台风搁浅损坏并最终于9月16日退役。也有说法认为,该舰早在停泊青岛修理时就已经被解放军缴获,后成为人民海军编号“218”的护卫舰但仍保留使用“长白”的舰名,并在1950年改装了3门苏制100毫米炮和3门37毫米高炮,隶属于南海舰队,后曾改装为布雷舰使用,直到1982年退役。

“屋代”号海防舰

该舰属于“御藏”级海防舰,曾一度被称为乙型海防舰,舰体比甲型海防舰延长了1米,武器装备也比甲型有所加强。该级舰标准排水量940吨,满载排水量1004吨,船体比甲型延长1米,达78.8米,宽9.1米,吃水3.1米。上层建筑为节省人工,仅采用普通MS钢板建造。该舰的反潜和防空火力比之前的甲型大大加强,但平均工期也延长到9个月,不利于大批建造。其动力为2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功率3132千瓦,航速为19.5节,续航力5000海里/16节。最初建成时的武器装备为 1座双联装、1座单装10年式45倍径120毫米高炮,2座双联装96式25毫米高炮,后在改装中拆除1座120毫米主炮,加装1座80毫米迫击炮,5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2座单装96式25毫米高炮,反潜武器为94式深弹投射机2座,2条深弹投放轨,共装备深弹120枚。此外,该舰还装备有扫雷具,具备扫雷能力,舰员编制150人。

“屋代”号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编号“接”19,接收后最初命名为“雪峰”号,后又改名“威台”号,1950年又再改名为“正安”号。“正安”舰原计划也是要作为破冰舰使用,所以命名为“雪峰”号,但后来并未进行相关改造,所以改名“威台”号,后再按照日制护航舰统一用“安”字号命名原则改名“正安”号。该舰服役后状况不佳,多次被停航,1949年2月由青岛拖至台湾左营,1951年大修时换装美式火炮,包括2门127毫米主炮、5门40毫米高炮和4门20毫米高炮,编号PF-76。该舰最终在1956年10月1日退役。

第一号型(丙型)海防舰

该舰是1943年初在“鹈来”级基础上设计的船队护航专用型海防舰,计划编号E21b,进一步简化了舰体结构以便快速大量建造。舰体简化后导致燃料搭载量减少和居住性奇差,所以通常该级舰不承担远洋航行任务。丙型海防舰都没有舰名,而是以奇数编号来命名。各舰标准排水量745吨,满载排水量797吨,舰身全长67.5米,宽8.4米,吃水2.9米;动力为2座舰本式23号乙8型柴油机,功率1417千瓦,航速16.5节,续航力6500海里/14节;舰员编制136人。该舰建成时装备2座单装10年式45倍口径120毫米高炮,2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2座单装共12门96式25毫米高炮,1门80毫米迫击炮,反潜装备为3式深弹投射机12部,每部备弹10枚,另有1条深弹投放轨。被中国海军接收后,“吉安”号、“营口”号保留了原来装备的2座日制单装10年式45倍口径120毫米高炮,“潮安”号、“新安”号和“辽海”号则换装为2门日制76毫米火炮,副炮为6门日制96式25毫米高炮或2门5式40毫米高炮。“黄安”号起义后,于1955年改装了苏式100毫米主炮2门。endprint

在这6艘舰中,有2艘起义加入人民海军序列,4艘溃逃台湾。其中,“黄安”舰上官兵65人由舰务官鞠庆珍率领,于1949年2月12日在由青岛开往连云港的途中起义,后改名“沈阳”舰。该舰也是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的第一艘,在我人民海军一直服役到1980年才退役。“吉安”舰于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起义时,由舰长宋继宏带领起义,但在4月28日就被国民党空军炸沉于燕子矶,此后因舰体受伤破损过重而未再加以修复。

“营口”舰在1949年4月23日的长江突围战中成功逃到上海,后又逃到台湾。1952年,“营口”换装美制76毫米火炮1门、40毫米高炮2门、20毫米高炮8门,并改名为 “瑞安”号,编号PF-73,于1955年8月31日退役。“潮安”号于1949年2月自青岛被拖至基隆,整修后加装美制76毫米火炮2门、40毫米高炮2门、20毫米高炮4门,编号为PF-74。该舰于1954年9月26日在澎湖失事触礁沉没,后于当年12月16日宣布退役。“长安”舰于1948年5月改名为“新安”号,因舰体设备状况太差一直被列为保管舰编制,至1950年2月16日退役拆解。

此外,根据记录“辽海”号在1948年曾交国民党陆军军运使用,溃逃台湾后于1953年方才改装美制76毫米火炮2门、20毫米机炮6门,重新加入海军服役,1955年退役,1960年拆解。由于抗战胜利后物资紧缺,“新安”舰在接收后也没有立即装配武器装备服役,而是于1949年5月自上海拖至基隆后才装配了美国援助的76毫米2门、40毫米机炮2门、20毫米机炮4门并服役,编号PF-75。

第二号型(丁型)海防舰

第二号型(丁型) 海防舰是1943年4月23日与丙型同期设计的船队护航用海防舰,计划编号E22。由于原计划采用的和“天安”级相同的柴油机生产数量不足,主机改为使用蒸汽轮机。丁型海防舰没有舰名,以编号偶数来命名。各舰标准排水量740吨,满载945吨,舰身全长69.5米,宽8.6米,吃水3.1米;动力为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2台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864千瓦,最高航速17.5节,装载240吨燃料,续航力4500海里/14节;舰员编制145人;武器装备为2座单装10年式45倍口径120毫米高炮,2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2座单装共12门96式25毫米高炮,另有1门80毫米迫击炮;反潜武器为3式深弹投射机12部,1条深弹投放轨,深弹120枚。“成安”号的副炮在接收后换装为11门美制20毫米高炮。丁型海防舰分别由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日本三菱重工长崎船厂、日本石川岛造船厂、日本藤永田造船厂、日本川崎重工神户船厂、日本川崎重工泉州船厂、日本播磨造船厂建造,共建成67艘,62艘未完工,另有60艘未开工。

国民党海军接收的第二号型(丁型) 海防舰共有7艘,其中4艘加入人民海军。“接”5 (“海防”14)、“接”12 (“海防”118)和“接”14 (“海防”198)等3舰于1949年5月在上海时未及拖走,被解放军缴获。3舰后被整修加装苏制火炮,加入人民海军服役——“接”5改名“武昌”舰,舷号215;“接”12改名“长沙”舰,舷号216;“接”14改名“西安”舰,舷号220。3舰一直服役到1982年退役。 至于“威海”舰,则是在1949年4月23日的长江突围中被解放军炮火击毁,后被修复加入人民海军服役,改名“济南”舰,舷号217。

“泰安”、“成安”两舰溃逃台湾后,换装美式127毫米火炮2门、3门40毫米高炮和3门20毫米高炮。“泰安”舰曾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参战,并在封锁大陆沿岸行动中捕获原民生公司轮船“太湖”号押回高雄。1958年10月,“泰安”号退役,当时编号为PF-71。“成安”号亦曾在解放战争中及封锁大陆拦截行动中多次参战,1958年10月退役,当时编号PF-72。两舰同在1963年拆解。

至于“同安”舰,虽然在1949年5月被从上海拖至基隆,但因状况极差从未重新武装服役,最终于1952年报废退役,零件拆卸下来作为同级舰备用。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

扫海艇是日本海军对于扫雷艇的特定称谓,1920年4月1日在舰籍中的特务艇类别中新增,当初以一等、二等加以区别。1923年6月30日,扫海艇从特务艇类别中划归舰艇类别中,以前建造的扫海艇统一更名为扫海特务艇。1931年5月30日,扫海艇的等级废除,不再有一等、二等之分,而统一称为扫海艇。

日本海军在建造专门的扫海艇之前,曾经将一些老旧驱逐舰改装为扫海艇,具体有旧“雷”级三等驱逐舰的“曙”号和“胧”号,旧“从云”级三等驱逐舰的“薄云”号和“不知火”号,旧“白云”级三等驱逐舰的“白云”号和“朝潮”号,旧“春雨”级三等驱逐舰的“村雨”号和“朝雾”号,旧“神风”级三等驱逐舰的“神风”号、“初霜”号、“如月”号、“朝风”号、“夕暮”号、“夕立”号、“潮”号、“子日”号、“若叶”号、“初雪”号、“矶波”号、“浦波”号、“绫波”号、“水无月”号、“长月”号和“菊月”号,旧“海风”级一等驱逐舰的“海风”号和“山风”号,旧“榎”级二等驱逐舰的“榎”号和“楢”号。这些驱逐舰在改装成扫海艇时已经非常陈旧,用了没多少时间就被淘汰了。

日本海军对于扫海艇的要求是能伴随舰队活动,为舰队前进的道路扫清水雷障碍,若遇上敌方扫海艇也能进行交战,因此在设计上强调重兵装。此外,还要能携带水雷对要地进行布雷工作,因此日军扫海艇更像是小型驱逐舰。

此级扫海艇为日本海军在战时用渔船船体建造的扫海艇。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后,深感扫海艇数量的不足,只得征用民间渔船改装成特设扫海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日本海军决定采用标准渔船船体建造扫海艇。1940年度第二次舰艇追加计划列入6艘、1941年度0急计划再次列入16艘,由于各大船厂的建造任务已经排满,这些扫海艇全部在中小造船厂建造。1942年1月,第1号艇竣工,到1943年10月,所有22艘艇均告完成。太平洋战争中有8艘战沉,残存的舰艇在执行完战后扫雷工作后赔偿给各交战国。该级艇标准排水量215吨,满载排水量222吨,艇体全长33米,宽5.92米,吃水2.29米;动力装置为1台赤坂式柴油机,功率224千瓦,航速9.5节,续航力1500海里/9.5节;武器装备为 1座单装5年式23倍径76毫米高炮,1挺7.7毫米机枪,大型扫海具2组,小型扫海具2组;3式深弹投射机1座,深弹12枚,舰员编制43人。endprint

扫海14号由日立造船所彦岛厂建造,1943年5月14日完工;扫海19号由佐野安船渠建造,7月1日完工;扫海22号由名村造船所建造,10月4日完工。 3艇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海军,接收编号分别为“接”32、“接”33和“接”34,接收后被重新命名为“扫”201、“扫”202和“扫203”,艇长为中尉军衔。其中,隶属于烟台巡防处的“扫”201号于1949年2月13日在山东长岛被轮机兵万成岐驾驶到烟台起义,后改名“秋风”号在我人民海军服役,直到1976年退役。“扫”202和“扫”203两艘留在国民党海军服役, 曾参加支援古宁头对抗我军登陆的行动。两艇于1950年7月1日依新命名规定分别改名为“江毅”号和“江勇”好, 编号也相应改为MSC-401、MSC-402。 两艇后于1952年7月又变更为港巡艇,划归基隆第三巡防艇队管辖,编号改为YP-541和YP-542。 两艇服役到1962年,从基隆第三巡防艇队退役后拨借给情报局,一直使用到1968年。

“测天”级敷设艇

在首舰“测天”号1936年退役后,有时也被称为“户岛”级,是日本海军在1913年开始服役的一级敷设艇。开工之初,因为舰籍中没有敷设艇这一级别而以杂役船定级,舰名也在正常的舰名后加一个“丸”字。1920年4月1日,舰籍中增加敷设艇后该级艇被列为二等敷设艇,舰名中的“丸”字也被去掉。本级艇共建成12艘,除首舰“测天”外,其余11艘艇均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从事海港的警备工作,战后残存的舰艇则从事复员输送和扫雷工作,后赔偿给各国海军。其中,“加德”号作为民间客轮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

该艇标准排水量405吨,艇体全长45.7米,宽7.6米,吃水2.3米;动力装置为2台直立式3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1台舰本式燃煤锅炉,功率为447千瓦,航速12节,载重油35吨,续航力1040海里/10节;武器装备为1座单装41式40倍径76毫米主炮(“测天”为2座),战时增加了2挺93式13毫米机枪,携带5号水雷82颗,装备94式深弹投射机2座,深弹18枚;舰员编制40人。

1947 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的有1艘“测天”级敷设艇“黑岛”号,编号“接”29,由日本海军舞鹤工厂建造,1915年4月25日完工,曾在长江服役过。 该舰在接收后并未立即命名服役,原计划改装为运输舰使用,但1949年2月22日在青岛大修时,代舰长刘建胜与部份艇员欲率舰随“黄安”舰一同起义。由于这艘老爷艇航速太慢,被国民党海军拦截追回,舰体也受创严重,代舰长刘建胜等人被送往上海枪决。该艇后于1949年2月自青岛被拖到定海,在定海工厂再度检修时发现锅炉水管损坏太过严重,而当时由于物资缺乏无法修复,于是将其设备拆下装于“接”30号 (即后来的“雅龙”舰)。该艇于1950年5月1日退役, 5月16日国民党自舟山撤退时,将其艇体沉塞于长涂港。

“平岛”级敷设艇

该级艇可以看成“测天”级的准同级艇,最大的区别是用40毫米高炮代替1门76毫米高炮,同时在建成时就装备声呐,提高了对潜艇的探测和攻击能力。1939年的04舰艇补充计划列入10艘,1940年的0急计划又改为9艘,中途岛海战后的改5计划列入12艘,但只有1艘开工建造完成。太平洋战争中,该级艇主要负责港湾的布雷和为运输船队护航的任务。但由于续航力的不足,执行为运输船队护航的任务时备受指责,后来加以改装后才得以改善。1944年以后,各艇均加装了雷达和大量防空炮火以提高生存能力。该级艇的标准排水量720吨,满载排水量750吨,艇体全长74.7米,宽7.85米,吃水2.6米;动力装置为2台MAN式3号柴油机,功率2685千瓦,航速达到20节,改装前的续航力为2000海里/14节,改装后达到35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为1座105毫米主炮、1座单装40毫米高炮、7门96式25毫米高炮、1座双联装13毫米机枪,携带93式水雷120颗或14式防潜网2组,装备94式深弹投射机2座,深弹36枚;舰员编制67人。

“济州”号于1941年1月15日在日立樱岛船厂开工,1941年11月15日下水,1942年4月25日竣工,该艇装备有22号电探1座,而该级其他艇则装备的是13号电探。服役后,该艇先是在对马海峡担任警戒、护航任务,1944年增加了4座双联装、7座单装共15门96式25毫米高炮以加强对空火力,94式深弹投射机也由2座增加到4座,反潜火力也得到加强。进行了上述改装后,“济州”号于6月15日编入第4海上护卫队,担负为运输船队护航的任务,一直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年10月22日用作复原舰担任复原任务,1947年10月3日赔偿给中国,后更名为“永靖”号,编号MMC-70(后改为75)。该艇于1948年10月1日继续服役,在解放战争中比较活跃,后来还参加了防卫大陈岛的战斗。溃逃台湾后,国民党海军对其进行了改装,主炮换成1门美制76毫米高炮,另外加装了3门40毫米机炮、5门20毫米机炮。该艇虽为敷设艇,但在1953年却被列为护卫舰,1960年5月1日退役。

第一号型一等输送舰

输送舰是日本海军于1944年1月31日在舰艇类别中新设的等级,标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称为一等输送舰,不满1000吨的称为二等输送舰。

瓜岛战役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低速输送舰很容易受到攻击损失,而客串输送舰的高速驱逐舰运输能力又有限,因此有必要建造专门的高速输送舰。第一号型一等输送舰于1943年开始设计,1944年1号舰竣工。前甲板装有自卫用127毫米高炮,后部甲板采用倾斜设计,舰尾有十分特殊的斜坡直没入水中,上面铺设有轨道,可用来施放载运物资的浮筒、“大发”大型登陆艇和“特型内火艇”(水陆坦克)。太平洋战争后期,第一号型一等输送舰更是稍加改造以运载“回天”人操鱼雷和“甲标的”袖珍潜艇,同样还能执行布雷任务。该级输送舰一共计划建造46艘,但只有21艘建成,1艘未完工。建成的21艘中16艘战沉。endprint

1944年1月31日舰籍制定后,第一号型输送舰列为一等输送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1500吨,满载排水量1800吨;舰体全长96米,宽10.2米,吃水3.6米;动力装置为1座舰本式蒸汽轮机,2台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功率7084千瓦,单轴推进,航速达到22节,载重油415吨,续航力为3700海里/18节;武器装备为1座双联装89式40倍径127毫米高炮,3座三联装、1座双联装、4座单装共15门96式25毫米高炮,5挺13毫米机枪,94式深弹投射机2座,配备深弹18枚。1944年,该级舰加装了1部二号二型对海搜索雷达。该雷达波长10厘米,功率2千瓦,全重1320千克,探测距离为:战列舰一类的大型目标35千米、驱逐舰一类的目标为17千米、潜艇潜望镜5千米,测距精度100米,测角精度0.5°。1945年,第一号型一等输送舰又加装了3式一号三型对空搜索雷达1部,该雷达的探测距离为单机50千米、编队100千米,最大探测距离150千米。从强大的武器装备可见这种输送舰的战斗能力不亚于驱逐舰,其运载量为货物260吨,4艘“大发”登陆艇,舰员编制148人。

第16号(T16) 第一号型一等输送舰于1944.12.31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编号“接”24,后更名“武彝”号。该舰接收后隶属于国民党海军总部,作为直属供应舰, 但因舰体状况太差(仅锅炉管就需新换3000余根), 所以始终列入保管舰编制而未装配火炮服役。该舰于1950年2月15日退出现役,11月10日在遭遇台风后漂流至至四角屿搁浅,由于船底破损而于1950年2月1日报废退役。

二等输送舰103号型(SB艇T型 )

日本海军的二等输送舰在前部有可开启的首门,外形与功能都与美军装备的坦克登陆舰(LST) 类似。日军在二战中一共建造了两个级别二等输送舰(第101号型SB艇D型和第103号型SB艇T型),它们在外观上相同,区别在于D型的动力采用柴油机。由于战时柴油机供应严重不足,以柴油机为动力的SB艇只建造了区区6艘(第101、102、127、128、149和150)。T型的动力则采用大量生产的蒸汽轮机,适合量产,但由于开始建造的时间晚,加之各船厂建造任务繁重,战时物资匮乏。T型至二战结束总共也只建造了39艘,另外还有4艘未完工。

该级输送舰标准排水量950吨/870吨(D型/T型),满载排水量994吨/1004吨(D型/T型),舰体全长80.47米,垂线间长72米,宽9.1米,吃水2.94米。D型动力装置为3座中速400马力柴油主机,总功率895千瓦; T型的动力装置为1座舰本式甲25型蒸汽轮机,2台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945年以后换成燃煤锅炉),功率1864千瓦,单轴推进,由于动力不同,航速也相差较大,D型为13.4节,T型为16节。续航力也差别明显,D型为3000海里/13.4节;T型载重油208吨,满载时续航力为1000海里/16节,空载时为1700海里。武器装备为1座单装三年式40倍径76毫米高炮、2座三联装共6门96式25毫米高炮。D型运载量为货物250吨或97式中型坦克9辆,全副武装士兵320名和货物26吨;T型运载量为货物220吨或97式中型坦克9辆,如果运输95式轻型坦克可以装载14辆,换成较长的特2式内火艇的话,可以装载7辆,全副武装的士兵120名和货物22吨。D型舰员编制90人;T型舰员编制100人。

二等输送舰103号型(SB艇T型 )第172号舰由日本川南工业浦崎造船所建造,1945年3月10日完工,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接收后编号“接”26,后更名“庐山”号继续服役。根据资料,1949年2月该舰自青岛溃逃至台湾左营后因缺乏零件修复而停航,1951年3月1日报废退役。

“白埼”号给粮舰

“白埼”号是“杵埼”级给粮舰的3号舰。该级舰为中型冷冻船,1939年度(昭和14年)04舰艇补充计划中列入1艘,1940年度(昭和15年)0急计划又追加3艘,1943年(昭和18年)全部建成。第1艘按杂役船开工,后变更为给粮舰,舰名也更名为“杵埼”号。“杵埼”号与“野埼”号同时设计,日军比较后决定采用1000吨型的扩大船体以提高运载量,粮食搭载量是“野埼”号的2倍,与“间宫”号和“伊良湖”号相同。并且该级舰还配备有冷冻设备、生鲜食品加工设备,使其也具有作为远洋渔船的功能。

“杵埼”级4艘舰竣工后整日为日薄西山的大日本帝国奔波于各地的战场之间从事运输补给活动,除首舰“杵埼”号于1945年3月1日在奄美大岛附近被击沉外,其余3艘都幸存到战争结束。其中,“早埼”号赔偿给苏联,“白埼”号赔偿给中国。而“荒埼”号与原本准备赔偿给美国,后返还给日本,1948年4月被移交给水产大学作为练习船,并更名为“海鹰丸”,1956年又再度更名“高知丸”并移交民间,1967年解体。“杵埼”级给粮舰的标准排水量910吨,满载排水量1500 吨,舰体全长62.29米,垂线间长58米,宽9.4米,吃水3.11米;动力装置为2座舰本式23号甲8型柴油机,功率1193千瓦,双轴推进,航速达15节,载燃料57吨,续航力为3500海里/12节,武器装备为 1座单装3年式40倍径76毫米高炮、1座双联装13毫米机枪、8枚深弹;货舱运载量为粮食84.6吨(“杵埼”号为82吨),淡水71.7吨,舰员编制67人。

“白埼”号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 接收后编号“接”27,后来更名为“武陵”号继续服役,编号AKL-311。接收后,该舰装备了美制76毫米火炮1门、40毫米高炮1门。该舰由于具有大型冷藏设备,故主要担任运送果蔬肉类补给外岛的任务。其在所有接收的34艘日舰中状况最佳,接收后在1948年12月1日即服役,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起义时成功从长江突围逃往台湾,在台湾国民党海军一直到1970年5月1日退役。endprint

驱潜艇9号

驱潜艇9号属于日军第4号型驱潜艇,是日本海军1937年度03舰艇补充计划中规划的,采用第一号型的设计,舰桥小型化,上部结构也被缩小,采用高强度钢以解决第一号型舰体强度不足的问题,同时提高舰首形状以改善凌波性。由于后部舰体过重而采用倾斜设计导致量产性不好,太平洋战争中主要执行南方的运输船队护卫工作。该级艇的标准排水量291吨,艇体全长56.2米,水线长55.5米,宽5.6米,吃水2.1米;动力装置为2台舰本式22号6型柴油机,功率1939千瓦,双轴推进,航速达到20节,载燃料20吨,续航力为20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为1座双联装毗式40毫米高炮,1944年各舰基本了加装13号雷达,3门96式25毫米高炮,同时增加2座95式深弹投射器,深弹投放轨1条,配备深弹36枚,舰员编制59人;对潜搜索装置为93式水中听音机1部,93式水中探信仪1部。

驱潜艇9号由日本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于1939年5月9日建造完成,一直幸存到战争结束,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我国,接收编号“接”31。该艇先是交给山东保安司令部,1948年后改调第一炮艇队,后在1949年9月改名为驱潜11,1950年1月又再依新规定改名为“海宏”号(编号SC 401)。直到1951年1月该艇才整修完毕,并再次将艇名由“海宏”号改为“雅龙”号,编号PC-106。 到了1954年美援反潜舰艇大批服役后,统一以“江”字号命名,该艇再次改名为“渠江”号,1956年10月1日退役,后被卖给唐荣兴光华铁工厂拆解。

1954年5月17日,该艇潜入浙江三门湾鲠门岛接应台湾特务时与我人民海军爆发激烈的海战。“雅龙”舰在单舰击伤多艘我军舰艇后侥幸安全返航,舰长梁天价上尉因此获得国民党海军有史以来的第二枚青天白日勋章(第一枚为长江突围有功的“永嘉”舰长陈庆少校所获得) 。事实上,这次海战起因是台湾情报部门在我军登陆鲠门岛时忘了撤出包含2名美国情报人员在内的特务,最后只得由海军特种舰队司令刘广凯收拾残局,派“雅龙”舰冒死在夜间潜入鲠门岛接应,才会爆发这次海战。而事实上“雅龙”舰并未真正接到人,是特务利用双方忙于激战时的混乱自行用小艇逃脱。 事后,为了保全上级的颜面,颁发青天白日勋章如此隆重之事竟然全面封锁消息,由马纪壮总司令在艇上草草颁发了事。

驱潜艇49号

驱潜艇49号属于日军第28号型驱潜艇,基本可以看成是第13号型的同级艇。二者最大区别是,第28号型驱潜艇将船尾部的侧面设计成垂直面,以便在战时简化工时大量生产。战争中后期,该艇在探照灯的位置上加装了雷达、3座96式25毫米高炮,除了原有的2座深弹投射机、1条深弹投放滑轨外,在尾部又加装了1条深弹投放滑轨。其在战争中主要从事运输船队的护卫工作,同型艇一共生产了34艘,只有10艘幸存到战争结束。该级艇标准排水量420吨,满载排水量435吨;艇体全长51米,宽6.7米,吃水2.63米;动力装置为2台舰本式23号8型柴油机,功率1268千瓦,双轴推进,航速达到16节,载燃料16吨,续航力为2000海里/14节;武器装备为1座单装3年式40倍径76毫米高炮、3座单装96式25毫米高炮(1944年后加装)、1座双联装13毫米机枪、94式深弹投射机2座、深弹投放滑轨2条,配备深弹36枚;舰员编制80人;对潜搜索装置为93式水中听音机1部和93式水中探信仪1部,1944年后又加装了1部二号二型雷达。

驱潜艇49号由日本函馆造船厂于1944年1月3日建造完成,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我国,接收编号“接”30。该艇接收后一直没有重新武装服役,原计划交给胶州海关作为缉私船,但海关因为艇体状况不佳而拒绝接收,于是海军又将“接”30划拨第二巡防艇队,后来在定海工厂装配武器后再改调温台巡防处。1949年9月改名为驱潜11,1950年1月再依新规定改名为“海达”号(编号SC 402)。1951年1月,该艇整修完毕后改名为“富陵”号,编号PC-107。1954年美援反潜舰大批服役后统一以“江”字号命名,该艇再改名为“岷江”号,最终于1955年3月16日退役。

(全文完)

(编辑/弓鸣)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炮海防舰员
自杀频发,200多舰员搬离美国航母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炮的故障分析及排除
人影作业高炮的故障分析及排除
六盘水市人工影响天气高炮作业点安全射界管理
走向深蓝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姚莹保台思想与实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