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地区星级酒店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2014-05-12皇甫鹏帆刘丽华
皇甫鹏帆,刘丽华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1 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酒店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之一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酒店业成为许多省市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许多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表明,在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发展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收入;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建设不同级别的酒店,促进酒店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星级酒店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一定的基础,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酒店业的拉动。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推进星级酒店业的发展,以及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我国酒店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对策;[1]我国星级酒店经营的效率及对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2]不同省市的性质与酒店业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度的研究。[4]很少有学者利用耦合协调的模型研究星级酒店与所在省份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的星级酒店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数据进行科学合理测算,从而为今后推进我国星级酒店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耦合协调度的原理与模型
耦合,来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使系统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过程。而耦合协调度是一个定量的指标,其反应的是系统耦合的程度与系统内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测算方法为:
上面两式分别表示酒店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式中ai、bi为所要计算对象的权重,权重的计算通过采用熵权法得出。熵权法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测算方法,可以避免其他方法带来的主观误差。在使用熵权法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才可以得出较为正确的结果。x'i、y'i分别为描述酒店业、区域经济特征的指标,该特征值均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
x'i=当xi的指标越大越好。或者为
x'i=当xi的指标越小越好。本研究采用指标越大越好。
将物理模型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推广到旅游经济研究中,即:C={(u1,u2,…,un)/[Π(u1+u2)]}1/n,u(i=1,2,3,…,n)是各子系统综合评价函数。本文中的n=2,因此,耦合度的表达式为:
然而耦合度只能表示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程度,并无法反应系统内协调能力的高低。因此,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入评价体系中,以便更好地评判酒店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相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af(x)+bg(y)
上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区域经济、酒店业综合评价指数,a、b为待定系数。而一般在测算两项指标的协调耦合度时,待定系数通常取相等的值。按照惯例,一般取值为0.5。为了直观地反映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状况,将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进行详细的划分,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表
2.2 指标选取
星级酒店业发展的指标从酒店的主营业务收入、各省星级酒店的数量、客房的出租率、年末从业人数以及各个省域地区所拥有的旅游类高校数量进行测评。酒店的主营业务收入代表着酒店业盈利情况,星级酒店的数量以及年末从业人数表示星级酒店在该地区的规模状况,客房出租率表示星级酒店的经营状况,而高校数量代表着酒店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GDP、人均GDP、第三产业收入、财政收入以及公路里程来测评。文章选取31个省份的星级酒店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与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数据进行测算,得出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为更好推进省域酒店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省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权重分析
为了得到区域经济与星级酒店业的耦合协调度,选取能促进酒店业发展的指标进行测算。从测算结果分析,公路里程所占的权重最高(0.210)(见表2)。
表2 区域经济指标权重
究其原因,公路里程代表着可进入性,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越高,经济辐射半径就会越大,则有利于当地旅游与酒店业的发展。其次权重较高的为财政收入(0.200)与第三产业收入(0.198)。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政保证,其中包括各项税收与非税收收入,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财力;第三产业收入是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除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与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多指服务行业。当地的财政收入越高,人们可随意支配的收入越高,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越高,代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当地基础设施会相对完善,有利于酒店业的发展。所占权重较低为GDP(0.197)与人均GDP(0.19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佳指标;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最佳指标。一个地区的GDP与人均GDP越高,代表其越有能力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3.2 省域地区酒店业发展的权重分析
从测算的结果可以得出(见表3),所占权重较高的为客房出租率(0.206)、旅游类高校的数量(0.204)以及星级酒店的数量(0.203)。酒店的客房出租率是指客房实际出租的天数除以客房核定出租的天数,一般而言,核定出租的天数是固定的,客房实际出租的天数越多,客房出租率越高,因此客房出租率是反映一个地区酒店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旅游类高校是指国家承认学历、开设旅游学院的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其代表着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与酒店业的潜力,旅游类高校数量越多,培养的专业人才越多,会促进当地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而星级酒店的数量是指一个地区获得星级评定酒店的数量,是一个地区酒店业规模大小、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因素。权重较低的指标为年末酒店从业人数(0.196)与主营业务收入(0.190)。酒店年末从业人数是反映酒店的雇用水平、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在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酒店业发展的水平;主营业务收入指酒店一年各项经营的总收入,最直观反映一个地区酒店业的发展。
表3 酒店业指标权重
3.3 省域地区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从耦合协调模式所得的结果分析(见图1),我国酒店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七个阶段(见表4)。西藏(0.085)处于极度失调状态;青海、宁夏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分别为 0.132和0.153;处于中度失调阶段的省份有天津(0.255)、吉林(0.261)、黑龙江(0.292)、海南(0.257)和甘肃(0.267);第四个阶段为轻度失调阶段,得分为0.3 ~0.39,处于该阶段的省份有河北(0.380)、山西(0.347)、内蒙古(0.331)、安徽(0.368)、江西(0.333)、广西 (0.338)、重庆 (0.348)、云南(0.394)、贵州 (0.323)、陕西 (0.379)与新疆(0.332);第五个阶段为濒临失调,得分为0.4~0.49,处于此阶段的省份为辽宁(0.411)、上海(0.409)、福建 (0.404)、河南 (0.437)、湖北(0.412)、湖南(0.453)和四川(0.494);得分为0.5~0.59之间的为勉强协调阶段,是我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第六个阶段,处于该阶段的省份有北京、江苏、浙江与山东;得分分别为:0.500,0.563,0.529,0.557;而处于初级协调的阶段为广东,得分为0.644。我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没有处于中度协调、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的阶段。
表4 省域地区耦合协调所处阶段
3.4 省域地区酒店业耦合协调度原因分析
3.4.1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从测评的结果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其星级酒店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相对来说也越高。经济的发展在以下三方面促进酒店业发展,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各省域地区有能力完善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一般而言,酒店业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回报周期较长,与各个行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酒店业发展中,地理位置选择、交通的便利性以及土地的购买或者租赁等方面均为酒店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所在省域地区的区域经济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酒店业方可蓬勃发展。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酒店业形成产业竞争规模。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政府有能力进一步引导、鼓励与支持酒店业的发展,从而减少酒店业发展在政策方面的担忧,形成产业优势。最后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更多的招商引资,形成集团宣传优势。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吸引更多投资商,更多国际酒店集团投资的目标会集中在区域发达的地区,这样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可以有集团宣传的优势,宣传的力度较大,有利于市场的占领。
从测评的数据结果分析,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藏、青海与甘肃等地,因此其耦合协调度也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广东省而言,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个省份处于领先地位,处于沿海的地理位置以及较早的发展开放型经济促使其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首选之地。在全国星级酒店数量当中,广东省的数量位于第一位,而每年一度的广交会与深交会吸引着国内外的大量游客,其客房出租率在全国31个省份中也位于前列,因此,其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3.4.2 旅游业的发展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的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对星级酒店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又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所处的阶段也较高。反之,其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旅游业的发展会影响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耦合度,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游客在消费过程中,不仅带动相关领域的商业、交通的发展,也带动公共事业的发展,更促进历史文物的保护与景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旅游中得到满足,需建设不同级别酒店满足不同类型的游客需要,建设各种购物娱乐场所等。因此,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改善与提高当地的基础设施,而且可以促进当地产业格局的调整,优化区域结构。最后,酒店业的高速发展会为其所在的省域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从而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总而言之,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酒店业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者的耦合协调度。
就测评的结果而言,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其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海南省是一个特例。虽然海南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高,其主营业务收入、星级酒店的数量以及客房的出租率都位于31个省份的前列,然而其经济发展程度并不高,其GDP、财政收入以及第三产业的收入均低于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相符的情况。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只能依靠其所在的亚热带地理与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建造高星级酒店。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良好的环境吸引着大量游客的涌入,因此,导致其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
3.4.3 交通的发展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旅游活动的发展具有异地性,游客必须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才能完成一次旅游活动,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的通达性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旅游交通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容量对于游客旅游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旅游产品的推广、旅游形象的塑造,从而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其经济辐射半径有着巨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的可进入性、通达度影响着游客是否选择在该地留宿,从而影响着当地酒店业的发展。许多商务性酒店更愿意建在机场、港口以及交通中转地区。因此,交通通达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耦合协调度有一定的影响。从测评结果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较为发达,除了公路、铁路、机场之外,也有口岸海运等,其交通通达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其耦合协调度较高。就西藏而言,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西藏地区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圣洁的佛教朝圣等都吸引着许多人前往,但是去往西藏依然不方便,除了飞机与青藏铁路之外,其他交通的可进入性较差。因此,其酒店业衡量指标中不论是星级酒店的数量、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数以及客房的出租率都低于31个省份中其他的省份,导致其耦合协调度较低。
3.4.4 环境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旅游环境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除人文环境之外,还包括地区的开放度、社会外向型以及开发程度等。这些因素对耦合协调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环境较好的地区是旅游开发首选地区,也是酒店业投资选址首要考虑的地区。不论是度假型酒店还是商务型酒店,更多的选择建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就星级酒店的数量而言,广东省959家占据首位,浙江省星级酒店的数量为844家,江苏省为729家。该三个省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环境较好,投资酒店较多,因此酒店数量较多;其次,环境较好的地方,一般旅游业发展较为快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因此,其酒店与经济发展耦合度也相对较高。
4 结论及启示
省域地区酒店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耦合协调发展度是衡量一个省域地区旅游业是否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指标。
4.1 中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它们作为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耦合的关系,然而作为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其耦合协调程度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协调状态。[5]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大多处于不协调的阶段,只有广东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没有省份处于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过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协调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
4.2 省域地区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耦合度处于较弱的发展水平
酒店业与省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表示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6]可以表明酒店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省域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测算的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的省域地区酒店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除广东省之外,大部分省域地区的酒店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并未达到较好的协调,省域地区酒店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并不高,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并没有发挥,绝大多数的省份处于发展较弱阶段,耦合协调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资源配置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7]
4.3 不同省域地区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侧重点不同
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交通通达程度以及环境的良好性。31个省份酒店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测量的结果显示,不同省域地区提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海南、辽宁、吉林等省份应该着重提高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使得酒店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当地交通建设,改善其交通通达度,从而提高其可进入性,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江苏、浙江等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都较高,应该适度减缓投资基础设施的步伐,提升现有酒店的利用率,提高酒店的出租率,从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1] 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J].旅游学刊,2006(7):58-62.
[2] 魏素宝.我国星级酒店业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 汤静,文吉.城市性质与酒店业模式发展关系[J].经济地理,2007(3):107-113.
[4] 罗明.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6):43-49.
[5]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192-196.
[6] 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8):23 -29.
[7] 鲍捷.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2013(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