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月二十三日,金门家乡外省的刘老兵

2014-05-12吴钧尧

台声 2014年8期
关键词:同袍幼童金门

吴钧尧

台湾知名作家。任台湾创刊时间最久文学杂志《幼狮文艺》主编,多次获台湾重要文学奖项

八二三炮战,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在金门的重要战役,几乎每一年的八月二十三日,金门县政府都会邀请参加战役的老兵,应邀前往太武山公墓。报上刊登的照片,多肃穆哀戚,让我想起远藤周作曾在他的小说多次探讨战争,“死去同袍每天都在活着的人心中,再一次死去;战场上,已没有伟大的民族大义、国仇家恨,有的,只是彼此相随且依赖的伙伴”。

照片上的老兵耄耋老矣,多少相随依赖的年轻伙伴,成为一块块墓碑?他们躺在那里,是一种沉默,却是人间代替他们喧哗,代替他们悲伤、哭泣。

几年前的八月二十三日晚上,三姊开车返家途中,转到中广《人来疯》节目,主持人是黎明柔,听着听着,忽然听到有人提到金门。她想,这个人还真了解金门,连她不知道的古宁头“相掷”、古时候金门“溺女婴”陋习、日本占领金门等事情,他都知道。三姊听着,越觉得声音熟悉,打电话找我,妻子说,我不在,正上中广的节目。

电台本邀约八月十日,当天刚好回台,疲惫不堪,一延再延,最后制作单位灵机一动,定在八月二十三日。黎明柔功课做得足,把出版社寄给她的小说翻了好几回,指出小说里,有厦门人到金门、金门人到厦门,却都因为打仗而回不了家。黎的爷爷是将军,不知道是否驻守过金门?也许先辈出身军旅,金门之于她多了几分亲切。

隔几天,《国语日报》主编汤芝萱带两名年轻记者来访,也谈金门。我提到昔果山也有老兵,大家喊他老刘。也许老刘夏天也卖油条,但我记忆最深的,却是他在穷冬,提篮子,上头盖一条白色棉布,沿昔果山数得岀的几条道路,高喊“油条喔,卖油条喔”。老刘掀开白棉布,剎那间,热气散,香味飘,炸得金黄酥软的油条堆叠排列。

老刘无意中迁徙金门,异乡成故乡,小时候看见他,多跟其他小朋友闹着喊“卖油条喔”,竟不知小小的心是悲悯老刘的。我为老刘杜撰许多故事。比如,他在相思树下为村民写信到台湾,展读一封封寄自台湾的信。但是,老刘不写信,也从来没收到信,他被战争隔绝,与亲人如同阴阳两隔。我在某一篇小说安排他收养逃离孤儿院的幼童。幼童疑是军官与民女私通、或者军妓子嗣,无力教养而扔弃,老刘带着幼童挨家挨村找幼童的身世时,有人却指出,两个人长得真像。

真实生活中的老刘未曾婚娶,也无后代,我安排幼童当他的孩子,一起住在昔果山下村入口处,挨着理发厅旁搭建的小矮房,幼童不久之后改姓刘,可以天天吃黄酥酥的油条。小刘学会炸油条、擀面条、卤牛肉,可以开一家面摊儿,在金门还有十来万大军驻守的七○、八○年代,做起士官兵生意。小刘因此有些积蓄,得以奉养老刘……当然,老刘在八○年间过世,身边并没有小刘陪伴。我只是想像着一个故事,让老刘在故事中得以圆满。

据我所知,老刘并没有葬在太武山公墓,八月二十三日,老兵向战死的同袍致敬,老刘在他的墓地,并没有看见曾经相随,且彼此依赖的伙伴。■

猜你喜欢

同袍幼童金门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同袍吟
与子同袍
Golden Gate Bridge History
帮不上忙
论清代金门书法家吕世宜的文化影响
金门炮战硝烟背后
布衣相国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