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经:规则要严?格执?行
2014-05-12
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经:规则要严?格执?行
中国的父母,一度推崇的是“狼爸”“虎妈”式教育。不久前,杭州还有“小学生抄作业被父亲吊打身亡”的悲剧发生,究其根源,是父母爱子心切,却用了最错误的方式。
其实,教育孩子远不必如此。2013年罗伯特·希勒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小时候生性好动而不愿学习,小儿子在学习读写方面有严重困难。即便如此,在希勒夫妇的教育下,两个孩子全部入读常青藤名校,并且双双获得博士学位。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下面罗伯特·希勒和夫人分享对孩子的教育心得。
心得一:
给孩子自由的时间让他发展兴趣
罗伯特·希勒,耶鲁大学经济系著名教授之一,1967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2013年,他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小时候不是个好学生。
在他自己的叙述中,童年的他好动,话多,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兴趣不大,只爱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他的父母,宽容地接受了这个“非主流”的儿子,也给了他自由发展兴趣的空间。
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他的学术研究上,甚至帮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希勒教授说,他所做的关于非理性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当时的主流看法是背道而驰的,是父母养育他的方式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坚持奋斗。
希勒夫人是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育儿畅销书《奖励出好孩子》的作者。对希勒教授的心得,她非常赞同。
“我并不认为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将使孩子成年后更有成就,也不能使他们变得更有学习和成功的欲望,太多的压力会适得其反。在童年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玩耍、想象、思考,或者发掘个人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智能和情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这是诺贝尔得主夫妇对教育孩子的第一个心得。
心得二:
正确的奖励教育对孩子更有效
分享会上,罗伯特·希勒其实并不能称为主角。罗伯特·希勒说,因为忙于学术研究,家庭里教育孩子,唱主角的是他的妻子,希勒夫人。
而希勒夫妇的两个儿子,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完全称不上省心——大儿子小时候生性好动,不愿学习,小儿子则有严重的读写障碍。
可这样的两个孩子,最终都进入常青藤名校,并双双获得博士学位。
希勒夫人说,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不一样,但总得来说,正面的奖励教育非常重要。
和一般人理解的奖励教育不同,希勒夫人说,奖励教育主要是用行为塑造方法,通过一连串的奖励,再加上大量的“讲道理、沟通和爱”,来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但是她并不建议通过奖励来制止不当行为,这样的话,奖励就成了贿赂。
奖励和贿赂的区别何在?
希勒夫人举了个例子:孩子在超市里哭闹,妈妈说如果你不哭,我就给你买好东西,这就是贿赂,会纵容孩子的坏习惯。
什么叫奖励教育?
比如制作一张“清理房间”的图表,记录一周里孩子是否整理床铺、收拾衣服、整理玩具,并在一周后进行汇总打分,并据此进行奖励。这才是正面的奖励教育。
“我两个儿子小时候经常打架,我就常常定奖励计划,他们友善时就会加分,当他们嘲笑对方时减分,所有这些都记录在一张图表上,而奖励需要两人共同努力得到。”
她的正面教育,换来了两个孩子的优秀。
心得三:
制定好奖励规则之后坚定执行
其实,在现在国内很多家庭流行自由养育方式,他们很爱孩子、鼓励孩子、赞美孩子;但在希勒夫人看来,中国家长在用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会有一个漏洞:只有爱,没有规则。
“在只有爱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学会凡事必须尽力,并且很难非常刻苦地去学会一些必要的能力。一旦他们离开家庭,面对复杂世界的挑战,他们就很难感到足够的自信。”
在希勒夫人看来,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就是帮助孩子逐步达成学习和生活中的目标,从而使得他们获得成就感,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阳光的个性。
比如他们的两个孩子,小时候学业都不够优秀,她就尝试为他们找一些擅长的东西。大儿子擅长体育,小儿子喜欢学自然和动物,她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去支持和鼓励他们。
不过,在实施奖励计划时,家长也要掌握控制权,一开始就商量好奖励计划的条款,之后要坚持执行,不要让孩子要求的奖励超过父母认定的合理界限。
奖励应该不局限于糖果之类的物质奖品,还可以尝试使用人际交流式的奖励,比如可以到小朋友家过夜、周五可以晚睡觉、邀请朋友到家里来玩、和朋友去打篮球等。
现在她们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获得、另一个将要获得常春藤学校的博士学位。但在很多年前,她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所以,希勒夫人说,对孩子,家长都要有信心,给孩子自由、鼓励,发掘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