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意与境

2014-05-11王希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物画境界意境

王希

写意人物画主要是通过概括、简练、具有一定组织的、形式化的笔墨语言来描绘现实中的人物,表现现实中人物的形象、内心,传达作者本人思想的一种创作手法。通过不同的笔法、墨法,笔墨相互的渗化产生的随机性的机理增加画面的灵动自然。中国画的造型观都是意象造型,是画家的主观意识和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相结合的产物。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客观的源于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观,并通过形象和相对立的笔墨形式去抒情写意、传达精神。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写意人物画的开端之作。

中国画的创作以立意为先,以线造型、以形传神是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写意人物画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就有岩画以及彩陶纹样的出现,对人物的描绘就已经能抓住人物外形的主要特征。到了魏晋时期顾恺之、张僧繇和陆探微等宗教人物画的出现使得意笔人物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而后到了唐代更是空前的鼎盛,出现了有阎立本的“密体”和吴道子的“疏体”,而且还把传统中原画风格和西域化风格融为一体。两宋时期的写意人物画表现题材也逐渐由宗教和宫廷生活走向民间世俗生活。总体上显得更丰富、生动、亲切。到了元代,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写意人物画也到了明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以陈洪绶的成就最大,开创了变形人物的画法,糅合了传统画艺于民间版画之多长,以“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风格独树一帜。到了清代大写意的兴盛,水墨画的理论及表现也有了发展,水墨画的对象特征也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既重视物体的夸张变形,又强调传神达意的含蓄,主张“似与不似”的水墨观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进入20世纪,西方观念绘画的引入,给传统绘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促进。而且在画面的真实性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出现了林风眠、刘海栗、徐悲鸿等人,他们借用西方造型观念和手法,丰富、弥补了传统写意人物画技法,便出现了现代水墨人物画。在这种崭新的局面下,当代的艺术家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更多的表现对象,更丰富的创作主题。

写意人物画的“意”与“境”

在现在的艺术文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意境”这个词频频出现,这个词不单单是一个表现技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问题。那么何为“意境”呢?顾恺之在他的“传神”论中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说中就有提及,以及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指出了绘画具有“穷神变,测幽微”的作用。所谓的“神”、“气韵”是不能通过一般世俗的眼光和见解来发现的,是必须依赖于画家非凡的直觉和想象以及超越于形色的审美意象。

谢赫在他的《古画品论》中提到了“六法”,“六法”指的是在画面上作完美造型表现的六个方面。在这六个方面中,后五个(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均涉及画面上可见的线、形、色结构,也就是要解决绘画理论中“形”的问题。而首推的“气韵生动”则是不可见的,解决的是其绘画中所谓“神”的问题,这就是绘画美学中至关重要的形神问题。“气韵”是一个涉及绘画审美价值和艺术本性的问题。其中,所谓的“气”,是一种被生命化和精神化的气,他指的是画中形象所产生的生命的感觉和画中形象所传达的事物本来的生命状态。“韵”,表达的是有节奏、韵律、和谐的含义。荆浩的《笔法记》中就说:“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指的是不受有限的形和笔墨技巧、规矩法度的束缚和限制,表现出的超越形色之上的生命情调和韵味。

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画家如何把握和表现形神的问题,并提出了“妙悟自然”、“意存笔先”等看法。这不仅强化了画家主体心灵的作用,而且更突出了“意”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唐代著名书画家张璪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更进一步强化了画家主题心灵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意”在绘画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意”所具有的非理性的特征,使得它具有某种美学的内涵,这个“意”也总是和审美活动、艺术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与主体的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关,与艺术所要表现出的本质有关。它指的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以及通过其形式构成和形象塑造所表现出的审美意味。

所以说,“意境”不是一个简单的境界的问题,“意境”是一个将主观和客观二者结合的复合概念,它不但包括了境界的抽象,同时还包含了客观形象这一层具象的含义,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看才可以称之为“意境”。

在人物画创作中,人物必然就成为画面创作的主体,无论是单个人的肖像,还是多个人物的场景组合,无论是反映具体事件的主题创作,还是反映作者本人内心思想情感的创作,都需要一个对象来表现作者的目的,这就是“意”,就是形象,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只有通过对对象的表现,对“意”的表现才能显现出作者的“境”。表现对象是来自生活的,是客观的,但是作者的“境”的高低则是主观的,是作者个体的眼界、修养、体会。“境”的提高是通过不断地对“意”的提炼、组合、观察、体会的一种提高。

刘文西老师的《东方》等这类作品通过准确的造型和深入的刻画,将那个时代那个印记深刻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有一种汉唐石刻般的雄浑。这就是形象给予观众的冲击,这就是“意”的作用,一个深刻的形象同样可以唤醒人们的激情和感动。写意人物画不以细致著称,它不可能像工笔人物画那样丝毛晕染,但是不是说写意人物画就失去了精彩与准确。西方造型的训练加之笔墨的浑厚同样可以塑造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境界是每个画家都一直追求的一个目标,境界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就我看来,境界是一种形式,是一种和谐的形式,一种统一的形式。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境界的高低是通过画面来表现的,而画面无非是通过笔、墨、色、肌理这几种因素来构成的,如何利用这几种简单的因素来达到他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就是一个画家的实践和感悟的过程了。写意人物画也有强调“境”的作品,他们将重作画的重点放在“境”上。如郭全忠、李世南等的作品。他们不将人物形象的准确性作为作品的主要目标,而是主要突出笔法的酣畅墨法淋漓,用色的和谐,构图的奇巧,在审美上给人以灵动、自然的情趣。

小 结

写意人物画中的“意境”是一对相互转化相互斗争着的矛盾,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利用好意与境的转化来为我们的作品服务,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表面看来意境之间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注重了客观就失去了主观,注重了笔墨就失去了形象。但是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样的矛盾,针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要求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境,每个人都有一个情绪的变化。一个长期写实风格的画家也会有灵感的突然来袭涌上心头,时而挥毫泼墨,有感而发。一个强调意境的画家也会关注生活,关心热点,用长篇巨制来表达自己的积极态度。无论重“意”还是重“境”,都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将一种合理的手段运用到合理的画面上,灵活地调动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这样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意境”高远。

[1]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8.

[2]张小琴编著.中国画——人物画教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3]毕建勋,杜鹃编著.水墨人物画写生与创作[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2.

[4]范明华编著.历代名画记——绘画美学思想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5]陈绶祥编著.中国绘画断代史——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

猜你喜欢

人物画境界意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境界”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慎独的境界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