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鸢凌空去 春风如可托

2014-05-09公孙好雷虎朱七七旦其

旅游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放风筝潍坊风筝

公孙好+雷虎+朱七七+旦其

若以为风筝只是玩物,那着实小瞧了它。因为在风筝问世之初,就与金戈铁马结缘。据说,声震千古的一代名将韩信,曾用风筝进行测量地形。而梁武帝萧衍在危难之际,也曾利用风筝传信,遗憾的是并未成功。到唐朝,将领张丕被叛军围困于城中,情势危急。张丕就用风筝传信告急,放飞一百多丈高,经过叛军阵地,敌人乱箭齐发,都未射到。风筝把求救信送到援兵那里,终获解围。而此后,风筝也传到国外。工业革命之后,风筝在欧美朝着飞行器发展。如今,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还挂着一只风筝,上写:“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当然,风筝也给中国人带来诸多乐趣。唐宋时期,风筝传入民间,至明代,出现专门扎制风筝的艺人。而到清朝,放风筝渐成习俗,风筝艺术登峰造极。“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曾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在《怀潍县》所写的放风筝的场景。

风筝还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意象。动物是风筝的重要题材。比如龙、凤、仙鹤、孔雀、鹰、燕子、鸳鸯、蝴蝶等都是风筝常用题材,这反映了古人的动物崇拜。神话传说是另外一种题材。比如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哪吒闹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无不与信仰民俗紧密相关。这也体现了人们想通过风筝来祈福的意向。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各有不同,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的说法,南通人放风筝却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风筝与当地的绘画、雕塑等深深结缘。甚至于人们将印好的木版年画,剪贴在捆扎好的风筝骨架上,一只风筝便完成了。这是最好的嫁接,也是民间文化之魂的附体。

正是因为风筝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娱乐功能、浓郁的趣味性和虔诚的祈求性,它才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尘埃,传承不息、历久弥新。风筝集艺术美、自然美、寓意美和运动美等于一身,化为一种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在我们的童年记忆和日常生活中闪着温润的光,让人倍感亲切,无比渴慕。

北京风筝 绝品之最

北京永远是一夜入春,袅袅春风吹散了雾霾。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沙燕,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漫步在地安门大街,从南锣鼓巷向西,我走进了三石斋风筝店,这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结合了宫廷风筝和曹氏风筝的特点,以精,细,雅的设计理念,得以传承了上百年。

北京风筝原为专供朝廷命臣、达官贵人遣兴的玩物,艺人通常按要求制作,精细华贵,结构精巧,不惜工本,造型与装饰均较侈糜和繁缛。三石斋是一家祖传的老店,店主刘宾是刘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祖孙三代见证了风筝的百年变迁。起初风筝只是王公贵族的玩物,后来逐渐形成了风筝文化。而三石斋的“刘氏风筝”区别于其他风筝流派的特点就是它延续了精致的手工艺和宫廷风筝的制作风格。

三石斋是京城里为数不多的风筝专卖店,不仅种类齐全,还可以定制心仪的风筝。顾客来这里不仅可以买到喜欢的风筝,你要是有信心挑战自己的勇气的话,还能DIY一把,制作只属于你自己的风筝。

刘宾的曾祖父是一位清末手工艺人,青年时被选入宫学习制作宫廷风筝,后将其毕生所学传其祖父刘汇仁。刘汇仁先生从事风筝制作70多年,一直沿用着中国宫廷风筝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刘宾从小就学作风筝,拜师天津风筝大家唐锦昆,后又投入曹氏风筝孔家门下,跟随孔令民先生学习风筝。于2003年开办“三石斋”风筝店,使传统、神秘的宫廷风筝走向社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宫廷风筝,使它与现在的人们拉近了时空的上距离。

三石斋风筝品牌秉承宫廷风筝的三大个特点“精、细、雅”。“精”,即选料精。它选用上好的毛竹,阴干三年后才可以使用,这样可使风筝骨架永不变形。丝绢是选用南方的蚕丝织纺而成的,体轻、细腻且容易上色。颜色是遵循宫廷的古方自己调配,不掉色,不退色,可长时间保持鲜艳。“细”即做工细制,考究,讲究品质。“雅”是画面清雅、画面干净、工整、线条流畅,文化内涵丰富,图案设计严谨,追求变化,达到骨架于画面的统一。

刘宾现在运用电脑绘图设计风筝的样式,在自家作坊里亲力亲为制作,保证做出来的每一个风筝都是精品,都是艺术品。

天津风筝魏的传奇

天津风筝是很有特色的风筝流派之一。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风筝面大多是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福建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风筝艺术 潍坊第一

潍坊古称潍县,是一文化名城,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之乡,这里所出产的泥塑、首饰、刺绣、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都是非常有名的,只要你到潍坊去一趟就能感受到作为国际风筝都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了潍坊风筝特有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民间,明代更加普及。到清乾嘉年间盛行乡里。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他《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踏青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潍坊风筝艺人经过几代人苦心研究探索,他们把国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杨家埠风筝、国画风筝和象形风筝三个分支流派。在潍坊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分别为龙头蜈蚣风筝,硬翅人物类风筝等。

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哨口板鹞 空中交响乐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和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从前,南通放鹞子在村民的生活中的是件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几个、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一飞冲天,人们则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万事如意。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板鹞最具特色。它融合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有节奏地震空齐鸣,好似一位空中丽人,以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间。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经过风筝爱好者的筛选,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三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鹞布上绘有龙凤、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又如一个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鹞 ”,装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响,最小的仅黄豆大小。

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尤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板鹞的两条尾子称为尾档,长度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板鹞由于装载了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放飞时对风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正常音响,这和我国北派风筝以及世界各地的无声风筝通常只需一至五级风力形成了气象条件的反差。

猜你喜欢

放风筝潍坊风筝
“筝”艳潍坊四月天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放风筝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放风筝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