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菩萨”
2014-05-09佚名
佚 名
历史上百姓立菩萨、拜菩萨的愿望,都是避灾求福,如拜观音菩萨、龙母等;另是崇功报恩,如拜岳飞、孔子,以及拜有功于国、造福于民的好官和专业祖师。长洲人敬拜的马巡抚和洪巧先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敬拜马巡抚
长洲上地村(现长地村)有一所两座的庙:前座为“上地国民学校”;后座为神殿,供奉着“马巡抚大人之神位”,受村民香火供拜。
马巡抚名马丕瑶(1811—1895年),河南省安阳人,进士出身,历任知县知府、按察使等职。1897年任广西省布政使,旋任巡抚。在经济文化贫穷落后的广西,任职五年,采用“教养兼施”的方针,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为振兴广西经济,贡献巨大。
马巡抚在发展蚕桑生产上,主要采用设立省、府、县“官蚕局”,宣传养蚕致富的意义,引进桑蚕良种和技术,奏请清政府免除新出茧丝和绸疋的一切厘税等措施。
经马巡抚的努力,短短四年间,蚕业在广西已普及到九府二十一个州县,共产蚕丝二十多万斤,织绸二千六百余疋,远销省内外,广西人民初步获得发展蚕业的经济效益。
1905年,长洲设立了“广西第一甲等蚕业学校”,桑蚕种养和制种技术再度发展,也带动了纺织印染工业。长洲的桑蚕和鱼苗一片兴旺,远近闻名。每年蚕熟(六糙),各村都有商人和丝厂,挂秤柚林树上,收买蚕茧。卖蚕的茧农甚众,收银时在石头上试银毫的“叮叮”之声,甚为悦耳。每斤茧可卖一元多毫银,可买大米四十斤。
蚕业发展也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上世纪20年代前期,长洲挂秤收茧的有80多家,专制蚕种的有15家,收茧车丝的有大小57家。洲中无地或少地的居民,帮人摘一担桑叶有工资两毫,可买米4—5斤。镊一箔茧五个铜板,可买一碗肉粉了。当时长洲人民的生活基本能自足。饮水思源,长洲人民怎能不对马巡抚立位敬拜呢?
可是好景不长,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倾销人造丝布(当时梧州商店出售的日本花布八分钱一尺),长洲桑蚕业受到沉重打击。
20年代后期,长洲桑蚕业开始衰落,蚕茧在夏郢圩求售,一毫半一斤也无人买,长洲人做“桑蚕失败”,桑地成了放牛地,蚕箕蚕箔废置蚕房,蚕农的生活受很大影响。
敬拜洪巧先师
洪巧先师,原是广东九江鱼苗装捞户的祖师爷,其中的一些装捞户迁到长洲岛落户后,敬拜洪巧先师的习俗也带到长洲。长洲人把他当作是教会长洲人捕捞和养殖鱼花(鱼苗)技术的先祖,将其神位寄于真武观。
在长洲岛,培育鱼花的人,大都集中在今寺冲村,他们各按塘铺名号,成立鱼苗行,专做鱼花生意。他们拜洪巧先师为祖师。在五通庙把洪巧先师塑成菩萨,金身绣袍,锦冠彩带,打扮得比同庙的五通神还靓。
醮会巡村时,两边有人扶轿,寿星公和金童玉女等,坐在马上和轿上,抬着伴游。平时在庙里也有“庙祝”早晚侍奉。每月初一、十五日上香,逢年过节以三牲供奉。此外,每年的装捞鱼花开始日和结束日、洪巧先师诞辰(农历四月十五),各装捞户都杀鸡、买肉敬拜。在洪巧先师诞辰和装捞结束时,还由鱼苗行主持,每装捞户派一人,在行址进行集体祭祀活动,共庆好收成。
鱼苗在人工孵化以前,都是靠天然孵化的。每年清明后,种鱼在桂平东塔、贵县、崇左鸡笼塔等广西两大产卵区产卵。鱼卵随水漂流,到长洲时已成鱼花,正好捕捞上塘培育。
在鱼苗从江边捕捞,到培育成幼鱼出卖的生产过程,就是运用技术和经验的过程。而这些技术,据说就是由洪巧先师教授流传下来的。
首先,在准备工作中要织好竹箩(河上兜刮水势用),用木皮煮胶染好各种布鱼池。其次,观测天气和洪水情况,预计鱼花来到的时间。其三,从河里运回鱼苗,把其它的杂鱼剔出。从微小如发的娇弱的鱼苗中剔出杂鱼苗是不易的,可是有经验的师傅却是易如反掌。最后,出售时看运程长短与寒暖天气“练鱼”,增强鱼的抵抗力,减少运输中的死亡。
长洲的鱼苗养殖技术,是远近闻名的。1955年,国家为了发展淡水鱼生产,从长洲抽调了有技术和经验的鱼苗饲养“土专家”,到全国各大渔场作技术支援。
长洲的鱼苗,不仅远销广东、湖南、云南等省,还销到南洋各国。
长洲人受马巡抚和洪巧先师的恩惠厚重,故对两位“菩萨”敬拜甚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