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粹芬,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2014-05-08张耀杰
张耀杰
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了比自己大七岁的孙中山之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给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从事秘密运送枪支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中山樵传》里的陈粹芬
据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介绍,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谱名德明,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1895年10月26日,广州起义因计划泄露而宣告失败,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人被捕牺牲。遭到通缉的孙文,与郑士良、陈少白等人经香港流亡日本,于11月13日抵达横滨,并在横滨组建兴中会分会。在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横滨一直是孙文最为重要的居留地。
1896年10月11日,孙文在英国伦敦考察西方政治期间,被清政府公使馆翻译邓廷铿挟持到使馆内,经其恩师康德黎奔走营救,终于10月23日获释。
1897年8月16日,孙文乘坐英国轮船抵达日本横滨,入住陈少白住所。同年9月,日本政客犬养毅委派平山周、宫崎寅藏、可儿长一前往横滨迎接孙文到东京相见时,由平山周给孙文取了中山樵的化名。后来家喻户晓的孙中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十日,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关系密切的天津《国闻报》刊登的《中山樵传》,是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孙中山的中文传记。这篇据说是“从东友处辗转传抄”的传记文章,是以日本人的口吻夹叙夹议的,其中充满了对孙中山的诋毁之词:“清国逸犯孙文,字逸仙,自到日本后,改名中山樵,始到时我日本人皆为震惊,以为绝大本领之人。乍与之处,尚不觉其有他,至与之往还三五次,即觉其言语仿佛,非有豪杰推诚之慨,心窃疑之。及考察于寓此之华人,则多以无耻视之。”
关于孙中山的生平,该文介绍说:“细察其行于香江,少习英文,未卒业,就其地瓦丽氏医院习医学。此院为华人何启律师之妻瓦丽氏遗产所置,以西文教西医,兼赠药施医者。中山樵学之数年,卒业后往来广东省城香江。香江有利银行办房冯瑞之小妻生喉症,就中山樵医,中山樵诱而奸之,举香江之体面华人无不切齿此事。”
关于孙中山的宗教信仰,该文介绍说:“中山樵原从孔圣教读孔孟之书,后入耶教,教内不得有小妻,中山樵违例,教众未及攻,而中山樵刊报招医,又自称学宗孔孟。耶教之朴诚者怼其反复无常矣。”
关于孙中山的革命事迹,该文写道:
中山樵又尝在广东创开药房,系香江富人秦芳尝受其医,故借款与之为办理。不数月,尽将秦款为花酒夜合费,无以见秦,遂欲图借图不轨之事以消灭之,故遍告于人,谓于阴历重阳后五日起事,香江有二千西兵相助,银行亦允助款数千万两,实并无其事。……故设一馆在广东省城,一馆在香江。中山樵有欲恐人不知,日必告人,于是支那官知之,即行查封。中山樵早预备行计,故受其愚者皆就执,而中山樵由别径走香江,人不容,乃改西装往欧米。其在英国被清钦差拿获之事,久已扬播。今来我邦,欲惑商人棍骗财物以为自娱,此其状大略也。
由于这篇《中山樵传》的诋毁倾向过于明显,反而让人更加怀疑作者所谓的“推诚之慨”。查勘《孙中山年谱长编》,所谓“香江”就是今天所说的香港。“瓦丽氏医院”,指的是何启为纪念英国籍亡妻Alice Memorial而创办于1887年2月17日的雅丽氏医院。孙中山于1887年由广州博济医校转学到香港时,这家医院已经升格为英国式的五年制医科大学香港西医书院;由何启任名誉秘书,汤姆生任秘书,史特渥地任掌院,名誉赞助人包括李鸿章等人。实际负责教学工作的,是先后担任教务长的孟生和康德黎。而所谓孙中山的“小妻”,指的就是1873年出生于香港新界屯门的陈粹芬。
陈粹芬的革命传奇
1883年底,孙中山与同乡好友陆皓东一起在香港受洗成为基督徒,教名为“日新”,后来又改为“逸仙”。
1884年5月26日,18岁的孙中山与17岁的卢慕贞结婚。
1891年3月27日,26岁的香港西医书院四年级学生孙中山,与四十多名教友在香港创立少年会,并设立“培道书室”。孙中山在署名孙日新的《教友少年会纪事》中介绍说,“道之不可无培也”,之所以要设立“培道书室”,是因为“每见教中子弟与恶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
这一年的10月20日,卢慕贞为孙中山生育了长子孙科。同样是在这一年,孙中山经香港西医书院同学陈少白介绍,与19岁的教友陈粹芬在屯门基督教堂(美国纪慎会)相识并开始同居。父母双亡的陈粹芬从此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但孙中山与陈粹芬的婚外同居,确实违背了基督教提倡的一夫一妻制。
1900年8月21日,神奈川县报送日本外务省的密报中提到,孙中山当天晚上与住在山下町的张能之、黎焕墀、谭发、赵峄琴及“孙的妾(日本人)”一起,在横滨市相生町二丁目嘉以古餐馆参加送别宴会。在场的中国人当场筹资300日元,交给孙中山充当革命经费,孙中山于第二天便离开横滨前往上海。
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间亲密交往的多名日本籍妻妾中,留下姓名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出生于1888年的大月薰。1898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初次见到大月薰时,她才刚满10周岁。孙中山向大月薰的父母求婚时,对方以女儿年龄太小为由加以拒绝。1903年,38岁的孙中山与16岁的大月薰结婚。婚后不久,孙中山离开日本前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宣传革命。1905年,孙中山回到日本看望大月薰并参与组织同盟会。1906年,大月薰生育了孙中山的女儿宫川富美子。1907年3月4日,孙中山收取日本政府7000元赠款离开横滨,从此再没有回到大月薰身边。大月薰此后两次改嫁,宫川富美子从小被送给另一个家庭收养抚育。在与大月薰结婚生育期间,孙中山还与日本横滨一位名叫浅田春的少女保持着情爱关系。
关于孙中山的革命情侣陈粹芬,宫崎寅藏的夫人宫崎褪子在《我对辛亥革命的回忆》中说,宫崎寅藏的哥哥宫崎民藏曾对宫崎褪子称赞陈粹芬道:“在照顾孙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国妇女同志,真是个女杰。她那用长筷子、张着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在吃饭的样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大事。你看她声音之大,应该向她看齐才对。”endprint
1936年3月20日,《逸经》第二期刊登冯自由的回忆文章,其中谈到孙中山“颇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广东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横滨时,每与陈四姑(名香菱)、张能之夫妇玩之”。
这里的“乙巳”,指的是孙中山一边在日本参与组织同盟会,一边让大月薰怀上女儿的1905年。“陈四姑”就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在自己家中排行第四的陈粹芬。
1945年,冯自由的《革命逸史》第三集出版,书前有同盟会元老刘成禺题诗十首,其中第八首写道:“望门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见细儿。只有香菱贤国妪,能飘白发说微时。”
冯自由在为该诗所写的注解中介绍说:“横滨日本邮船会社华经理张果字能之,与总理有通家之好。陈夫人瑞芬原名香菱,曾寄居张宅一年。总理居日本及越南南洋时,陈夫人恒为往来同志洗衣供食,辛勤备至,同志咸称其贤。”
1907年12月1日,黄明堂、李佑卿、何伍等人的会党武装,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遥控指挥下,于广西镇南关发动起义,攻占镇北、镇南、镇中三个炮台。孙中山得到报告后,于3日早晨告别伴随他从横滨来到越南河内的陈粹芬,率领黄兴、胡汉民、胡毅生、卢伯琅、张翼枢,以及日本人池亨吉、法国炮兵大尉D氏,在随从卫队保护下奔赴前线,于当天晚上9时抵达镇北炮台。孙中山在炮台上亲自为伤员包扎并且亲自发炮,当场表示自己反对清政府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亲自炮击清政府军队。在此期间,被革命同志亲切地称呼为“陈四姑”的陈粹芬,依然是经常为革命同志洗衣做饭、辛苦操劳。
1949年,刘成禺在收入《世载堂杂忆》的《翠亨村获得珍贵史料》中,再一次谈到时年75岁的陈粹芬。大意是说抗日战争以来,陈粹芬先在澳门居住,之后到时任中山县县长的女婿孙乾家里养老。她听说刘成禺到了中山县城石岐镇,便很高兴地表示说:“我已经与刘成禺有四十年没有见面了,没有想到他还活在人间啊!”
刘成禺登门拜访时,两个人回忆起四十多年前流亡海外的情景,陈粹芬感慨道:“我未做饭与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请吃饭。”
于是,陈粹芬亲自派送写着“孙陈粹芬”的大红帖,并且表示说:“如今已经不像当年在横滨街头随意买菜了,请人吃饭应该讲究排场格调了。”
刘成禺当天下午再次来到孙乾家里时,陈粹芬老太太站在门口招呼说:“我们这些人过了五十年都还活着,回忆当年亡命受苦,简直就是大梦一场,不可不留下一个纪念。”
接下来,宾主一起请人拍摄了一张合影照片,然后才各自就座。
据刘成禺介绍,陈粹芬在与他畅谈过程中,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特别谈到发生于1900年10月的惠州起义:
陈老太太为言革命时期惠州之役。香港李纪堂、梁慕光等商议在惠州起事,军械皆由海员公会海员秘密输运,经日本邮船与美国、高丽等邮船运来者最多,以横滨为居中策应,视情势如何,在横滨定行止。陈老太太任来往船只起落密件之责,故横滨邮船一到,老太太即往接船,以港方确实消息,转告密运枪械之海员。日本因妇女上下,毫未注意。及事败,梁慕光来横滨,盛称陈老太太英勇不已。老太太曰:我当时传递书简,并不害怕,大家拼命做去,总有办法。
陈粹芬的出走与回归
孙中山在男女情爱方面严格遵守基督教一夫一妻的规定,是他与宋庆龄结婚之后的事情。1918年10月17日,他在写给远在英国的恩师康德黎的书信中表示说:
从您最近的来信,我发觉您还没有获悉三年前我在东京第二次结婚的消息。……我的前妻不喜欢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里,她从未有在国外陪伴过我。她需要和她的母亲定居在一起,并老是劝说我按照旧风俗再娶一个妻子。但我所爱的女子是一位现代的女性,她不能容忍这样的地位,而我自己又离不开她。这样一来,除了同我的前妻协议离婚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假如“按照旧风俗再娶一个妻子”算是结婚的话,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显然不是他的第二次结婚。1910年12月10日,前往欧洲宣传革命的孙中山,在从埃及苏伊士运河写给女儿孙娫、孙婉的家信中写道:“爱女娫、婉收看:父今晚行到第四个埠,即苏伊士运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两母亲知之也。”
这里所说的两母亲,指的是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以及与卢慕贞一起住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陈粹芬。由此可知,孙中山当年是承认陈粹芬为自己“按照旧风俗再娶”的第二房妻子的。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自1891年起就以革命伴侣身份追随孙中山四海为家的陈粹芬,直到1917年依然与卢慕贞一起居住在澳门风顺堂4号孙眉家中。据国民党元老邓家彦回忆:“总理寓横滨时,妾四姑随之同居,善烹饪,个性温柔。后亦遣离。民国6年,总理返粤护法,住士敏土厂。一日,四姑复来,门警森严,不得入,伫立遥望。总理闻讯,登阳台,频挥手令离去。嗣后马湘语人如此。马任总理之侍卫,因得亲睹此幕也。”
陈粹芬在此之后,不得不主动选择离开孙家远走南洋,并且在南洋抱养苏氏华侨的幼婴作为养女,取名孙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粹芬应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的邀请,带着孙容入住孙科的广州家中。在此后的五年里,她悉心照料孙科的儿子孙治平和孙治强,使得他们先后考取大学。1936年蒋介石南下广州,为答谢陈粹芬早年的革命贡献,亲自委托司法院长居正致送养老金十万元。
1937年,陈粹芬的养女孙容与孙眉的第二个孙子孙乾相爱。考虑到两个年轻人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孙科建议孙容恢复原姓并且改名为苏仲英,然后与孙乾远赴意大利留学结婚。有了孙乾与苏仲英之间的这桩跨代婚姻,陈粹芬像大部分从一而终的中国传统女性那样,取得了生是孙家人、死是孙家鬼的正统待遇。
1960年,陈粹芬在香港去世。1986年,陈粹芬的女婿孙乾到香港收拾岳母陈粹芬与妻子苏仲英的遗物,改葬陈粹芬遗骨于中山县翠亨村孙氏家族墓地之内。墓碑上写着:“孙陈粹芬夫人之墓,婿孙乾率外孙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建立。”在《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中,关于孙中山的婚姻情况是这样叙述的:原配卢慕贞(1885年结婚,1915年离婚)享寿86岁。侧室陈粹芬(1891年开始与孙中山同居,1912年秋离开孙中山)享寿89岁。妣宋庆龄(1915年22岁的宋与49岁的孙中山结婚)享寿89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