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2014-05-08
发改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加强综合协调,强化目标责任。推动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安排,积极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定期发布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推动节能减排绩效管理试点。
二是严控“两高”行业扩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2013年通过能评核减投资项目不合理能源消费约720万t标准煤。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并由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制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积极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试点建设工作。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商业流通、农业农村等领域节能减排。
四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实施重点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支持北京、重庆、深圳等18个城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五是加大环境综合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争通过4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空气质量好转。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41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城镇污水管网1.9万km,污水处理能力874万t/d,垃圾处理能力7万t/d。
六是加快推动技术进步,推行市场化机制。2011年以来,发布了2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和4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组织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发布4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认证实施范围。
七是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推进深化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阶梯电价政策实施力度。试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推行脱硫、脱硝、除尘电价等。开展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对节能、新能源车船给予车船税减免优惠。
八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开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开展再制造“以旧换再”试点。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推进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
九是加强节能减排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继续推进“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等专项活动。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201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实现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完成年度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以上,达到年度计划目标。根据“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完成情况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印发实施《2014—2014年节能减排降碳行动计划》。实行能耗强度与能耗增量“双重”否决考核。制定发布重大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完善能评法规制度,从源头控制能耗增长。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制定发布年度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实施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崇尚文明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社会风尚。积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实现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为完成“十二五”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讯
工信部公示符合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企业名单
根据《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1月8日,工信部公示了符合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准入企业名单(第一批)共21家,其中包括北京吉通轮胎翻修利用有限公司等9家轮胎翻新企业、江苏三元轮胎有限公司等10家再生橡胶企业、四川省绵阳锐洋新材料科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2家胶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