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2014-05-08来,刘波,王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保健体育锻炼课外

钱 来,刘 波,王 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钱 来,刘 波,王 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手段、体育学习的效果与评价,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强度、场所、形式、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开足保健体育课,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等应对策略与措施,对提高江苏省乃至全国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课外体育锻炼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殊对象,调查、分析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有效应对措施,不仅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具有直接意义,而且对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深远意义。希望本研究对提高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质量有所帮助,同时希望对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指病、残、弱(除病、残学生以外身体虚弱的学生,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59分)的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著作10余本;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弱势群体”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研究文章2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的制订 按照问卷设计的要求,针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和体育教师(包括保健体育课教师)设计了2套调查问卷,分别为《问卷1: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调查问卷》、《问卷2:高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1.2.2.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本研究所设计问卷的效度检验通过专家来判断,聘请对本研究熟悉的专家全面审核、评定问卷,分别作出“完善、基本完善、不完善”的评价。共聘请11位专家,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5名,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效度较好(表1)。

问卷的信度采用了再测信度检验的办法,分别对江苏省20名教师和60名学生进行调查,2周后再次用同样的问卷对他们进行调查,经检测,Alpha信度系数分别为0.83和0.85,符合要求。

1.2.2.3 抽样情况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苏北、苏中、苏南3个地区抽取10所普通高校(本科、专科各半),共计900名体质弱势大学生和4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1.2.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问卷于2013年9-11月之间发放,共发放学生问卷900份、教师问卷40份,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表2)。

表2 问卷回收情况一览(N=94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全部调查数据在计算机上以数据库的形式将其存储,运用SPSS 11.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统计分析类型主要是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

2.1.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构成 在809名调查对象中,男生406人,占总人数的50.2%,平均年龄19.8岁;女生403人,占总人数的49.8%,平均年龄20.08岁。城市学生189人,占总数的23.4%;城镇学生227人,占总数的28.1%;乡村学生393人,占总数的48.5%。

2.1.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在造成体质状况处于弱势原因的调查中,伤残学生61人,占总人数的7.5%;肥胖学生105人,占总人数的13.0%;患有疾病的学生有121人,占总数的15.0%;缺乏锻炼的学生389人,占总人数的48.1%;其他原因的学生133人,占总人数的16.4%,这部分学生主要是患有先天性病症,例如低血糖、心脏病等(表3)。

表3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基本类型(N=809)

2.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2.2.1 体育课程的类型 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1]: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是,在本次调查的10所高校中,只有6所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在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中,体质弱势学生基本都参加了普通体育课的学习,学习与考核内容同普通学生,只是标准适当降低。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由于身体上的原因,体质弱势学生在普通课的学习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进而丧失信心,对他们的体育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做法不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忽视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与个体差异性。

2.2.2 体育保健课的开设状况 对6所学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体育保健课的指导思想基本都是“健康第一”;各校的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都齐全;保健课的考试基本采取“考核保健课授课内容,出勤率是重要参考”,但考试的最高分数有限制,4所学校规定不能超过90分,2所学校规定不能超过70分,这有失公平与人道;任课教师以兼任为主,只有2所学校有固定专任教师,这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体育保健课教师态度与能力方面的某些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参加保健课学习的503人中,关于体育保健课健身、康复效果,43.2%的学生表示“较不满意和不满意”,“较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只占28.1%,说明保健课的健身、康复效果不尽人意(表4)。

表4 体育保健课健身、康复效果满意度一览(N=503)

调查结果显示:50.4%的学生对体育康复保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处于“一般”以下,这部分群体的“弱势”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而且在强身健体的手段(知识与技能)上也较为匮乏,说明保健课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存有不足(表5)。

表5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知识、技能掌握情况(N=503)

2.2.3 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影响因素 关于体育保健课教学影响因素的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场地器材不适”为最主要的因素,占85.8%(最大原因在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运动场地、器材相对减少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针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器材少);“教学内容单调”因素次之,占57.1%(调查得知,保健课开设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太极类、武术、保健操等项目上,学生觉得单一、枯燥);“授课教师态度与能力”因素排第3位,占36.8%(说明保健班任课教师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单一”、“ 所学内容难度大”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分别占21.1%(表6)。

表6 体育保健课教学影响因素一览(N=38)

2.3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主要体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强度、场所、方式、组织与指导等方面。

2.3.1 课外体育锻炼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频度是指平均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10.0%的体质弱势大学生几乎不参加锻炼,45.6%的学生参加1~2次锻炼, 30.1%的学生参加3次,14.2%的学生参加4次以上。说明体质弱势学生能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偏少,活动频度偏低(表7)。

表7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频度(N=809)

2.3.2 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是指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总计有56.6%的体质弱势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达到30 min以上,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还是能够保证一定的锻炼时间的。有学者研究表明,要想在身体锻炼中获得基本的效应,时间必须保证在20 min以上,但是还有17.7%的学生达不到这一标准。如果按照每天1 h的锻炼标准,从总体看,体质弱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显得不足(表8)。

2.3.3 课外体育锻炼强度 本研究中的体育锻炼强度主要通过每次参加完体育锻炼后的身体感觉来评定。《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一书将体育活动的 “中等强度”评定为[2]:出汗较多(腰部以上)、自述较累、皮肤中度发红、呼吸较快、不时用嘴呼吸等。本文将“中等出汗、稍感疲劳”作为“中等强度”的标志。

表8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一览(N=809)

表9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强度状况(N=809)

调查结果显示:每次锻炼后达到中等强度的学生占28.3%,选择大强度锻炼的学生更少,只占调查人数的14.3%,这说明他们的锻炼强度还不够(表9)。

2.3.4 课外体育锻炼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经常锻炼的地点无缘于专门场馆,而空地、花园、小径和宿舍成了他们的主要锻炼场所。一方面与这部分群体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散步、跑步、羽毛球、太极拳等)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他们也无需去和其他普通学生抢占有限的专门活动场地(表10)。

表10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场所一览(N=809)

2.3.5 课外体育锻炼方式 锻炼方式是指参加锻炼时选择什么样的组织方式进行锻炼。

调查结果显示:“和同学或朋友一起活动”成为体质弱势学生最重要的锻炼组织形式,选择此项的人数占了75.1%,说明他们锻炼时候喜欢结伴而行。但也有12.7%的人选择“单独”的锻炼形式, 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愿意被别人看到自身的“弱势”,喜欢独处;选择了“校、院、班组织的活动”和“俱乐部、协会、培训班等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共占12.2%,表明大部分体质弱势学生不太愿意融入到集体体育活动中(表11)。

表1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方式(N=809)

2.3.6 课外体育锻炼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9.7%的体质弱势学生(共321人)回答本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进行课外锻炼指导”,比例还很小。体质弱势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由”的,缺乏组织与指导,说明高校对体质弱势学生课外锻炼的重视与关心程度不够(表12)。

表1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外体育锻炼指导情况一览(N=321)

2.3.7 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2.3.7.1 客观因素 在影响课外锻炼的客观因素的调查中,排在第1位的因素是“场地器材少且不适”,其原因在于各高校运动场地器材普遍相对较少,而且体质弱势学生难以 “争”过一般学生,同时适合的场地器材少;排在第2位的因素是“缺乏组织与指导”,说明高校对体质弱势学生的课外锻炼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排在第3位的因素是“没有时间锻炼”,这与目前高校在下午活动时间排课有直接关系;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限制,也影响了他们的课外锻炼(表13)。

表13 课外体育锻炼客观影响因素一览 (N=809)

2.3.7.2 主观因素 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锻炼态度不尽人意。

奥尔伯特认为[3]: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体育态度5级量表,共有8个态度语,每个态度语得分分别被赋予5、4、3、2、1分(表14)。内容与标准,取缔限分规定。

5)配齐专任保健体育课教师,并通过有效途径提升他们的师德修养与专业化水平。

表14 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量表

本次调查中所有受试者的体育态度总平均得分为15.87分,而良好水平为24分。因此,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态度较差,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通过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比较,男生的平均得分略低于女生,分别为15.76分、15.98分,但差异不显著(P>0.05)。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关于体育课程教学。保健体育课教学文件齐全,指导思想正确,但实际操作中存有问题:教学内容单调;健身康复及知识技能传授效果较差;学习评价有失公平与人道;专任教师缺乏,且专业化水平欠缺;场地器材不适宜。此外,部分高校未开设体育保健课,不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

2)关于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锻炼态度较差;大部分学生锻炼的频度偏低、时间偏少、强度偏小;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融入集体活动;缺乏组织与指导;场地器材少且不适。

3.2 建议

1)开足体育保健课,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2)根据实际情况拓展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

3)加强知识技能与健身康复的教学与“训练”,不仅要注重当下的健身效果,而且要重视终身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的传授,让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终身受益。

4)根据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状况设定考核

6)按照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配备场地器材,并逐步完善。

7)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锻炼频度、时间、强度。

8)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要端正态度,克服身心“障碍”,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包括集体体育活动)。

9)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认识,积极组织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外体育锻炼,并配备专门人员给予指导。

[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4-6.

[2] 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于晓东.新中国60年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4):56-58.

[5] 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15-17.

[6] 于晓东.整体需要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6):105-107.

[7] 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反思与前瞻[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6):56-62.

[8] 于晓东,张纯一,张春保.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7):18-19.

[9] 李雪峰,于晓东.青奥会跨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J].体育科研,2014,35(3):81-83.

[10] 李雪峰.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4):14-16.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QIAN Lai, LIU Bo, WANG Huan
(Sports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Jiangsu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exercise for university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 in Jiangsu province. Results show that: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learning result and evaluation as well as frequency, duration, intensity, location, form,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This paper proposes following strategies and counter measures which ar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for university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even in whole nation. Opening sufficient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viding customiz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 Expanding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practical situation. Providing more sports event for student.

university student;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 physical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exercise

G804.3

A

1004-7662(2014 )10-0089-05

2014-09-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 BTY041);2013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13 JY008)。

钱来,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猜你喜欢

保健体育锻炼课外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取经之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