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2014-05-08王文圣

山东青年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高校

王文圣

摘 要: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击,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影响,也有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中西文化影响相互交错,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下滑趋势,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受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短线建设,一蹴而就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对大学教师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建立一个科学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你死我活,人才则是竞争的制高点。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力量。教育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昭然若揭;而振兴教育的关键则在于广大的教师。高校教师的素质如何,尤其是道德素质,关系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大学教师的道德素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击,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影响,也有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中西文化影响相互交错,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下滑趋势,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受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短线建设,一蹴而就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对大学教师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建立一个科学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火如荼,以德治国方略对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满足这个要求,以此为保证来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要落实和弘扬以德治国方略,高校应高举先锋的大旗,走在社会的最前列,从而以德治校,以德育人。那么如何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让高校在道德光辉的指引下运行。教师是素质教育和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方略的实施者和带头人,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领军人物。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关系着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加强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第二,加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大学能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大学教师任务繁重,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没有一支具备高尚道德素质和深厚科学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谓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与教师的人格、道德水平息息相关,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平时与学生交往最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乃至价值取向、道德品质都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教师的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某一个学校的学生,也不仅关系到某一届的学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感染。因此,加强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加强高校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其变化之大,可谓史无前例。高校的自身的变化也一日千里,大学的自主权和自我发展权也更多了。在此发展变化中,大学和大学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大背景下,各大学要想独领风骚,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以教师为本是现代高校的立足点,高尚的师德是办好高校的灵魂,高校师德状况的好坏决定着学校的校风与学风,也决定着高校的命运与始终。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大学教师是大学职能的完成者,没有大学教师,就没有人才的培养,也没有科研,更没有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建设,关系到高校职能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要搞好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这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师德建设在大学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大学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所以,加强师德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新时期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师德建设永无止境。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做到师德建设具有针对性,必须有的放矢。要建设一个长效的师德机制,必须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依本人愚见,这种长效机制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搞好高校师德教育的支撑点。其手段之一就是努力宣传,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加强相关师德文件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和理论水平上都有较大的改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让广大教师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洪流中去,把外在的东西加以内化,把意识的东西转化为行动。

高校教师最基本的品格是德才兼备,在教学实践中,尤其要做到德字为先。高尚的师德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敦品励学,从点滴做起,才能发展起来。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全心全意投身到人民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确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次,要学习各种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和《教师法》等基本的法律规范,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再次,还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教育自己,用身边的先进事迹引导自己,鼓励自己,感染自己,努力做到见贤思齐。最后,要加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新时代的师德建设丰富的内涵。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在做人上,讲究诚信;在做事上,求真务实。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业绩考评机制。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力。制度建设必须涉及面广,具有长期性,能够对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能朝令夕改。在师德建设中,主观上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教师做到自尊自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同时也要用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使广大教师在制度的笼子中不越雷池一步。这种制度包括符合教师实际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制度,才能形成高尚的师德,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

对广大教师进行考核是管理教师的一套办法,对提高师德具有积极作用,不管在中国还是外国,概莫能外。在招聘、续聘、晋升方面进行考核,有利于我们对教师的业绩进行价值判断,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个人利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对广大教师的业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其意义和作用非同一般。通过这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判断出广大教师的道德素质和其他方面的能力。通过考评,我们可以判断出广大教师工作质量如何,让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进行改进和调整。在师德方面则是能够进行自我监督和反省,从而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促进师德建设。

三、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地对广大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评价。在一系列评价中,师德评价是重中之重,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地进行师德评价,能够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促进高校的学风和校风乃至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前,在有些高校,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师德评价机制。但是,尚有不少的高校还没有这方面的机制。高校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就必须建设一套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它有利于良好师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构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考评体系。在上述的指标中,重科研成果、教学质量,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普遍的现象。对职业道德的评价有的学校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其次,如何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学校干脆就用教学业绩考核来代替师德考核。结果,师德考核就被抛在了一边,那些讲师德重师德的教师在考核中往往是吃亏的居多。还有,就是对于师德考核的结果的评价反应。由于考核结果无关痛痒,不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多教师对于师德考核结果嗤之以鼻。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校师德评价机制,任重而道远。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这是提高校师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激励,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内在动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有意识地遵守职业道德,提升师德修养。

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既要有精神的激励,更要有物质的激励。过分强调精神激励,以为精神的力量是万能的,是唯心主义者。同时,完全认为靠物质的力量就可以解决问题,盲目地信奉物质的力量,也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只有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以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要重奖那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在师德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也应该像对待科研一样,在住房、工资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奖励。只有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发挥激励功能,建设一个完善的师德长效机制。

五、加强师德建设的法制化。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法制。有了法制,才有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在高校,建设一个完善的师德长效机制,用法律来规范师德建设,才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

用法律的形式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固定下来,就是师德建设的法制化,一旦如此,这样的职业道德行为才能成为全体教师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如何促进师德建设法制化?一方面,广大教师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如《高等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执教;另一方面,则违法必究,对于那些严重违背教育相关法律的教师必须依法严惩,用严刑峻法来震慑那些不法之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形态,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竞争有序。怎样做到竞争有序?就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高校的教师也当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社会建设,还是教育管理,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现象,对所有人提出了新挑战,作为高校的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各种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局面。广大教师应逐步提高法律意识,明确法律所确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使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严格遵守,依法执教,要从知法守法的高度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在其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原则,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依法保护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学校三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师德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荣宪举.小沙弥撞钟引起的师德思考[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5).

[2]杜智勇,刘惠群.浅谈高校教师师德修养[J].神州.2012(27).

[3]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1(03).

[4]陈莹.高校工会推进师德建设的几点探索[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5]谭军华.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6]王洪飞,王莹莹,安曼,刘东程.辽宁省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

[7]孙志成.关于高校工会与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0(24).

[8]付春生.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9]蔡春娣.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2(88).

[10]张宣传.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13(16).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高校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