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与防治

2014-05-07崔东辉

新农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黑粉黑穗病病株

崔东辉

阜新县地处辽宁西部,位于辽宁与内蒙古交界处,地域广阔,气候条件适宜,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随着玉米感病杂交种的推广,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不断蔓延、加重,个别年份发病率可达80% 以上,它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为此就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病菌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形成菌瘿。菌瘿内充满病原菌的冬孢子,并残留丝状维管束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①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黏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的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②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类型。其一,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其二,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被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黑粉外露。黑粉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

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果穗和雄穗都表现症状,晚期发病的仅果穗表现症状,雄穗正常。雄穗发病的植株,多半没有果穗。

2.发病原因 ①土壤带菌。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三年以上 。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②肥料带菌。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用带菌的秸秆沤粪,未经充分腐熟,病菌孢子也仍有活力;秸秆直接还田,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③病株处理方法不当。病株处理不彻底,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又增加了田间菌源量。④品种抗病性低 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⑤春季低温干旱。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侵染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多数情况是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快,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3.防治措施 ①选用优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各地应结合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同时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这样玉米出苗快、生长健壮、不易感病。②减少田间菌源。轮作倒茬,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③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1叶1心期至2叶1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④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速保利)WP或2%戊唑醇(立克秀)湿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猜你喜欢

黑粉黑穗病病株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来呀,互相伤害呀!
黑粉虫的习性与饲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2009年新洲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