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程序设计类公共选修课教学研究
2014-05-07吴晓丹
吴晓丹,白 磊
(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0 引言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作为一类应用性极强的技术类课程,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上很受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青睐。然而由于其专业本身的特点,在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困难,这给高校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 现行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所面对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方向千差万别,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也完全不同,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将所学的公共选修课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而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都是只关注教学内容,并没有关注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联系起来,因而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多样化需求,为了获得学分而选课,导致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
笔者曾担任过两年《PowerBuilder程序设计》这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其中被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另外,即使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的同学也会认为这项技术已经淘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对这两个问题,笔者的回答一般是“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种思维”。那么,如何将这种“技术”和“思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它们能够在学生的专业领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是公共选修课教学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2 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国内外大学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2,3],而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公共选修课,在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中还缺少具体的应用。
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我校在近几年连续开设了《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编程》和《VB程序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按照数据类型与操作符、基本控制结构、输入输出、数据结构的顺序进行讲授,其中会贯穿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学生管理系统[4])。这些案例虽然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由于其单一性,学生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这些课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因而会对课程产生“无用论”的思想。
新的计算机公共选修课教学应强调为专业服务,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来阐述和解决专业问题,将专业方向和专业应用融入到教学内容的讲授中。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建议从四个方面来实施。
2.1 按专业类型进行分班
分层分类教学[5,6,7]很好地满足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华北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工科院校。根据专业特色相近程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以及选课人数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去组建教学班。表1列出的是我校近三年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及选课人数,从中可以看出,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约在100到200之间,并被随机分成两到三个教学班进行授课。根据专业特色相近程度及选课人数,可以分成理工类和文管类两个班级,如果考虑到以后可能的选课人数增长,还可以再细分,如理工类、人文类、经管类、艺术类等。
表1我校近三年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及选课人数
2.2 建设一个教学团队
公共选修课面对的学生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满足选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必要建设一个教学团队,由多名教师分别承担同一门课程中不同类型班级的授课任务。这样,由于每个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若能将所讲授知识结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并展示其相关成果,同时推荐一些具有各自研究领域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 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应当研究一些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该门课程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有用性。如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电信专业的业务资费信息管理系统,法学专业的检察机关办公办案管理系统,营销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筑专业的工程竣工验收管理系统,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而要编写出相应的程序,需要先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这样,学生一方面会因为拥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而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课程知识点,另一方面又能够体会到课程内容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多样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2.4 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目前,我校程序设计类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主要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学生从老师所给的若干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来编写程序,并根据答辩情况和实验报告情况给出考核的成绩。由于题目数量所限,难免出现选题冲突的情况,又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并不能十分全面地考虑并实现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因而无法给出科学有据的考核结果来。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机制,由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型的题目,每个学生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题目的具体内容由学生通过调研并经教师审核后才能确定,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应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题目冲突,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结论
计算机公共选修课因其能够适应信息技术潮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同时又因其面对的学生数量众多、专业方向不同而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对目前计算机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知识面,进而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1] 赖锦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结合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91 -94.
[2] 程向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与专业相结合[J].计算机教育,2012,(1):100 -104.
[3] 刘静,郭银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0):147-148.
[4] 郑阿奇.PowerBuilder实用教程[M].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 刘利枚,石彪,罗新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3):34-37.
[6] 曾显峰,张钰莎.计算机公共选修课分类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中旬刊,2012,(7):53 -57.
[7] 王鹏英,庄红,黄晓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5):49-53.
[8] 高林琴.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