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途径分析

2014-05-07俞爱玲

新东方 2014年1期
关键词:黎族民俗海南

俞爱玲

一、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文化与本土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海南作为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自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及会展产业”,“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以来[1],海南海洋体育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现有产品主要集中在新奇刺激、参与性强的现代海洋体育旅游项目,如海上摩托艇、潜水、空中拖曳伞等[2]。但是如果一味只偏重增设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往往会造成本土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在旅游中得不到重视。实践经验表明,没有本土文化参与的旅游目的地无法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有了本土文化的参与才能使旅游目的地具有特色,从而产生核心竞争力[3]。

海南每年超过3000万人次的庞大游客量,其中很多国内外游客对海南渔民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要求体验原汁原味的海上生活[4],由此催生了海洋民俗体育旅游需求市场。一方面由于现代渔业生产方式和渔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海南很多具有文化底蕴的海洋民俗体育项目处在濒临消失的阶段;另一方面现有海洋民俗体育旅游项目雷同,设施简单,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缺乏文化内涵。主要以私人经营的旅游客船为主,通过导游把游客引入临时码头,带领他们观光、垂钓、体验渔家乐等,不能充分满足游客海洋民俗体育旅游需求,造成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

有专家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地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开发。本文侧重对海南已收录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体育旅游活动提供参考,从而增强海南旅游文化特色,提升国际文化旅游竞争力。

二、海洋民俗体育文化、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界定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海洋文化财富,也是发扬优良海洋文化传统,创造现代人需要的海洋体育旅游文化的基础[5]。国内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兴起,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但目前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总体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尚处于粗放型发展[6]。海洋民俗体育也是近几年在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视域,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解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海洋民俗体育的历史文化渊源、体育特征与功能以及旅游开发。笔者认为,海洋民俗体育文化是为海岛民众所传承和享用的,依托海洋环境资源开展的与健康、健身、休闲、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化、仪式化的传统文化。这既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发展海南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

所谓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开发是指以政府管理机构与企业为开发主体将海洋民俗体育资源转化为海洋体育旅游产业并实现最佳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过程,它是以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海洋体育旅游产品为目标,以旅游者为消费对象的经营与管理活动。

三、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分析

因为海南岛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人文变迁缓慢,许多习俗也可能更接近于古代的原始状态。黎族是海南岛原居民,由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古越族的一支骆越及其后裔为主体,融合部分汉族、壮族、回族和正马来人,以及少量矮黑人等多民族和种族的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是个一源多流的人们共同体。黎族有种稻、断发文身、住干栏、用舟楫和鸡卜等俗,而这些文化特征多为海南黎族所沿袭[7]。海南岛中的许多竞技与游戏习俗,如海滩摔跤、龙舟竞渡、放风筝等均与吴越文化一脉相承。

(一)传统节庆祭祀中的海洋民俗体育

海南有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海洋民俗传统节日,在每一个节日中,都有独特的庆典方式,也催生出宗教形态海洋民俗体育。例如,海口春节习俗鲤鱼灯闹春(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以下简称省级)、乐城岛闹元宵(省级)、军坡节(省级)、二月初二龙抬头、黎族“三月三”节(省级)、天后祀奉(省级)、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省级)等。在以上节日里除了可以看到舞狮舞龙外,还有舞鲤鱼灯、“上刀山”、“过火海”、端午闹龙舟、洗龙水、行军表演以及道家养生拳表演,最具体育特色的是在每年“三月三”还会举办大型的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活动(省级)。如“拉乌龟”、攀藤摘花、摔跤、打狗归坡等海洋民俗体育文化项目。

(二)渔民生产生活中的海洋民俗体育

海洋民俗体育活动来自于渔民的生产生活并直接体现其劳动生活的特点。《淮南子·物原》中云:“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匏即大型葫芦,桴即筏。这两种浮水器都是古代越民用来渡浮的最古老的工具。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馆的黎族渡水腰舟(省级)又称渡水葫芦,是黎族先民迁入海南岛、在海南岛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目前在海南黎族还能找到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8]。在《琼志钩沉》中,记载了海南船文化的初始。“黎族人每春夏临溪而渔,或刳木为舟,或编竹为排,网罟钓竿随人所用。”筏和独木舟是船舶始祖。现在独木舟和竹筏还在当地居民中使用。因为渔船的出现,海洋民俗体育活动空间拓展到了船上和码头(港口)。具体的活动项目有:海水泅渡接力、水上射击、摇船、沙滩推车、沙滩椰子球、船头拔河、船头套缆、船头爬桅杆、升帆、织网拖网比赛、缆绳抛准等[9]。

(三)传统舞蹈中的海洋民俗体育

海南黎族和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动作欢快,场面热烈,参与人数众多为特点。目前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13种传统舞蹈。例如三亚市的黎族打柴舞(国家级、省级),又名跳竹竿,舞者在一张一合竹竿间跳跃,并做出各种姿势,如搓步、鹿跳、猴跃等,动作舒展、优美。白沙县的老古舞(国家级)有捕鱼和打猎的动作。陵水县非遗中心钱铃双刀舞(咚铃伽),有武术对打,动作勇猛、刚强有力。人们会随着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载歌载舞与表演者融为一体,热闹非凡[10]。

四、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途径

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旅游开发应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途径,是一个包括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协会组织、课程开发、团体表演队以及企业的系统途径,通过多渠道传承,实现各自目标,进而达到促进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总目标,见图1。

(一)组建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研发中心

民俗体育文化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要充分地融合时代的因素赋予新的内涵和现代人文精神。如何使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海南文化建设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关于海南“海岛休闲旅游度假”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建议成立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源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训练方法以及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成立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协会

海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用10~15年的时间,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旅游运动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购物天堂、度假天堂[11]。但其与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夏威夷等热带海岛的资源具有同质性,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没有本土文化的参与,将失去核心竞争力。突出展示原住民文化,是关系国际旅游岛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不仅要传承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还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现代化加工和创作,打造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精品。建议成立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协会,通过协会组织与推广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表演和海洋民俗体育赛事活动。

(三)鼓励企业推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新产品

文化旅游不仅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旅游细分市场,更具有政治内涵,能够优化国家和地区的形象[12]。游客从观光到度假是一种成熟,度假客的成熟往往会主动寻找文化,文化的主题、文化的体验。等度假有了文化主题与体验,异质性才能突出,才能吸引游客。

首先,海南可以通过专门策划,把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区域文化、特有旅游资源组合一起,形成贯穿整个海南岛以祭海节庆为主题的特色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线路。如在海滩开展“拉乌龟”、打狗归坡,在海上“摇船、升帆”,在码头舞鲤鱼灯、攀藤摘花等,在产品设计上既重民俗特色和又加以旅游改造,游客在参与和体验海洋文化的同时,满足健身、娱乐和休闲等多种需要。其次,通过在特定的滨海区域设立海洋体育游乐园,以生态、海洋民俗文化、现代休闲娱乐为理念,积极开发“3S”(Sun,Sand,Sea)旅游产品。白天可以开展海上娱乐项目,如海滩休闲、海上运动、海上游乐等,游艇既可以提供海洋民俗文化的观光旅游,也可以与近海岛屿探险、帆船、帆板、冲浪、滑水等休闲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晚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民俗体育、舞蹈表演活动,如篝火晚会、露营、传统舞蹈表演等,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休闲娱乐场所[13]。最后,推出海洋民俗体育展馆,如南海航海更路经(国家级)是由特定的人用特定的文字和特殊的方式,画出特定地区域的航海图,是海南渔民开发南海诸岛的重要见证[14],除静态展示南海航海历史外,还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游客互动环节,将激光成像、发光地图、虚拟海上驾驶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打造成一座集海洋运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展馆。

(四)鼓励海洋民俗体育课程开发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5],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也体现在育人的活动中。“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相应课程,由具有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编写教材,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由相应的教学目的和计划,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而是具有了较为科学而规范的传承模式和依据。”[16]许多海洋民俗体育项目从体育运动技术结构、规则与技战术的运用都与现代竞技体育极为相似,这些项目也可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这对振兴民族体育事业有积极的意义。如船头“射箭”、沙滩“打狗归坡”,在“海上摇船、升帆”;在码头舞鲤鱼灯、攀藤摘花等,都具有较强的竞技价值,练习者必须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力量、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以及灵活多变的技战术。建议由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联合成立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该机构通过联合海南高校和中小学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的相关学者、骨干教师对海洋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能适合体育教学需要,从而形成海南学校体育文化的特色。

(五)成立海洋民俗体育团体表演队

“民族地方常有大量的民族节日和集会,民族节日、民族礼俗活动等常常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活动方式。”[17]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一方面,通过选取演练水平较高的学生建立起专门的表演队伍,在传统节日进行团体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归属感;另一方面,学校要想方设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如带领学生到渔村去感受民间海洋体育文化的魅力,或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交流。

[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N].海南日报,2010-01-05.

[2]凌平,刘金利,李雪飞.对我国海洋体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7

[3]九三学社海南省委员会.建议申报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N].南国都市报,2010-01-24(4).

[4]海南休闲渔业如何靠海吃海,海钓经济效益大[EB/OL].(2013-05-30).http://news.sina.com.cn/o/2013-05-30/062127263687.shtml.

[5]海洋民俗体育的内涵、流变及发展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9(3):132.

[6]黄玲.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内涵式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563.

[7]练铭志.关于海南黎族族源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75-81.

[8]海南黎族渡水腰舟[EB/OL].(2008-05-26).http://www.hq.xinhuanet.com/sites/2008-05/26/content_13368316.html.

[9]罗远标,梁丽凤.海南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28.

[10]王翠娥.试谈海南黎族传统体育[J].南方文物,2005(1):106-107.

[11]孙吉信.发展海南休闲度假旅游的探讨与思考[J].旅游经济研究,2011(1):10.

[12]HOWARD HUGHES,DANIELLE ALLEN.Cultural tourism in Central and Eastem Europe: the views of“induced image fonnation agents”[J].Tourism Management,2005(2):173-183.

[13]黄晓东.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之我见-以舟山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17.

[14]王静,王维.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5):南海航道更路经[J].新东方,2009(11).

[15]曾天山.传承、创新、引领: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研究,2011(12).

[16]李荣芝,唐守彦.现代社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构建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61.

[17]杨建忠.论民族地方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价值与方式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72.

猜你喜欢

黎族民俗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民俗中的“牛”
怀念海南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