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需靠“巧干”转型
2014-05-06
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在苦干,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苦干加上巧干。所谓巧干,实际上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降低消耗,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产业升级,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这些正是帮助新兴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经济保持了长期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迅速的提高,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得益于迫切改变落后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得益于中国政府开明的市场化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得益于世界产业分工带来的国际经济体系融入和先进生产科技与管理体系的引入。中国的经济成就改善了人民生活,这是最大的成绩;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部重要“引擎”。
在成绩的背后,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只有找准了问题的所在,给中国经济正确把脉,转型之路才能顺利展开。
以中国光伏太阳能产业为例,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顺应了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发展成为全球化程度极高、产业规模位列世界前三的新兴产业。这个行业的风起云涌吸引了经济界的极大关注。
而最为引人关注的是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光伏产业虽然隶属于高新技术的新能源领域,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 “三头在外”:一是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三是生产的光伏产品,尤其是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2011年出口产品的70%以上是出口到欧盟国家。
虽然中国光伏产业在某些制造技术上有领先性,但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优势,主要依赖高性价比赢得市场。设计产能主要考虑境外市场和国外政府补贴水平,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开发不够。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环保节能产业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其主要产品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有大量污染物质产生,大量出口使得环保产品到了国外,而中国留下了大量污染物质,对这些污染物质的无害化处理有较高成本。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减少对新能源的补贴,加上全球产能过剩,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光伏业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如近年欧洲各国纷纷取消和调整光伏补贴政策,多国光伏企业利润大降,很多企业亏损破产,中国企业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很多企业处于生存边缘。而一旦欧盟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造成大面积相关企业破产,数十万制造工人失业,并且于欧盟而言也会承担价格大幅上涨等相应损失,实在是“双输”之举。
如果再考虑到占中国制造业很大比重的纺织、制鞋、钢铁等传统产业,考虑到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汽车及电子产业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制造的一些特征和问题:第一,产量很大,但利润微薄,主要是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没有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第二,很多产业集中度不够,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严重,粗放型增长模式未得到根本改变,环境问题突出;第三,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缺乏自主品牌,营销能力薄弱;第四,过于依赖出口市场,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纠纷;第五,地方政府热衷于大型项目投资,可能加剧产能过剩,使经济转型更加困难。
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呼声应该说是越来越高。如果说当外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继续以往的模式,那么危机的时刻我们就做不到了。是原地等待还是断臂重生?中国政府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并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压力,而中国日益庞大的能源需求也会加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同时,国际市场需要下降和可能出现的贸易壁垒也要求中国经济更多转向内需增长。因此从内外部两方面原因来说,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方面态度都是真诚而鲜明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转型护航。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的内涵,必然包含这几个方面: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转型护航,产业升级为经济转型赢得空间,创新与科技为经济转型夯实根基,绿色经济为经济转型降低消耗,内需和消费为经济转型助推动力。
(摘选自本书部分章节)
《中国的转型》
编者:蔡鑫 高峰 张静波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蔡鑫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起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与社会转型、城市化与社会问题、社会福利等。
高峰
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政治思想、美国公民教育等。
张静波
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2006年起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城市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等。
书架
《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
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阿马蒂亚·森、让-保罗·菲图西
译者:阮江平、王海昉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中全面分析了GDP作为衡量社会幸福程度的标准的局限性,从可持续的经济福利量到储蓄和财富的评估以及“绿色GDP”,为综合衡量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建议。
《从沸腾到癫狂:泡沫背后的中国房地产真相》
作者:袁一泓
出版: 山西经济出版社
围绕房地产,舆论乱象横生。房价不断上涨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保障房能否重划房地产版图?多年调控为何遏制不住房价?未来房价趋势将如何演绎?
《房虫帝国》
作者:李思博
出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零首付是可以买房的,身无分文也是可以炒房的。只要你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善于挖掘身边一切可挖掘的机会。建立房产知识储备库对待房产调控,你必须有十分灵敏的嗅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