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价值
2014-05-06李绍斌
李绍斌
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价值
李绍斌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制陶是最早的手工业和最早的科技发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陶器以独特的形式,得以保存千万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状况、生活方式、艺术创造、文明程度和科技成果等诸多信息。其中,位居黄河上游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可以说是彩陶文化集大成的杰出代表,也最能体现炎黄文化的博大精深。
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器烧制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之遥。5000年前,正是华夏文明的肇始时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形成的马家窑文化,反映当时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精美的陶器。当然,这些陶器中绝大多数是红陶、泥质陶和夹砂陶,与其他许多地方的陶器并无太大区别,而最能代表马家窑文化特色的是它的彩陶器。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华民族摇篮中的一朵明艳的花,一块中华文明曙光照耀下产生的瑰宝。考古发掘统计,在马家窑陶器中,彩陶约占50%,而在作为陪葬品的陶器中,彩陶竟然超过了80%。这种情形在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是罕见的。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虽然前承中原的仰韶文化,烧造工艺上并没有多少区别,但在彩绘和纹饰上二者却有明显不同。所以,有的学者将马家窑文化称作“甘肃的仰韶文化”。从制作工艺上看,马家窑文化彩陶较之其他地区同时代的彩陶修胎和表面打磨更精细,焙烧出的成品质量似乎更胜一筹。固然,这说明在当时的氏族经济中,制陶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我以为,马家窑彩陶最突出的价值和贡献,还在于它的文化和艺术性。
一、丰富优美的彩陶器形
首先,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器型上的丰富多样性和造型艺术的美感上。
器物有碗、钵、盆、盘等食具,瓶、壶、罐、缸、瓮等储器,还有甑、锅、鬲等炊具,器型不下数十种之多。许多器型线条圆润而饱满,特别是壶、罐、瓶,小口细颈,双耳在腹,秀美端庄,美不胜收。这些陶器器型反映了我国先民们无穷的创新能力,也为后代的陶瓷器烧制乃至青铜器的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二、黑红搭配的陶绘色彩
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陶胎与彩绘色彩的搭配上。在马家窑烧成的器物上,不论陶胎是橘红色还是砖红色,上面彩绘的纹饰则多为黑色。“红与黑”色彩的搭配对比强烈,色调明快,色彩鲜艳,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种“红与黑”的对比色,为秦汉时代的漆器彩绘的色彩调配所借鉴,说明古人的审美观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三、多姿多彩的图案纹饰
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更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上。马家窑彩陶上的纹饰图案可谓繁纷复杂,多姿多彩。各种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均在描绘之中。写实、抽象、变形,多种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综合运用,说明古人在绘制陶器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观察十分深刻与细致。他们通过陶器这个载体,真实反映了自己氏族部落的劳动和生活。
彩绘中应用最多的是同心圆圈、水波纹、漩涡纹图案。那些彩陶器上富有动态的纹饰,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是正在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让人感受到风平浪静的春水的涟漪,东风吹拂着的一池碧波,仿佛那些风浪激荡着的漩涡,正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着。这些不正是先民们对自己生活地域的黄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水纹长期观察、提炼概括出来的生动线条吗?
在马家窑彩陶上,网格纹也比较多。因为,编织也是当时女人们的一项重要劳动。网纹有的细密,有的疏朗。网纹细密者,用于撒网捕鱼虾;网纹粗阔者,则用来张网捕鸟兽。所以,在马家窑彩陶上以鱼蛙、鸟雀、走兽等为题材的绘画也就比较多。这些绘画内容恰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依然将渔猎作为一项主要的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四、视听艺术的感染效果
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通过绘画所展现的音乐舞蹈艺术上。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如果说前三者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还有某些共性的话,那么,在彩陶纹饰中描绘氏族社会人们的音乐舞蹈,则是马家窑文化独一无二的成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收藏有一件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的浅腹彩陶盆。这只器物内外皆有纹饰。内壁的一周用黑彩绘了15个跳舞的小人儿。舞者五人一组,双手相拉,排列齐整,十分精彩生动。以人物造型和舞蹈动作入画,这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其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无与伦比的。它向我们提供了5000年前这样一个可靠的信息,那就是远古的人类在劳动之余有着丰富的艺术活动。它再现了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氏族社会真实的艺术生活场景。
看着这只彩陶盆,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场面:夕阳西下,渔猎的男人们扛着渔网,提着鱼篓或抬着猎物从水边或山林中归来了;妇女们背着采集的农作物从田野里回来了;小孩子们赶着放牧的牛羊从山坡上下来了;制陶的工匠们也收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返回住地。大家动手在空旷的场地上燃起篝火,架好了猎物,顿时空气中迷漫起淡淡的松枝的芳香,氤氲着浓郁的烧烤的肉香。这时,老人们呜呜地吹起始于半坡文化的陶埙,小伙子们有节奏地敲击着被后来称之好“缶”的瓦罐乐器,姑娘们则手拉手、肩并肩地围着篝火欢快地唱起歌,翩翩地跳起舞来。她们的发辫和衣襟被晚风吹摆着,显得潇洒而狂放。当然,她们当时唱的是什么歌,我们今天是听不到了,但她们舞姿的剪影却生动地拷贝在了历史博物馆的这只彩陶盆上。5000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艺术的画图,真是一幅震人心扉的场面,一道感人至深的风景。这只马家窑彩陶盆经历数千年历史,流传至今,上面的绘画艺术超越时空,感动着后人。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原馆长)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