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4-05-06冯维智

海南医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天冬氨酸原发性肝癌

冯维智

(澄迈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海南澄迈 571900)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冯维智

(澄迈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海南澄迈 57190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收集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完整资料,记录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按照是否合并伴癌综合征分为合并组和不合并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1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合并伴癌综合征者28例,占17.2%,其中低血糖9例,高钙血症6例,高胆固醇血症10例,血小板增多症4例,深静脉血栓3例。共收集全组病例的18项主要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天冬氨酸转氨酶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时肿瘤体积每增加100 cm3或确诊时天冬氨酸转氨酶每增加100 U,发生伴癌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874倍和1.677倍。结论伴癌综合征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较为常见,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天冬氨酸转氨酶指标均可作为预测其发生的独立因素,临床上对其加强辨别有利于避免伴癌综合征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肿瘤体积;天冬氨酸转氨酶;预测因素

根据国内最新的调查报道,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已排名第4位,而在肿瘤致死原因中则位居第2[1],其具有显著的病程短、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由于PHC的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伴亦可能是其伴癌综合征[2],若能够及早发现则能够提供诊断线索,获得早期治疗的机会。此外,在临床诊治PHC过程中对伴癌综合征引起足够的认识也能够及时对症处理,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3]。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3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PHC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预测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PHC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AFP指标、影像学检查(CT)和病理确诊为PHC[4]。共纳入符合PLC诊断标准且相关资料完整者163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54例;年龄33~72岁,中位年龄53岁;合并乙肝病毒感染133例,丙肝病毒感染6例,无肝炎病毒感染24例;病理组织学或活检确诊包括肝细胞癌142例,胆管细胞癌18例,混合细胞癌3例。

1.2 伴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PHC伴癌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3个方面:(1)内分泌与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症(血糖<2.8 mmol/L)、红细胞增多症(男性RBC>6.5×1012/L,Hb>170 g/L,RBC压积>0. 52;女性RBC>6.0×1012/L,Hb>160 g/L,RBC压积>0.47)、血小板增多症(>300×109/L)、高血钙症(血钙>2.9 mmol/L)、高胆固醇血症(>6.5 mmol/L);(2)神经系统表现:以慢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为主的多发性神经病和肌炎,表现为多发性神经根炎、感觉异常、位置觉异常等;(3)皮肤损害:皮肤卟啉症。

1.3 研究内容按照是否合并伴癌综合征分为合并组和未合并组。纳入的主要临床资料共18项指标,具体包括:(1)年龄、性别、病因;(2)确诊时肿瘤体积、累及肝叶数、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评分;(3)是否伴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硬化、肝性脑病、腹水。

1.4 统计学方法全部资料经Excel输入计算机进行逻辑检错无误后运行SPSS13.0版统计软件,调用Excel数据集对163例PHC患者的18项相关临床资料首先行单因素分析(按照数据资料类型分别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将筛选出的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163例PHC患者中伴癌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7.2%(28/163),其中低血糖9例,高钙血症6例,高胆固醇血症10例,血小板增多症4例,深静脉血栓3例;未发现多发性神经病、肌炎等神经损害以及皮肤卟啉症等皮肤损害,见表1。

表1 28例PHC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2.2 发生伴癌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将163例PHC患者按照是否有伴癌综合征分为合并组与无合并组,经统计学分析得出:(1)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确诊时肿瘤体积每增加10 cm3、50 cm3、100 cm3,发生伴癌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151、1.965和3.874倍;确诊时AST每增加10 U、50 U、100 U,发生伴癌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039、1.342和1.677倍,见表2、表3。

表2 163例PHC患者合并伴癌综合征的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确诊时肿瘤体积和AST不同变化幅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PHC伴癌综合征涉及到代谢、血液、内分泌等多方面的表现,可见于肝癌的局部征状之前或同时,亦可见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期[5]。目前国内PHC临床确诊的病例大多数处于中晚期,大量国内外文献对中晚期PHC的治疗和预后均不乐观,当合并伴癌综合征时又常常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有必要对PHC伴癌综合征进行深入的探讨。PHC出现伴癌综合征的表现包括低血糖症、高钙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3,5-6]。从本研究163例PHC患者资料来看,伴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均为内分泌与代谢紊乱。

目前,针对PHC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或移植、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化学治疗、介入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早期PHC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获得明显提高;然而,临床上PHC患者发生低血糖症、高钙血症等伴癌综合征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都要求临床医师提高对PHC出现伴癌综合征的认识。本研究163例PHC患者中伴癌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7.2%,略低于中国台湾学者Lou等[7]报道的19.4%,与国内学者杨明等[8]报道的17.8%相近,提示其在PHC患者中的发生率比较常见,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目前关于PHC伴癌综合征方面的国内临床及基础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统计了163例PHC患者中伴癌综合征的发生率,并针对每例患者收集了其18项完整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分析得出,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AST是PHC合并伴癌综合征可预测的相关因素,与已报道的确诊时肿瘤体积对PHC合并伴癌综合征发生的预测[7]相吻合。同时,与既往文献报道不同的是,本研究还发现PHC患者确诊时AST升高可作为肝癌细胞或肝细胞坏死的诊断标准之一,考虑AST升高与PHC发生伴癌综合征之间密切相关,其机制包括:一方面肝癌细胞过快生长会带来自身的破坏,另一方面肝癌细胞异常的生长代谢活动对正常肝细胞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均可引起AST升高。故确诊时AST是PHC发生伴癌综合征可预测的独立因素有其相应的理论背景,符合临床专业资料回顾分析的要求。

综上所述,确诊时肿瘤体积和确诊时AST反映了肝癌细胞生长代谢和正常肝细胞坏死的情况,它们分别与PHC伴癌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作为PHC发生伴癌综合征的独立预测因素。

[1]陈万青,张思维,郑荣寿,等.中国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3,22(1):1-12.

[2]冯晓玲.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5, 14(12):799-801.

[3]欧阳兵,吴威,徐政光.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8):45-46.

[4]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6):324.

[5]张文洁,杨冬华.肝癌伴癌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华消化杂志, 2004,24(11):651-654.

[6]崔海.原发性肝癌伴发伴癌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6-37.

[7]Luo JC,Hwang SJ,Wu JC,et al.Paraneoplastic syndrome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cullar carcinama in Taiwan[J].Cancer,1999, 86:799-804.

[8]杨明,肖亮,施晓敏.肝细胞性肝癌伴癌综合征临床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1):27-30.

R735.7

B

1003—6350(2014)16—2421—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6.0943

2014-04-22)

冯维智。E-mail:846387364@qq.com

猜你喜欢

天冬氨酸原发性肝癌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绿色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的研究进展
失神经支配环杓后肌形态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研究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