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从何处来

2014-05-05卜昌炯

博客天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陈冲易中天寻根

卜昌炯

赶往岳阳市营田镇家族老宅的前夜,易中天收到了一份死亡名单,是用传真发过来的,很长一列,上面是253个人的名字。

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人生共同停滞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1岁。

发传真的人告诉易中天:“他们都是您的亲人,他们几乎都死于一夜之间。”而这只是一份不完整名单,实际遇难人数约有四百多人。

对于这桩发生在75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之前曾有耳闻,但具体是怎样的一番经历,他并不知晓。他很想知道,家族里究竟遭遇了什么。

他还想知道在这样一场灭顶之灾里,为什么他们家那一支能幸免于难。有人说,易家有做官的长辈提前得到了“情报”,但易中天对《博客天下》说“不可能”,“如果真有人通风报信,那也是上帝给我们家哪位爷爷的启示”。

带着对这段历史的疑惑和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从何处来》为他定制的寻根之旅。这是央视《看见》团队在主持人柴静因生子暂别荧屏后,最新打造的一档节目,旨在为名人寻访家史。

制片人李伦不愿意把它归在某一个类型里。“它是一个什么节目,特别难去说。一个严肃的历史节目?或者说是一个现在特时髦的明星真人秀?都不是,是一个结合体。有意思也就有意思在这儿,内容具有严肃性,形式上又带有戏剧性和流行性。”他这样告诉《博客天下》。

在第一季节目里,除了历史学者易中天,演员陈冲、收藏家马未都、主持人阿丘以及台湾艺人曾宝仪也都以寻根者的身份参与了录制。

“祖先的血液留在我们的血管里,了解他们的过程也是企图懂得自己的过程。”在回复《博客天下》的邮件中,陈冲谈到了她参与节目的感受。

当初也正是怀着为一些人提供“自我认识”机会的初衷,李伦萌发了做这个节目的念头。但等真正做起来时,他更多地感受到了个人历史的魅力:“它把那些大历史开始具体化,把概念中的历史变成非常具体的一种‘人的经验的故事和叙述,跟我们团队一直在做的事情以及审美取向都很相近。”

某种程度上,明星、家史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带出的普通人的故事才是节目核心和看点。很多年前,他们是鲜活的个体;现在,他们成了一种叫作“根”的东西。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

在参加这个节目之前,差不多每个人对自己的家族历史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知欲望。

陈冲对外公的感情很深,记忆却很模糊。想起外公,她唯一记得的一件事,就是6岁那年外公去世了,自杀。然后她第一次看到大人哭。那种沉痛与悲伤,带给了她巨大的心理阴影。“我的安全港突然消失了,我依赖于一切的大人的世界倒塌了。”

除此之外,她对外公毫无印象。她不记得外公是否带着她去买过糖果,也不记得外公是否拉着她的手在院子里散过步和捉过知了。“那天跟日食一样挡住了记忆中的一切阳光。”陈冲在一篇怀念外公的文章里写道。

年幼的她无法洞知大人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更不知道好端端的外公为什么会自杀。此后很多年,外公不仅从家里消失,也从大人们的嘴里消失。即便跟她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外婆,也绝口不提外公,这让她“本能地觉得外公是忌讳的话题”。

偶尔能让她联想起外公的,是一张写着“说话要和气”的字帖,那是外公生前教她写字用的,然而她却记不起来外公教她练字、画画的场景了。

直到结婚后,陈冲偶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词典》里看到了外公的名字,才知道原来外公是“了不起”的一个人。之后,终于有了她和母亲第一次坐下来谈论外公。

陈冲的外公叫张昌绍,是中国著名的药理学家,早年曾留学欧美,回国后专注于科研及教学。“文革”开始后,张昌绍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1967年12月20日,他在自己的实验室服药自尽。

关于外公的死,陈冲逐渐知道得越来越多,然而他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决绝,以及印象中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仍然没有答案。

马未都最想知道的是他父亲的故事。他的父亲已于1998年去世,生前是空军总医院的政委,“九一三”事件后曾无辜被隔离审查两年,更早的时候参加过抗日战争。“父亲曾经轻松地对我说,他们一同出来当兵的人有39人,解放那年就剩一个半了,他一个全活人,还有一个残废。”2008年,父亲去世10周年时,马未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

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家庭,父与子之间的沟通常常会以动粗的方式进行,鲜有透彻的情感交流。“我甚至不记得父亲搂过我亲亲什么的,人受环境的影响都是不知不觉的,那时军人切忌儿女情长,随时还要扛枪上战场呢!”

即使流露温情,也常常不动声色。让马未都感触颇深的,是少年时与父亲一起坐长途火车,两人就一张卧铺,父亲让已有了成人身材的马未都先睡,结果他一躺下去就睡到了天亮,父亲守在铺边整整坐了一夜。

在马未都的记忆中,父亲有时重时轻的口齿和永远不散的笑意,同时也保持着让他很难走近的军人威严。对这位十几岁就只身一人从胶东半岛顶端一个叫镆铘岛的地方出来当兵的父亲,马未都有很多未解的谜团想问他,然而在他活着的时候,马未都不敢问;等到他患癌弥留之际,马未都又不好问—“好像他马上就要不行了似的”。

马未都第一次得知母亲家以前开着一个盐场,极富戏剧性的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恰好从盐场中间穿过。

几个人中,阿丘寻访自己家史的意愿最为强烈。他在念中学的时候得知自己的外婆并不是亲外婆,而是母亲的姑姑。至于亲外婆是谁,及她的身世,家里人一直讳莫如深。他隐隐听说外婆死于非命,却没有人告诉他真实情况。

和马未都一样,阿丘也出生在一个严厉而粗放的军人家庭。出于对父母的敬畏,他很少主动问起外婆。有时候,他是不想戳疼母亲身上的这道伤疤。负责他这一集的节目编导谢琳向《博客天下》表示,阿丘曾向朋友提及,母亲其实也挺可怜的,“家里吵个架,娘家也没地儿躲”。endprint

在节目中,阿丘第一次鼓起勇气向年迈的母亲打听外婆。随着答案一点一点展开,他意外得知外婆之死与马来西亚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有这次的邀请和参与,我长久以来追溯家族历史揭秘母亲身世的愿望可能永远是个冲动。”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阿丘说,“这次和母亲说的话、谈的事,超过我45年的总和,了她心愿是我为她做的最大的善事。”

一场未知的冒险之旅

“那儿,有人在等你。”这是《客从何处来》里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时,寻根者常听到的一句话。

某些时候,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来自先人的一种召唤,引领着他们开启一道又一道家史之门。而对即将铺陈在眼前的历史,他们无法作出预测,可能是家族里的荣耀,也可能是某件不堪的往事。

易中天的寻根途中,就曾多次遭遇这样的情况。一次是在查清他们家为什么能在家族惨案中逃脱时,研究人员最先告诉他,当地有幸存的老人说,那是因为“他们家有当官的,事先收到了情报”。还有一次是易中天想知道曾祖父那座吃饭需要“敲磬”的、两万多平方米的易家大宅“言馨堂”的财富来源时,考证过这段历史的专家查到易中天的曾祖父曾担任过浏阳河边古港镇厘金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的负责人,这是他一生中担任过的最大的官,还是编外的—这暗示着他们家族的财富很有可能是一种灰色收入……

在这些扑朔迷离且忍辱不定的选项面前,纵是心理素质极好的易中天,也难免会出现细微的情绪起伏。

事后与《博客天下》重新谈论这些事情时,他承认自己当时有少许诧异,但坚信曾祖父不会借机敛财,甚至不容记者做假设:“我的家族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家族所有人的为人太清楚了。”

“这个节目的嘉宾做人必须诚实,以及有面对历史的勇气和对人性的理解力。”李伦说,“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一个潜在动因,只有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面对历史的时候,那个能面对历史的时代才会到来。”

《客从何处来》从去年8月份正式启动,加上之前的研发阶段,差不多耗时一年。相对而言,花在资料收集和考证上的时间与精力,要远大于拍摄过程。“这种节目折损挺大的,很多查着查着就查不下去了,有的是档案保存太不好,有的是家人不配合,谈自己可以,但涉及其他人的事情就不愿意再说了。”李伦透露,节目组最初联系的明星远远不止这5个。

等节目组通过查阅档案、寻求专家、实地勘验等繁琐程序,渐渐为寻根者厘清了某一部分家史的脉络,觉得可以给出一个交代后,便会为对方设计出一条寻根之旅,带着他们走一遍。节目最终呈现的,便是这一部分。

拍摄期间,对方需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节目组。“要保持他们的真实状态,不能说拍两天有事就回家了,结果你回家一打电话什么都知道了,这就没法玩了。”

而这也是最考验寻根人的时刻,他们面对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时的即时反应、表情,会真实地记录在镜头里。李伦有时候也担心:中间他们会不会翻车,不玩了?

阿丘自己就跟李伦讲,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冒险,“我家的事这么多年没人碰,谁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当真相一点一点展开时,不仅他的家人要承受,后人也要承受。同时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必须承受社会的评价。

就像游戏里一屏被涂黑的地图,在一点一点探明它的过程中,没有谁能预料迎面遭遇的将是自己人还是敌人。“人在面对历史时的态度,恰恰在这个时候最有意思。”李伦说。

阿丘说他在出发前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祖辈和我们的纽带,只是血缘,他们的荣与耻,并没有传承下来,逃避和装聋作哑没有用,毕竟我们的生命由他们而来,只能勇敢地面对,坦然地担当。”

易中天也表达出类似的态度:“没有我不敢面对的历史。有些事情没有好坏,历史就是历史。”

被大历史改变的个人命运

如果说个人史是深埋在地下的根须,那大历史就像裸露在地面上的山脉。很多时候,人们沿着纤细的根须,一层一层埋头掘进时,会突然发现,眼前屹然矗立着一座大山—它正沉重地压在根须之上。

5个人的寻根之旅中,或多或少都触及了大历史。当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一点一点和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发生交叉、碰撞时,激荡出来的残酷火花和人性张力往往也最打动人。

马未都父亲的故事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节目编导小朱告诉《博客天下》,他们在镆铘岛上查证到了一段从未记载过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发生了一起死亡70人的惨烈事件,马未都父亲的弟弟也在这次灾难中丧生。悲剧发生后一个月,马未都父亲独自一人出岛当兵。

在这之前,他大约是岛上最有文化的一个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长子长孙,被家族寄予厚望。虽然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渔民家庭,但家里仍尽全部之力让他6岁就去上学,一共读了10年的书。马未都在文章中也有提及,当他在为一个人独占卧铺而让父亲枯坐一夜感到内疚时,父亲安慰他,说“他小时候他的祖父还每天背着他去读书呢”。

岛上发生的这起躲藏在大历史角落的小事故,成了马未都父亲一生的转折点。

而马未都母亲家族的故事里,更加能体现宏大历史对小人物命运的戏弄和摆布:他第一次得知母亲家以前开着一个很大的盐场,极富戏剧性的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恰好从盐场中间穿过。

“接下来几十年中,他们一直在和黄河做斗争……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你看了后就会知道。”小朱说。

易中天的家族惨案是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又一个缩影。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国民党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长沙会战”。易中天家族的遭遇不过是这场浩劫的序幕。

当年,日本军队就在他们家门口登陆。而在日军登陆的前夜,1939年9月23日凌晨,易氏家族最大的一个集聚地遭遇日军轰炸,400多人惨死。易中天祖父所在的言馨堂一支,因为提前撤离,才侥幸活了下来。他们中的最后一批人在逃命途中,亲眼目睹家园瞬间被炮火覆盖。endprint

为了查询这段历史,节目编导王映潼说他们从日本搜寻、查阅了大量档案和资料,其中就有这次战役指挥官冈村宁次当时写下的日记。

“当攻势发起、时机迫近时,洞庭湖水减少,遂减少机艇的搭载量,并籍空中侦查,始知必须采取弯曲的航线。天明时,拖长的舟艇先头到达登陆点营田而开始战斗,由机上目睹此状况,心中格外感激。”这段话是对营田惨案的一个佐证,同时也清晰反映了一个战争狂人的真实心态。

至于易中天的第十八代祖宗易先,则验证了一个个体在宏大的国家历史面前的无能为力。易先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一名大臣,被派往当时的占领地交趾(现越南)担任谅山知府,并死在那里。

500多年后,当站在祖宗当年自杀的地方,并首次确认和他的关系时,易中天明显滋味陈杂。他更愿意用“一个悲剧人物”去做评价,认为他的这位祖宗不过是做了传统道德里最道德的事情。“我在片中用的词是以身殉职,不敢说以身殉国。”易中天说,“这是他不该守的一个城。”

500多年后,当站在祖宗当年自杀的地方,并首次确认和他的关系时,易中天明显滋味陈杂。

陈冲外公之死,同样是与大历史的一次激烈碰撞。节目主编金辉透露,在寻找陈冲外公的故事中,他们为陈冲提供了两个最重要的发现,一是她外公的遗书,二是她外公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这为她解答外公为什么会自杀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角。

节目中,陈冲说了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自己的前程,总是看着前面,总是想明天的事情,过去的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也是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就突然想知道他们的事了,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

曾宝仪的寻根故事则带着浓厚的乡愁。她外公曾经是国民党“总统府”的一名印刷工,受战争裹挟,1949年后从大陆颠沛流离到台湾,一别就是半生,1992年才第一次重回故土。

“从未与大历史如此靠近。人生充满了转折,而先人的转折至少决定了我们前半生的归属。虽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一个家庭的脉络中,还是得以窥看历史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共同痕迹。”曾宝仪在微博上的这段话话,说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感受。

普通人的故事,最打动人

《客从何处来》像是一盏射灯,照亮了5位明星嘉宾近在咫尺却又无比遥远的隐秘故乡。于他们而言,这是一场充满了太多第一次的奇妙旅程。

去年年底,陈冲第一次探访了曾祖父生活过的地方—重庆松溉,长江边曾经兴旺而今衰落了的一个老镇。也正因为没落,那里还保存着明清年间古朴的青石板街和木结构建筑。

陈冲曾祖父当年建造的房屋居然也还留存下来了一些。坐在残破不堪的老宅里,捧着盛满旧时光的发黄老照片,陈冲似乎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生活场景,“好像黑白照片变成了彩色电影”。

寻根之旅结束后,陈冲说他对外公、爷爷等人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模糊而苍老的影像或概念,而是充满血肉和思想的具体的人。

“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我经常在转身之际看到他们孩子时的样子,我似乎感觉自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那样为他们心疼、为他们担忧、为他们骄傲。以前从来没有真正想过他们曾经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他们曾经的梦想、恐惧和勇气。”陈冲形容。

她将此称之为“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洗礼”,中途虽有各种情绪变化,但更多的是越来越走近亲人、家族之后的惊喜和意外。

易中天的第一次可能要更多。录制节目时,易中天收到了掌握着家族更多秘密却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堂哥的一封来信,上面写了他对家的感悟:“家,就是这样:当我们天天拥有它时,并不在意,只有即将离别它时,才意识到家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最在乎的东西。”随后,在病榻上,堂哥把一直珍藏在身边的、家族传下来的怀表,交到了易中天手上,要他带着它去寻找家史。

这是易中天寻根途中的一个插曲,也是最感人的一个片段。节目拍摄完后不久,易中天堂哥离开了人世。

和通常给人以坚硬、冰冷印象的大历史相比,这大约是个人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温暖、柔软,并嵌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用李伦的话说,就是“可触摸”。

资深媒体人、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唐建光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也谈到了个人史细微却沉厚的魅力。他从最初做宏大叙事的《国家历史》,到现在做以个人史为主的数字杂志《我们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个人兴趣的取舍。在他的观察里,个人史是最近几年开始活跃起来的。他将2009年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和齐邦媛《巨流河》的出版视为标志性事件。这两本书的问世和热销,带给人很大的触动,让很多人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历史。

几天前,他刚去台湾探访了一个叫金瓜石的地方,那里曾是淘金者的天堂,因产金和铜而知名,从清末刘铭传时代就开始开采,日据期间达到高峰。1941年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这里设立了台湾第一家战俘营,一千多名盟军俘虏被送往这里进行劳役工作,同时还关押了一些台湾当地的反日志士。后来随着二战结束,以及金瓜石矿产资源枯竭,战俘营的历史逐渐被埋入地下。直到1990年金瓜石战俘营遗址被发掘,才重新引起关注。此后陆续有当年被关押的盟军士兵回到这里,悼念战友,为他们立碑、做记录。这让台湾人深为感触。其中,当地的瓜石国小校友会也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去发掘这段历史,寻找其中的台湾人,并写成了一本书。唐建光认为,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个人史的民间氛围和价值。

《客从何处来》制片人李伦所做的,不过是为个人史包裹上一层名人的外衣,“用明星符号和真人秀设计的戏剧性冲突,让节目更有悬念”。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透露,该节目研发阶段时,她希望能做出“情义中国”的概念。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节目组工作人员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国内的历史档案和资料被破坏得太厉害了。李伦在日本查资料时,发现日本对在中国布水雷的历史资料齐全得吓人,几千上万颗水雷,每一批水雷在哪儿,都有记录;欧美国家也一样,很容易就查到一两百年的民间历史。而在国内,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经常是—要不要放弃?

金辉表达了他在重庆松溉一个很破、很小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些陈冲曾祖父资料时的惊喜:“那个房间很热,甚至没有空调,但恰恰是在那样一个破破烂烂的县级档案馆里,我们找到了东西。尽管找的资料跟我本人没有关系,但是发现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开心。”

资料越是欠缺,越需要他们持续地、费尽心机地去挖掘。做这个节目的过程中,编导小朱说他几乎魔怔了,忍不住也开始探寻自己的家史。他一直搞不清楚外公为什么那么“红”、那么听党的话、那么没有自我。回老家四处走访查证后,才发现外公的父亲在民国时期是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既是一名警察同时也是青帮的一个头子,而外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与父亲切割。

4月10日下午,在《客从何处来》的试映会上,小朱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那些课本上看不到的历史,帝王将相之外的历史,埋藏在普通人身上的历史,才是最动人的、最值得关注和书写的历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冲易中天寻根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HYBRID REGULARIZED CONE-BEAM RECONSTRUCTION FOR AXIALLY SYMMETRIC OBJECT TOMOGRAPHY*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月夜曲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