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小太阳”
2014-05-05陆晓瑜
■陆晓瑜
用心呵护“小太阳”
■陆晓瑜
在“独生化”的时代,心理健康已成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些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都是无数个家庭中的“小太阳”。他们生活在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暖巢”中,却全然不知自己的明天将会怎样。再看那些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太阳”,当然其中不乏大批优秀人才,但在一部分人身上也表现出了问题与不足,有些媒体就将这些现象称之为“独生子女综合症”。而小学阶段,又恰是各种行为习惯、能力品质形成的启蒙时期。作为教师,就更应该了解和研究“小太阳”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用心呵护这些稚嫩的心灵,让他们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利用“反射效应”,培养良好习惯
在一次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分享;不私拿东西;整齐物品;饭前洗手……”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如今的“小太阳”,享受着过分的照顾、疼爱与保护,致使他们常常我行我素,甚至目空一切。对此,大多数家长常采用迁就纵容的态度,逐渐养成了孩子任性、专横、执拗、自由散漫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而孩子本身,往往不能意识到这些行为将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后果,甚至还认为是“理所应当”。当他们进入学校后,教师该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散漫”,并引导其改正呢?针对儿童活泼天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简单地说教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因而,应选择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采取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方法,才易于被儿童接受。
在教学中,本人尝试着使用“反射效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反射效应”也就是借助媒体等手段再现出人物某些表现,通过比较,分析,引起心灵上的触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定期组织他们观看一些小朋友的散漫行为和不良习惯,老师与其一起看,一起谈感受,一起交流看法,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再如,对一些表现特别不好的学生,可有意将其特别糟糕的表现拍摄下来,选择恰当的时机放给他看,引起他的心灵触动,再实施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在日常教学中,还可让学生为自己选一面“镜子”,定时或不定时地“照照自己”,这样借助学生之间的眼睛折射出相互之间点点滴滴,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充分利用“反射效应”,有如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领着“小太阳”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益不尽。3至12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时期,这些自由惯了的“小太阳”,正等着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唤醒他们。
创设交往机会,增强社交意识
在寄宿学校中,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小兰是某重点初中的一名学生,刚入学时,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原先是个“唯我独尊”的“小太阳”,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一切,常常手足无措;更不懂如何处理好同宿舍室友之间的关系,因而时常发生一些不愉快,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家“告状”;学习成绩也因受其影响而不断下滑,弄得父母整天忧心忡忡。
这些孩子,平时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同伴、对社会的了解,再加上家长过分溺爱、袒护与娇惯,使其形成了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性格弱点。一旦进入社会,根本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个性发展。其实,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因此,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他们创设多种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接触自己以外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一些社交常识,掌握一些交往艺术,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经常安排一些游戏、劳动及各类集体活动,交往的对象也可由同班同学到同年级同学,同校同学,乃至老师。尤其是要多开展集体活动,如,交友类: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到美丽的大自然中郊游,去操场边的草地上野炊等;合作类: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参观大型企业,采访家乡名人,去敬老院慰问等;培养集体观念类:“智力大冲浪”“英雄故事会”“大显身手”等活动的开展,做到有组织,有侧重。除关注活动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心理变化。学生之间的相处、交往、合作情况。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跳出“以我为中心”的圈子,打开封闭的心灵,接纳他人,接纳社会,同时,也学会接纳成功与失败,快乐与伤心,将自己融入伙伴,融入集体中,逐步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矫健的翅膀是慢慢练就的,孩子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也需从小培养。
克制依赖心理,强调独立自主
在当今“二加一”或“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小太阳”服务,事事都包办代替,逐渐地使他们变得意志薄弱,遇事只会问怎么办,形成很强的依赖性。据报道,一位考上上海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到大学后,因为没有妈妈给洗衣服,没有妈妈给做可口的饭菜,生活不能自理,适应不了学校集体生活,不得不退学返乡。一项调查显示,90%的独生子女早上起床不叠被子,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自己洗衣服。这种依赖性阻碍了孩子对日常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和独立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学校中,我们应为孩子们营造“自己做事、自主参与、自愿尝试”的实践环境,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消除依赖心理。
提倡孩子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一步。为能在其内部产生一股动力,可以适当地引进竞争,当孩子在做一些小事情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正确评价,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外,还可让他们协助老师组织活动,管理班级,之后总结评比,逐步培养他们的竞争观念。以竞争为动力,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动手实践,掌握本领,不再事事都依赖别人。自主学习讲方法。“小太阳”在家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入学后独立的学习和活动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首先要帮助他们把握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同时尽量少辅导,让学生独立承担任务。对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再提出新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也多采用发现法、激励法,使自主的学习活动更有质量、更有效果。
自愿尝试学管理。平时,教师要努力获取家长的配合,让孩子多参与各项事务。如购买学习、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在学校中也常举行模拟活动,逐渐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逐渐地学会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独立自主能力。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让孩子走在前面,自己退下来,让孩子充分地进行活动,直到他感到满足为止。必须给他们以经验,才是他们需要的营养素。”其实,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也渴望独立自主,作为教师与父母,就应正确引导,切不可“前怕狼后怕虎”的,真正防止依赖心理的形成,用一颗真心孕育出孩子独立自主的心。
克制畏缩心理,锻炼耐挫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愿意帮助“小太阳”们取得成功,害怕失败,常常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致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极度失望、伤心、恐惧,不敢面对,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导致他们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缺乏“劣性刺激”,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外界刺激。要克制这些畏缩心理,我认为应适当制造些“劣性刺激”。 扬州某大学的一位学生,在和堂弟一块玩电脑的时候,因为不太会玩而遭到堂弟的讥笑,他一怒之下,用菜刀将堂弟砍死。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保送生曾经连年被评为“三好生”,因老师一句批评,先割脉后跳楼。当这些悲剧发生时,父母与教师都感到不可思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承受力这么差?因此,应增强克制畏缩心理,锻炼耐挫能力的培养。
施加批评:“小太阳”们在家庭中所处地位特殊,娇气十足,在赞扬声中长大,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适当施加批评。增加“苦”与“累”:就是在精神上给“小太阳”注射“痛苦”疫苗,让他们从小体验痛苦与劳累。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要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劳动,经历一些困难的环境。从小让孩子感受一点苦,正是为了使他们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给予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是需要挫折教育的,挫折教育甚至是孩子成才的必修课。遵循“从游泳中学游泳”的基本原则,让孩子从“挫折中悟挫折”吸取营养。一方面,利用现实生活、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组织“假想”讨论。如自然环境的挫折:“假如洪水淹没了我的家……”社会环境的挫折:“假如我落选了……”“为什么别人不投我的票?”个体需要的挫折:“我为什么没考第一名?”等等。另一方面利用现有条件预设挫折,如组织“小鬼当家”“野营生活”等活动。还要抓住随时可能出现的现实挫折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成绩不理想时的失落感,班干部落选时的无望感,看见人家优秀时的自卑感等。所有这些都是要使孩子们明白: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成功的不易,也要准备失败的可能,通过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渐提高,从而做到荣辱不惊,成败安然。
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与技巧大有必要。在心理咨询中,缺乏支持的挑战会使人沮丧,缺乏挑战的支持会使人空虚。同理,在教育中,缺乏爱和关怀的“管教”是一种摧残;缺乏“管教”的爱和关怀是一种放纵。“小太阳”们的人生还刚从东方升起,就让我们在接纳、关怀、尊重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管教”。相信,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这颗颗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散发出闪亮的光芒。
亲子活动 资料图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