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与心电图和心肌酶的临床分析

2014-05-05汪忠鸿余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8期
关键词:早产儿儿科婴儿

汪忠鸿余 升

(1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2 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杭州 311100)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与心电图和心肌酶的临床分析

汪忠鸿1余 升2

(1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2 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杭州 31110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肌损伤引起心电图扫描和心肌酶的变化。方法 将新生儿分成三组进行研究:22个无窒息的新生儿为第Ⅰ组,通过5 min的阿氏测评值>7,pH值>7.3;15个轻度窒息的新生儿为第Ⅱ组,阿氏测评值在4~7之间,pH值在7.0~7.3之间;13个窒息较为严重的新生儿为第Ⅲ组,阿氏测评值<3,pH值<7.0。结果 第Ⅰ组和第Ⅱ组的新生儿都存活良好,但第Ⅲ组13个婴儿中有4个在1周内死亡。只有在第Ⅲ组婴儿中心电图显示出3~4级改变,而第Ⅱ组婴儿只显示出2级心电图的改变。CK,CK-MB,CK-MB/CK比例和乳糖脱氢酶在第Ⅲ组中均有所上升,但是在第Ⅱ组仅发现了CK-MB和CK-MB/CK比例有所异常。结论 窒息严重的新生儿心肌损伤心肌酶显著上升、心电图改变明显,但窒息不严重的新生儿,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不显著。

新生儿;窒息;心电图;心肌酶

新生儿窒息后引起的心肌损伤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发展至心肌坏死。因此,新生儿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然而诊断新生儿的心肌损伤较困难,临床上不易判定,往往需根据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指标来进行判断[2]。现将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心肌损伤患儿,总结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本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取50例心肌损伤患儿作为监测对象,第Ⅰ组22个无窒息新生儿(其中10个是足月的新生儿,12个是早产儿),5 min的阿氏测量值>9,pH值>7.3。第Ⅱ组15个新生儿(其中5个是足月的新生儿,10个是早产儿),5 min的阿氏测评值在4~7之间,pH值在7.0~7.3之间。第Ⅲ组由13个窒息严重的新生儿组成(其中6个是足月的新生儿,7个是早产儿),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1]。第Ⅲ组的所有新生儿均需常规机械通气,平均为(3.1±1.7)d。三组的平均胎龄分别是:第Ⅰ组(34.3 ±4.6)周,第Ⅱ组(35.1±2.5)周,第Ⅲ组(34.5±5.2)周。三组的平均体质量分别是:第Ⅰ组为(2.359±0.921)kg,第Ⅱ组(2.365± 0.841)kg,第Ⅲ组为(2.429±1.093)kg。三组婴儿在出生时胎龄和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新生儿均行心脏彩超检查除外先天心脏疾患。

1.2 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

所有患儿在出生后都予以心电监护,其中出现T波低平、倒置20例,ST段下移5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三组新生儿别于生后24 h内、72 h、治疗后7~10 d抽取静脉血3 mL测定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单位为U/L。

1.3 统计分析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及例数表示,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心电图变化

根据Jedeiki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3],对于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分为4个等级。Ⅰ级:T波平坦或者倒置到1个或2个导联中(除了VR);Ⅱ级:T波平坦或者倒置到3个或以上的导联中;Ⅲ级:T波平坦或倒置到3个或更多的导联中,并且ST上抬或下降距离>2 mm或是Q波的异常;Ⅳ级:典型的节段性梗死或者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第Ⅰ组和第Ⅱ组的新生儿经治疗后于72 h、1周复查心肌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第Ⅲ组的13个患儿治疗后有4个(30.7%)在1周后死亡。表1显示了三组患儿由心肌损伤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的影响。

表1 3组婴儿的心电图得分

2.2 心肌酶变化

表2显示了3组患儿的心肌酶数据,第Ⅲ组中死亡患儿4个(30.7%),存活9个(69.3.%)。死亡婴儿的CK-MB水平为(504.8 ±293.6)IU/L,治疗后存活婴儿为(228.9±90.3)IU/L,死亡婴儿的CK-MB水平明显高于存活婴儿P<0.05。

表2 3组新生儿生后24 h内心肌酶临床数据

表3 第Ⅲ组新生儿心肌酶临床数据

3 讨 论

新生儿窒息一直是儿科医师所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窒息所产生的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常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心脏损害发生率高,预后差异较大[4,5]。新生儿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多在生后数小时出现青紫、呼吸急促、喂养困难和多汗等症状,主要体征有心率增快(>160次/分)、心音低钝或增强,有时可闻及奔马律,胸骨左缘下部收缩期杂音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症[6]。新生儿严重心肌损伤较易诊断,但是如果临床症状不明显则难于诊断。本组资料显示第Ⅰ组和第Ⅱ组婴儿缺氧症状不严重,在心电图及心肌酶的改变上也较小,第Ⅲ组窒息严重的新生儿心电图、心肌酶变化极为明显(表1-3)。

窒息导致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心电图T波改变作为判断心肌缺血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7]。本组患儿入院后心电图异常者28例,提示了窒息导致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异常发生高,主要以T波改变为主。窒息婴儿心电图在达到3级或4级变化并且CK-MB>154 IU/L时易并发多器官损伤。新生儿窒息后反应差,多系统损害混杂,导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心率减慢或增快、心脏杂音等,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7]。本文第Ⅲ组患儿缺氧严重,心电图在3级或4级之间,有明显的心电图改变,表明心肌损伤严重。

心肌缺氧时细胞膜损伤和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内大量的酶释放进入血液,故CK-MB及LDH 等活性增高,故临床上被认为是心肌损伤的评定指标。本组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改变,平均值均较正常值增高,提示新生儿窒息后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者均有不同程度心肌损伤。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对心肌酶谱在新生儿心肌受损作了研究,显示CK和CK-MB早期敏感地反应新生儿心肌细胞受损的情况,CK-MB活越高,提示心肌损伤程度越重,与本文结果一致[9]。心脏损伤程度与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相关,尤其是在第Ⅲ组婴儿当中,这种变化非常明显[10]。

因此,对重度窒息新生儿早期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测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早诊断、早治疗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值得引起临床医学的注意。

[1] 王彩霞,于凌翔,徐淑珍.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与基质金属蛋白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44-246.

[2] 薛丹.新生儿心肌损伤诊断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9):891-894.

[3] 陈自励,何锐智,彭倩,等.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改进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 167-172.

[4] Benjamin Y,Castillo M.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 imaging findings from birth to adulthood[J].Radiographics,2008,28(2):41 7-439.

[5] Zoppo GJ,Milner R,Mabuchi T,et al.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matrix protease generation dur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 Stroke,2007,38(2): 646-651.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0-601.

[7] 王洁,王爱兰.新生儿窒息合并暂时性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8):584-586.

[8] 赵桂杰,庞启明,马立吉.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多指标研究[J].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03,10(5):286-288.

[9] 吉玲,程永秀.早产儿Apgar评分与心肌酶谱变化关系的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04,13(4):332-333.

[10] 吴本清.新生儿窒息后心脏损害的诊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9-10.

R722.12;R540.4+1

B

1671-8194(2014)18-0200-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早产儿儿科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圆梦儿科大联合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婴儿为何会发笑?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