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2014-05-05戴以顺齐兴江
戴以顺 齐兴江
(1.浙江省天台国清疗养院,浙江 天台 317200;2.浙江省天台县中医院,浙江 天台 317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戴以顺1齐兴江2
(1.浙江省天台国清疗养院,浙江 天台 317200;2.浙江省天台县中医院,浙江 天台 3172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胃脘痛)的疗效。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停药6个月内观察组临床复发4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胃脘痛有较好效果。
慢性胃炎急性加重 胃脘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复发
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胃炎疼痛急性发作者常伴随明显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心率加快等。此类情况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笔者近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患者5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2例患者均为2012年全年在天台国清疗养院中医内科进行诊治调养的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患者,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胃溃疡、胃癌等合并症。男性58例,女性44例;年龄18~72岁,平均(35.21±14.73)岁。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处理:奥美拉唑20 mg,早晨口服;硫糖铝1g,饭前1 h口服,每日3次;呕吐明显者加甲氧氯普胺10 mg,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方进行治疗:柴胡15g,白芍15g,沙参15g,麦冬15g,川芎15g,生地黄20g,山药25g,黄芪30g,当归20g,甘草8g,香附10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口服。两组菌治疗30 d。
1.3 观察方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6个月内复发率。
1.4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无异常。有效: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病变程度减轻,面积缩小。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好转迹象或加重,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病变进展。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复发4例(7.84%),对照组为13例(25.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一般情况下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但是在病理因素刺激下,可急性加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等症状。由于慢性胃炎难以根治,且对患者身心健康有明显影响。采取合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控制急性期症状,降低临床复发,改善患者综合体质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本病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在借鉴同道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除了对患者实施饮食干预、生活习惯干预等措施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首先给予奥美拉唑、硫糖铝、甲氧氯普胺等对症治疗,以迅速控制症状,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同时,采用自拟方对患者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急性加重、疼痛急性发作,属于“胃脘痛”范畴,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胆气上逆。治疗应以和胃降逆为主。笔者针对病机拟方,方中沙参、麦冬滋阴生津养胃;柴胡、自芍、川芎疏肝解郁;山药、黄芪能健脾益气,使胃津生化有源;甘草理气和中;香附降气;生地黄滋养肝阴胃液;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诸药合用,可有效到达生津益气之功,到达肝胆疏泄、胃气和降的治疗目的[1-3],从而增强患者对不良因素的耐受能力,降低临床复发率。
本观察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6个月内观察组临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应用自拟方进行治疗,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短期内临床复发,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胃炎急性发作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临床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
[1]王焕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65.
[2]潘时良.82例胃炎、胃溃疡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分析及总结[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70-171.
[3]付浩东.和胃运脾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J].世界中医药,2012,7(3):229.
R256.33
B
1004-745X(2014)03-0544-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82
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