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实习生急救技能团队式培训的教学研究*

2014-05-05庞永诚魏丹霞龚瑞莹陈维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3期
关键词:协作组实习生心肺

庞永诚 魏丹霞 龚瑞莹 陈 斌 陈维军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临床实习生急救技能团队式培训的教学研究*

庞永诚 魏丹霞 龚瑞莹 陈 斌 陈维军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目的研究团队式培训模式在临床实习生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 将120名临床实习生分为团队式培训组60名,对照组60名,进行为期1周的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和气管插管术的急救技能培训,6个月后考核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及应急配合能力。结果通过培训后团队式培训组理论知识成绩、急救技能操作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技能的团队式培训模式是一种注重配合、注重实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急救技能,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值得在急诊教学中推广运用。

急诊医学/教育 团队式培训 教学方法

团队式培训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首次提出[1]。急诊抢救中运用团队模式能让施救者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组织抢救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最大化保证急诊抢救有序、有效进行。笔者在长期的急诊急救培训工作中发现传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注重单项急救技能培训,医学生虽经过理论学习、临床见习后,仍存在临床思维局限、急救意识差,急救理论不能应用于临床以及实践能力不高等问题[2]。寻求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是临床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笔者摸索出一套急诊急救技能“团队式培训”模式,是对急救模拟情境演练的优化培训方式,并将其应用在临床实习生急救技能培训教学中,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昆明市中医医院的临床实习生120名,其中2008级60名,2009级60名,均为云南中医学院已完成中医专业本科医学理论教学的四年级学生,分2批次进行急救“团队式培训”。将所有学生按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团队式培训组与对照组,每个组再按每10名随机分为3个亚组,并给培训对象编号。其中团队协作组60名,男生32名,女生28名,平均年龄(21.20±2.15)岁,培训前急救理论考试分数(74.50±17.35)分;对照组60名,其中男生34名,女生26名,平均年龄(20.70± 3.09)岁,培训前急救理论考试分数(72.90±19.24)分。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培训方式 (1)根据急诊医学教学大纲,针对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使用和气管插管术3项急救技能进行培训。在培训开始前进行理论考核(满分100分),了解学生对急诊理论知识和急救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依据考核的结果在今后的培训内容中有针对性的教学。(2)设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简易呼吸器使用和气管插管术3个教学课程,每项课程设带教老师1名,负责进行理论讲授及分项急救技术示范练习。完成3个课程全部培训并观看教学录像后进行下列不同的培训方式。

1.2.1 团队式培训方法 (1)采取1+1配合方式由每个带教老师按编号顺序抽取1名实习生作为协作助手为一组,3组组成6人团队,模拟情景定位在急诊抢救室协作抢救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简易呼吸器使用和气管插管术3组在带教老师带领下进行团队形式的培训演练。操作前每位带教老师跟自己的协作组员讲解每组的实施流程、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操作结束后每位带教老师再负责给自己的协作组员纠正操作中的缺陷和点评3组配合中所需的细节事项,操作中允许带教老师对自己的协作组员进行动作提示。带教老师如上述步骤依次带领每位同学完成3种不同角色的培训。(2)在每个亚组间抽取2名实习生组成6人团队进行急救培训,在训练过程若实习生出现动作遗忘或错误,允许团队中任何一位组员给予立即纠正。按上述步骤每位同学完成3种不同角色的培训。

1.2.2 对照组培训方法 实习生观看带教老师模拟情景定位在急诊抢救室协作抢救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教学演示。然后实习生以亚组为单位,进行分项急救技术练习及综合模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可给予必要的指导。

1.3 考核方法 制定急救技能考核标准表,将每项急救技能的操作要点进行细化,以百分制原则进行评分。两组均进行为期1周的培训,课程培训完毕6月后进行笔试和技能考核及急救综合能力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技能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两组培训前成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培训后两组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0.01),团队协作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急救技能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

表1 两组急救技能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

与本组培训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培训后比较,△P<0.05。

组 别 n 培训前 培训后团队式培训组 60 74.5±17.35 87.5±13.58*△对照组 60 73.9±19.24 81.7±14.49*

2.2 两组急救技能培训后操作考核结果比较 见表2。两组经培训后比较,团队协作组在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简易呼吸器使用和气管插管术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急救技能培训后操作考核结果(±s)

表2 两组急救技能培训后操作考核结果(±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 别 电除颤 简易呼吸器和气管插管术团队式培训组 87.50±12.63△ 89.70±14.63△对照组 82.50±14.61 83.20±16.61 n 心肺复苏术60 89.50±13.87△△60 81.20±14.58

2.3 两组学生急救配合能力评价结果比较 两组学生在培训后技能考核中对应急配合能力进行评价,团队式培训组优42名(70.00%),良14名(23.33%),优良率达93.33%,对照组优22名(36.67%),良28名(46.67%),优良率为83.33%,两组比较团队式培训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急诊医学具有专业性强、突发事件多、患者病情危重等特点,而医学生见习时间短,在见习过程中遇到急诊病种少,当面对繁杂、紧张的急诊工作,易产生畏惧心理,很难参与临床工作及抢救。目前传统的以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急救能力效果有限。笔者结合近年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团队式培训结合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使实习生在训练中深入其境,通过团队的有效协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组织抢救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减轻实习生初到临床的畏惧心理,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了对急救技能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急救意识,强化基础理论,急救技能,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团队式急救技能培训不同于情境模拟急救技能培训。“团队式培训”强调团队间的相互协作,利用队员自身的特长最大化提升整个团队的性能[3]。在学习中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价值指导帮助其他成员的成长,实习生可通过相互观摩、互动式练习临床急诊技能操作,活跃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知识得到有机整合,由最初的参观者逐步过渡成组织者,熟练掌握每一项急救技能,最终完全适应整个抢救场面,同时增强了小组成员的默契,使信息沟通更顺畅,缩短学习时间。在结果中表明培训后两组的应急配合能力亦有较大的差别,团队协作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培训时可以反复观看其它同学的操作演练,不断强化整个过程,形成互动的配合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4],在初次进行急诊培训后1到6个月后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迅速退化迹象,因此在6个月后有必要进行一次简短的评估[5]。为此,笔者在设计课程时将考核安排在6个月后进行,对实习生急救知识和技能起到重新温习的作用,从测评结果来看实习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还是比较满意,退化迹象不甚明显。

综上所述,急救技能的团队协作培训模式是一种注重配合、注重实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急救技能,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值得在急诊教学中推广运用。

[1]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3):640-656.

[2]DeVita MA,Schaefer JJ,Lutz J,et al.Improving medical crisis team performance[J].Crit Care Med,2004,32(suppl2):S61-S65.

[3]刘毅华,付强,付秀华,等.各种急救培训模式在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41-143.

[4]Farhan B,Mary E,Elizabeth S,et al.Part 16:Education,implementation,and teams:2010 americangeart association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eare[J].Circulation,2010,122(3):S920-S933.

[5]Andresen D,Arntz HR,Grafling W,et al.Public access resuscitation program including defibrillator training for laypersons:a randomized trial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raining course duration[J].Resuscitation,2008,76:419-424.

Teaching Research on Emergency Team W ork of Clinical Students

PANG Yong-cheng,WEI Dan-xia, GONG Rui-ying,et al.Kunming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unnan Province,Yunnan,Kunming 650011,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n emergency team cooperation training clinical students. M ethods:120 clinical trainees were random ly divided into emergency team work traininggroup and controlgroup,60 in eachgroup.A week of first aid skills training includ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lectric defibrillation and endortacheal intubation.Theory knowledge,skills and emergency coordination ability were tested after six months.Results:Emergency team work traininggroupgot obviously higher scores of theory knowledge than those of students in controlgroup,as well as first aid skills.The contrast was remarkably different(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emergency team work could not only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first aid skills,but also train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 ies,which emphasized cooper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It′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emergency teaching.

Emergency medicine/teaching;Team work;Teaching method

R278

A

1004-745X(2014)03-047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42

2013-12-10)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教科【2012】15号)

猜你喜欢

协作组实习生心肺
构建年级协作组,推动德育管理高效化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国家卫健委公开征集检验方法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成员单位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