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深化改革视角下的政策选择
2014-05-05谢华育
文/谢华育
“微刺激”:深化改革视角下的政策选择
文/谢华育
要讨论“微刺激”,首先要先聊另一个热门词汇——“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首次提到了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说法,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有几个。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由原来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中高速增长,尽管每年的GDP增长率不可能再重复以往的两位数增长,但是依然保持在7%至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开始调整。说到经济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平衡包括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方面。当然最为突出的课题是经济要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继续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无法使我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转入稳定期。2009年以后,我国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尽管这些政策避免了我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是大规模宏观刺激政策必然会伤害微观市场主体。为了充分消化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国家已经不可能再推出类似的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政策。也就是从这最后一点中,我们引出了今天的话题——“微刺激”。
尽管国家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政策,但是国家对于经济工作的引导作用依然很重要。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后,如何引导经济走向市场化,成为中央高层领导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以往看,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政策无非两块,一块是货币政策,一块是财政政策。从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看,这种“微刺激”的痕迹已经非常明显。今年央行在6月和8月进行了两次定向降准,这两次定向降准针对的是“三农”和小微企业。两次定向降准贴现额度是120亿元,此外央行还对棚户区改造给予了1万亿元的PSL(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从财政政策看,今年的财政支出结构,着重点放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对棚户区改造的投入,对中西部地区铁路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方面的投入等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释放改革红利”理解为”微刺激”的一个部分。这实际上是通过政府职能改变,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使被抑制的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微刺激”的提法对于我们判断经济走向,决定经济行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当要进行理性的投资活动时,就必须引起注意,因为对于普通老百姓,了解这些提法最受益的应该是自己的投资决策。我有时候会打开电视看看股评节目,但是总会觉得分析师说话颇为可笑。有些分析师会把今年7月以来的股市行情和2009年比较,认为大牛市即将到来。但是了解了“微刺激”和大规模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别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判断有多荒谬。如果看一看今年上半年M2(广义货币)增长率,连15%都没到,再看看2009年,那时候M2的增长率接近30%。
“微刺激”的成效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它的目的是确保中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可持续增长。对于股市来说最理想的走势是慢牛上涨,如果出现大幅快速拉升,我们应该思考这是否能反映基本面的情况。
对于楼市,也是如此。近阶段以来,全国多地楼市的限购令逐步放开。许多房产中介开始忽悠说楼市价格又将大幅上涨。如果理解了经济新常态下的“微刺激”,就应该明白,本届政府是希望经济能回到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上。对于楼市限购政策,它是在楼市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楼市涨势无法控制而出台的反向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诟病。加之这些政策行政干预的色彩浓厚,其本身与本届政府希冀通过发挥市场自身规律的初衷不相符合,所以叫停楼市限购令是对不理想政策的又一次纠偏。只是在全国范围内,这种纠偏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背景下推出才行。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将此看成是政府对于楼市的又一次大规模刺激,指望房价出现大幅度上涨,更是不现实。对于购房者来说,也要谨防机构和中介的炒作行为。
我们更应该把“微刺激”理解为深化改革视角下政府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对于处于经济中的任何一个主体,包括我们在内都应该认清楚,目前的经济运行、政策扶持手段和以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看得见的手正在逐步让位于市场的无形之手,只是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不可能一下子隐遁,这样会让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许多负面影响持续发酵,“微刺激”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使经济逐步走向常规、稳态的一些手段。
实际上,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这种“微刺激”中逐步发生。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值首次超过了工业。在这种“微刺激”中,经济政策的依赖在逐步减弱,我们也更应该以一种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经济的变化,做出我们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