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短板
——谈国内的Ka频段地面网络及终端研制生产能力与出路
2014-05-04贺鹏梓
+ 贺鹏梓
直面短板
——谈国内的Ka频段地面网络及终端研制生产能力与出路
+ 贺鹏梓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总会发生这样的场景,某种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无法满足突然爆发的庞大需求,于是大量国外产品一拥而入,在一定时间内几乎霸占了国内市场。在家用电器、计算机、移动电话、汽车等领域无不如此,当然,民族企业经过艰苦努力,逐渐收复失地,在很多领域已经占据优势并开始走出国门。如今家用电器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正在为之努力,汽车行业成功的曙光就在前方。然而在卫星通信终端方面,我们似乎还没有能力对国外产品独挡一面。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看起来并不算太快。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设法耕耘C频段和Ku频段,结果却是没有实现普及,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用户数量有限,而且主要用户均为政府、军队和大企业,不足以吸引国内以“短平快”为导向的资本投入。
国内的卫星通信技术起步本来就晚,一直到七十年代早期尼克松总统访华,国内才得到了第一套卫星通信地球站。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带来了第二套地球站。当时国内企业进行了仿制,有关的故事参见我刊连载的《省部会战地球站》一文。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这一套地球站完全仿制出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了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子工业乃至整个科研生产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使用面窄、用户数量有限的卫星通信系统,特别是卫星通信地面应用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投入。国内虽然有不少单位在从事卫星通信设备的研制,但多数是为国家级用户服务的,所研制出来的都是一些巨无霸的系统。由于用户数量少,需要交付的终端数量有限,这些地球站采用了很多进口的核心器件。之后的发展就进入了低潮。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证券市场的兴起,出现了建设VSAT网的热潮,但当时国内并没有能力研制网管系统,甚至于不能研制小站,加上用户数量有限,少数几个VSAT网用进口设备搭建起来以后,整个行业又陷入了一次低潮。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应急通信需求的出现,各种便携式卫星小站再次成为业界发展的热点。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电子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为卫星地面终端的研制提供很多部件和组件,例如天线、功放等产品。部分国产部件的水平甚至具有了国际竞争力。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阶段的民族卫星通信产业,依然处在跟随、追赶的状态,处在有什么用什么,有什么仿什么的状况。至今还没有哪一家制造商能用完全国产化的器件来搭建一个卫星通信网络,连大部分国产化都做不到。本刊非常赞赏并器重的一家卫星通信动中通天线研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系统集成能力。但是,当记者和这家企业的老总研讨零部件来源时,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所采用的核心元器件都是进口的。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从中国各个行业产业升级的历程来看,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的企业家和劳动者们,完全有能力、有耐心、有志气,解决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关键环节。然而在很多场景下,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呢?即使时间充足,难道我们甘愿总是落于人后,做一个追赶者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上期本刊刊登了《迎接Ka频段卫星通信时代的到来》的文章,国际上普遍认为Ka将为卫星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目标客户从传统的政府军队和大型企业转向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消费群体以及相关的产业(比如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我们预计Ka的特点将会是大网络、大用户数。这种变化是否应该成为带动卫星技术国产化的推动力呢?
中国自主的Ka频段卫星很快就要上天。我们在此前的很多文章里已经讨论过,Ka频段带宽巨大,可以为用户带来租金的急剧下降,进而把卫星通信推向普及型、大众型。然而必须指出,Ka频段普及的前提是用户终端的普及,就像移动通信普及的前提是手机的普及一样。如果今天的手机还像九十年代前期那样,几万块钱才能买到一部,那么它肯定不能成为普罗大众生活中的必需品。事实上正是手机的国产化极大地降低了成本,随着产量的井喷,才出现了今天这样普通手机只要几百块钱一台的局面。受人们追捧的苹果手机也只要几千块。如果仅仅是想打电话,只花一百多块钱就可以买一部简易手机。如果卫星通信终端不经历同样的急剧降价过程,那么就无法走向大众。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花了大量资金打上天去的Ka频段卫星,也只能像中星九号一样大规模闲置。
今天的中国卫星通信终端供应商们,能够拿出便宜到人人都买得起的Ka频段卫星终端吗?答案可能比“不能”这两个字还要让人尴尬。如果仅仅依靠国内企业,连构成终端的零部件都凑不齐。我们在前文中所说到的那一家动中通企业,早已经拿出了Ka频段的产品,当然也是用进口器件集成的。
同样,我们也查阅了中国南方一家骨干微波器件企业的网站。这家企业的微波器件在业内享有声誉,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远销海外,是民族卫星通信业中是不多的、拥有硬功夫的企业之一。然而这家企业的Ka频段产品也非常少,至少想用它来搭建一个地面终端是不太可能的。至于Ka频段卫星通信终端所需要的其他器件,也以空白居多。看起来,如果要想推广Ka频段在国内的使用,大规模引进国外产品又是不可避免的了,
然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艰难而正确的决策。发改委及有关部门要求,Ka频段卫星通信地面终端的开发和制造必须立足国内,一定不能重演VSAT市场那种全面沦陷的局面。从产业发展、竞争力打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开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突破Ka频段卫星通信地面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肯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并不是说,造出一、两台样机就可以去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而是要大批生产出合格耐用的终端,交付到普罗大众手中,交付到那些完全不懂的电子设备工作原理的人手中。即使在研发资金投入充足的情况下,这样的全面突破乃至达到成熟,乐观来看也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Ka频段卫星的设计寿命,已经被浪费掉了一半。所以,引进国外技术是唯一的道路。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Ka频段卫星通信终端研制技术的国家和企业屈指可数,这些企业当然都愿意向中国出售终端。想想看,一个可能覆盖数亿人的市场,谁会不动心呢?
但是,提到转让技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在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几个产业当中,国外厂商即使愿意在中国设置生产线,也对核心技术守口如瓶。对一些体积小价值高,敏感度高的核心元器件,甚至拒绝拿到中国来生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汽车。必须承认,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换技术,民族企业还是从合资企业那里得到了一些有关汽车的技术。但是当涉及到核心技术的时候,例如发动机技术、自动变速器技术,外方就没有那么积极了。从这个角度说,民族卫星通信企业应该借鉴消费电子家用电器行业(比如格力、海尔)、汽车行业(比如吉利、奇瑞)、移动通信行业(比如华为、中兴)的经验,利用Ka带来的机遇,卧薪尝胆,通过与国外合作,吸收引进技术,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在国内很多行业很多技术领域当中是有成功案例的。有些引进过程艰难曲折、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化的色彩,每个案例都值得拍成一部大片。我们期待着Ka频段卫星通信终端技术的引进,盼望使其成为下一个值得拍成电影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