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西部某医学独立学院就业分析及思考
2014-05-04刘海艳
张 峻,刘海艳,朱 玲,杨 梅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0 概述
中国的医疗保障从1978年至今经过了多个阶段的不同方向性的改革,不同的改革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这样的改革趋势下,医学院校的学生也正逐渐的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就业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就业的倾向也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医改中的各项政策与措施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期望提高医学生的就业水平,做到专才专用,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还是给医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医学生在医改的背景下,更是热点中的焦点。
1 就业特点
通过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006年至2012年学生就业情况统计的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医学院的学生的就业倾向呈现以下特点。
1)应届毕业生大多依旧倾向于编制类医院,主要集中在公办省级、市级三甲单位。随着医改,不难发现这些国有的大型医院很难进,就算没有编制的岗位也十分热门,而在编制外的民办医院却存在很大的缺口,对医学生的需求还是很大,但事与愿违,大多医学院学生又不愿意去。面对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形式,一些学生开始热衷于考研,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从而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并进入自己理想的单位,考研升学率由2006年的0%一下子提升到2007年的4.40%,并从2007年至今,依旧呈现着上升的趋势。该学院的部分专业考研率甚至超过母体院校,如口腔、药学。这样的数据在同级的独立学院中也位居前列。
2)新医改的目标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为基层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医学生提供和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从相关数据中同样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学院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在原基础上出现了较大的增幅,特别是2011年以后,这样的趋势会随着医改新政的深入推进而日益凸现。
2008-2011年该院医学生基层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图
3)非专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在国家、省市各级创业政策的鼓励下,特别是云南省在2010年推行“贷免扶补”以来开始有医学专业学生放弃专业自主创业,目前有9人创业成功。其他的就业渠道还包括2011年有村官5人,2012年有2个报特岗教师。此外各级公务员,如疾控中心、监狱医院也呈现越来越热门的趋势。
2 影响学生就业倾向的因素
结合新医改,通过访谈的方式,发现影响学生就业倾向的因素具有交叉性,这也是造成医学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
2.1 主观因素
新医改后的渗透力在地方上远远不够,同时随着医改而产生的许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医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受多种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的医学生往往不能发挥就业主体积极性,其中功利心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个人、家庭的就业观。中国的家庭认为读书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医学生甚至家庭都希望在大城市大医院找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加之医学生的培养成本较高,医学专业的学费为14 000/学年,非医学专业为12 000/学年,加上住宿费、生活费,每年的费用在2万元以上,本科的学习费用达到10万元。这造成了医学生与家庭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倾向。另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大城市的高校接受完医学教育后,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回到条件相对落后的基层自然令人难以接受。俗话说“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观念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现在的一些医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一方面就业知识缺乏,不会主动去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另一方面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充分,大多依赖于学校。在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候,一种学生是直接听取父母的意见,一种是跟随大众,参加公务员等其他性质的考试。
2.2 客观因素
经过新医改后,编制类单位提高了自身的准入要求,而国家在医改政策上的配套资金非常的有限,医疗及相关资源出现不平衡的状态。目前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社区医疗机构目前尚在建设中,待遇水平低。以昆明为例,一些普通社区医院的护士收入水平为3500元左右,还达不到KTV服务员的工资水平,这就出现剪刀差,基层的一些待遇和条件与它本身的准入要求不符合,从而使得一些大型医院里有资质的医生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造成基层医院没有优质的医疗资源,无法吸引更多的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虽然目前高校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享受“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以及“村官”的基层就业政策,但就我所了解的医科高校而言,参与其中的学生比例可谓凤毛麟角,也就停留在百分之几的水平。
3 符合新医改的就业措施
3.1 培养医学生的面试能力
学院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即通过导师的指导,再让学生实践、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的内容,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体验式”教学即在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的基础上,进入模拟考场,以12名同学为一小组,由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对毕业生进行面试中的自我介绍、面试礼仪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行分析,并对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进行点评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做到了人人须进入,个个须过关,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在求职场上从容应对。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011年学院学生在参加各省、市医院面试考核中,均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60.27%的学生进入各省市级医院。
3.2 提升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新医改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是对医学生本身技能的一种检验。既然相关的要求提高了,那么医学院最主要的还是要提升学生的软件条件,提升学生在就业大潮面前的竞争力。加强学生管理,同时将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跟上,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生。
学院严把教学质量关,把考研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采取宣传动员、政策鼓励(对应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元)、安排老专家、老教授考前答疑,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到校为广大毕业生开展考研专题讲座,请往届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回校交流经验等措施,激励学生考研。2011年有68名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4%,大部分同学被第四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福建医科大、新疆医科大、大连医科大等国家级重点院校录取。
3.3 实习就业一体化
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将就业工作前移。通过由学生主动联系符合教学条件的而且有就业可能的实习单位,学院在这一过程中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人才需求的直接对接。让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内充分在实习单位表现自己,积累人脉,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在2011届1063名毕业生中,通过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393人,直接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占37.1%,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绝佳的机会。
3.4 各种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医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最终能做决定的还是他们自己。学院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投身社会,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受社会及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社会实践是学生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边疆服务基层的有效手段。我们所在的学校每年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往云南的边远山区开展送医送药、禁毒防艾宣传。在这些活动中很多学生“爬过了一生中从未爬过的山”,见到了拿着一元钱来看病的老乡,感受到了基层群众眼神中充满渴求的目光。这样的教育比老师讲一千遍道理要有用得多。切身的体会、见闻会唤起同学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笔者带领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就有不少在基层,在边疆工作,比如有两人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乡卫生所、有4人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医院,有5人在中缅边境的勐腊县医院工作。他们彼此相约,相互支持,在边疆山区扎根。笔者去年走访了一遍,内心很感动。
4 结论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多元化,新医改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医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就业压力,医学生不再集中于一毕业就开始就业。一部分医学生开始选择通过考研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找到自己理想的单位。基层就业逐年增加,新医改成效逐渐显现。作为学校,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辅导和配备更好更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同时也需要医学生自己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以适应新医改的就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