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围!冰雪世界的中国龙

2014-05-03撰文金希制图杨柠语

海洋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雪龙浮冰破冰船

撰文/金希 制图/杨柠语

突围!冰雪世界的中国龙

撰文/金希 制图/杨柠语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进的船只。在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任务中,“雪龙”号是科考队伍的核心。

南极,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极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留着自己原本的风貌。每年1 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29次南极考察。2013年1 1月7日,“雪龙”号再度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起程。谁也不会想到,“雪龙”号这次的远航,会在不久之后,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事件重现

12月26日晚,在罗斯海附近行驶的一艘俄罗斯科考船“邵卡利斯基院士”号被浮冰困住。“雪龙”号作为距离被困船最近的船只,按照国际惯例,出发前往营救。

12月27日晨,“雪龙”号到达围困“邵卡利斯基院士”号船的冰区边缘。然而由于天气状况极差,“雪龙”号只能在冰区边缘寻找能走的水道。一艘法国破冰船“星盘”号也一直保持着大约10海里的距离,紧跟“雪龙”号。经过2个多小时的选择后,“雪龙”号在距离“邵卡利斯基院士”号18海里的位置开始破冰前进,直线驶向被困船。

破冰工作一直持续到距离“邵卡利斯基院士”号15千米左右的位置,此时已经是27日的晚上。随着天气的不断恶化和浮冰厚度加大,“雪龙”号无法继续前进。虽然已经能清楚地看到“邵卡利斯基院士”号,但“雪龙”号也只能原地待命,等待天气好转。

12月28日,天气始终没有好转。“雪龙”号上的直升机也无法起飞。经过与澳大利亚“南极光”号协商后,“雪龙”号继续原地待命,等待时机开展援救工作。因为这次援救行动,“雪龙”号已经开始耽误原本在维多利亚等地计划的科考工作。

12月29日下午,“雪龙”号利用短暂的天气好转,安排了一次直升机的飞行观察,随后天气就又开始变坏。29日晚上,一场大雪和7~8级的大风光顾了这里,加大了“雪龙”号以及“邵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危险。原地待命的“雪龙”号不断运动着,防止自己被浮冰冻住。

12月30日,附近浮冰厚度明显加大。同时“雪龙”号舵机出现了漏油事故,“雪龙”号在维修期间无法移动。在短暂的停止时间内,周缘的海面浮冰立刻覆盖了上来,幸亏维修及时,“雪龙”号故障解除后又开始了行动。恶劣的天气情况使考察队做出了外撤的决定,到外边无冰的海面上等待合适的天气再开展直升机的救援工作。

12月31日,天气情况没有好转,直升机的救援工作无法展开。

2014年1月2日,天气好转。“雪龙”号派出“雪鹰12”直升机,在受困南极冰海一周多的“邵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附近冰面成功降落。分批次成功转移了52名受困乘客。获救乘客乘坐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补给船踏上归途。

1月3日,“雪龙”号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因天气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船上101名人员被困。由于“雪龙”号破冰能力有限,难以脱困。

1月5日,拥有世界上最强破冰能力的美国破冰船“北极星”号从澳大利亚出发,前往南极营救“雪龙”号以及“邵卡利斯基院士”号。

1月7日,“雪龙”号利用好转的天气展开自救,傍晚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利用一次强力的破冰,开出一条水道,成功突围。之前被困的“邵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也利用这次天气变化冲出冰区。

1月10日,脱困的俄“邵卡利斯基院士”号请求与“雪龙”号结伴而行,以应对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并得到适时的帮助。

1.2.“雪龙”号救援示意图(制图/杨柠语)

3.“雪鹰”直升机停在冰面上

4.“雪龙”号上拍摄的南极浮冰

探秘雪龙

“雪龙”号总长167.0米,型宽22.6米,型深13.5米,满载吃水9.0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14997吨,满载排水量21025吨,最大航速17.9节,续航力19000海里。“雪龙”号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作为B1级破冰船,能够以1.5节的航速连续破冰1.2米(含0.2米雪)前行。

作为1993年3月改造完成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已经服役了20个年头。它在执行任务的间歇时间内,也完成过几次改造,让自己“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了上海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这次改造后,“雪龙”号好比戴上了“眼镜”:“雪龙”号的通信导航系统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指引航行。改造后的“雪龙”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系统的科考船。

2013年4月16日,“雪龙”号完成第29次南极考察任务后驶进了江南造船厂,开始了又一次的“变装”。此次变装以恢复性维修改造为主。在保持原有船体结构、总体布置和动力输出指标不变的前提下,主要对动力系统、甲板机械、环保系统等进行恢复性修理和改造。经过了5个多月的改造后,“雪龙”号完成了主推进动力装置、锅炉、燃油系统等设备的调试,所有新设备均已投入运行。

走向未来

这次的救援事件,充分展现了中国考察队员舍己救人、尊重国际惯例的精神,但也暴露出了“雪龙”号破冰能力偏弱等问题。尽管经历了几次更新改造,“雪龙”号仍然显出了她的“疲态”。

出发营救“雪龙”号的美国“北极星”号破冰船,虽然长度不如“雪龙”号,但却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开1.8米厚的浮冰,如果采用倒车冲击法,甚至能破开6米厚的浮冰,破冰能力非常强大。这一比较,也凸显出“雪龙”号破冰能力一般的弱点。

为了给南极科考事业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一艘排水量8000吨级、续航力2万海里的极地科学破冰船,该船设计破冰能力1.5米以上、防冻设计适应零下35摄氏度以下环境温度,具有极地冰区作业、极地海洋环境考察和资源调查能力,并且可配备直升机、机器人、工作艇等考察作业设施设备。新破冰船建成后,“雪龙”号也许会退居二线,作为新破冰船的辅助船,但无论怎样,这条曾承托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远航的雪中之龙,将不再孤单。

这次援救行动在“雪龙”号20年的服役期间中,可能算是非常普通的一次“意外情况”。但这次“普通”的行动,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大家从援救行动出发,围绕着“雪龙”号的性能、南极救援的惯例、俄罗斯船只“伪科考”的探究、南极旅游的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从钓鱼岛争端到“雪龙”号南极行,国人关注的问题,已经从海洋政治问题,慢慢扩展到海洋问题的方方面面。

雪,标志着极地的冰雪世界,而龙,标志着中华民族。随着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海洋大国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地接近,雪龙也不止是科考船的名字,而是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象征。

(责编:金希)

猜你喜欢

雪龙浮冰破冰船
Pollution reaches new height 污染到达新高度
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浮冰”
破冰船推进功率与破冰能力的匹配性分析
破冰船结构冰致疲劳计算方法
“雪龙2”出征
雪龙2号首航南极
壮哉雪龙号
原子破冰船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越来越暖是咋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