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人 那狗—中国高校国际化的三个维度
2014-05-03孙献涛
那山 那人 那狗—中国高校国际化的三个维度
5月4号那天,习近平依例去了趟北大。书记校长汇报时精确预言:2018年北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习总当场指示:不要办成第二个哈佛或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
马上就有北大教授叶朗深刻领会:如果办成第二个哈佛或剑桥,一定不是好事,而是很危险的。闻者错谔之际,叶教授继续延展升华:哈佛是为美国人办的,北大是为中国人办的。
估计竺可桢、陈寅恪、梁思成、马英九等毕业于哈佛的中国人不会同意叶朗,当下正如烈火烹油的大学教育国际化也会跟他形成激烈对撞。有论者认为,叶朗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显然没有吃透大国领袖习近平的深意:第一个北大在中国,,理应起到第一个哈佛在美国的作用,这才符合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单从国际生源比例上看,北大本身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目前在校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三千人以上,虽然离欧美一流高校国际生15%~20%的比例还有差距,但在国内已经是喜马拉雅,国内其他高校想要翻越,几无可能。
四月底《留学》杂志与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联办了一场活动,书记院长对于本院、本校的国际化可谓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学校一年拿出上千万经费用于推动国际化办学,相比较而言,‘走出去’容易,‘请进来’更难。目前已经有数百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校读书(非洲留学生更喜欢采矿专业)。另外还有数百名交换生就读于国外院校。”
地处苏北的中国矿大要用国际化消解发展中的地域限制,可谓用心良苦。与欧美名校多散布于乡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本名校多麇集于一线特大城市,行政色彩和市井气息充溢期间,亦官亦学、学以官用。“国际化”之于庙堂之高的北大,是可资炫耀的资本;之于江湖之远的矿大,则是必须兜住的底线。想在小地方办出大学校,在中国大陆无异于逆水行舟。
甚至许多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都在想方设法提升本校的国际化。限于教育部严格的国际生收费标准,教育方面的国际贸易逆差持续多年没有改变,相较于欧美名校一年2-4万美元的国际生学费,中国一流高校的国际生收费不过是个零头。许多学校打肿脸充胖子,倒贴钱也要弄一些国际脸来校园里闲逛。国际学生比例、特别是来华学生比例,正在成为各大高校比拼的一个显性指标。这一指标是否科学,由谁制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种教育评比应否对此“亦有贡献”……我准备指派记者深入采一采,下期《留学》将有所呈现,有心的读者,敬请期待。
把洋学生请进来还容易搞定,只要钱多人傻就可以了;把洋教授请过来就比较难了。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全球各大高校排名,都把教师的国际化作为更加重要的参数纳入校际之间的比对。香港高校的外籍教师比例普遍在40%以上,斯坦福大学的外籍教师比例更是高达65%。“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之前,先得把天下之名师纳入彀中,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就是暴殄天物。这其实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大学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虽然任何一位滥竽充数的校长都能张口就“之谓也”,但就是不见校园内林立的工地稍有延期。
如何引进国际名师,对于中国高校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若干年前杨振宁归国,清华专门在校内造了一所别墅供养大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仅只为本校新晋诺奖得主提供一个免费车位的传统相比,中国高校似乎更加求贤若渴,哪怕是退休之后垂垂老矣的国际贤人,也舍得造一美庐请其前来睡觉。
但是对于更加迫切的在职外籍教师引进,热衷于国际化形象工程的高校们反倒不急不徐,一方面上面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跨省人才引进尚且山重水复受困于户籍学籍车子房子,跨国人才交流更是关隘重重多见洋教授走穴少见洋先生授业;另一方面学校主政者对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总以为是个洋和尚就会念真经,随便派出去都到了天竺国。
前年暑期我去美国参加书展,在旧金山的小旅馆里偶遇几个前来开会的中国年轻学者,相熟之后大家互相拆台:你参加的那个国际学术会议,直接用中文演讲得了。太多的暑期国际学术会议,成了专供大陆学者的北美十日游。
洋学生和洋先生之外,高校国际化的另一个考量维度是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化课程,打个比方,是引领中国高校在国际教育丛林中绕开陷阱、步入正道的导盲犬。国际化课程的比例,才真正体现出一间高校冰山之下的真实份量。“第一个哈佛”开设超过一万种选修课,充分地开放,充分地竞争,所谓国际课程的开设标准,亦不过如此。像《围城》里那位“老科学的家”校长,估计无法混迹于其间。学术无禁区,科学无国界,伪科学、伪学术泛滥之处,必定有形形色色的禁区、红线存在。
经济全球化大势之下,国际化课程还有助于觅得高薪工作。不久前在武汉大学旁听了新东方前途出国副总裁俞仲秋的一场关于国际金融教育的演讲,口若悬河的小俞老师面对台下水葱儿一样的武大学子,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出国学金融的极端重要性:“只要中国还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它的金融产业就一定要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金融是利益的载体,利益是人性的外延,人性的弱点,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呈现。最多不过五年,在美国大行其道大赚其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一定会在中国风生水起。”自称曾在华尔街工作过几年的小俞老师像个传销帝:“你想在五年后一毕业就起薪20万美元吗?抓紧学习金融国际课程吧,能出国的出国,不能出国的上网下载Moocs。边上就有代办出国手续的老师,他们周六日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