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参训相关因素分析
2014-05-02袁海军
袁海军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 100011)
影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参训相关因素分析
袁海军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 100011)
高校体育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随着体育课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的形成,使得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直接决定校园体育氛围,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个人参赛、参加锻炼、观赛、组织比赛、竞赛(体育运动)宣传、为体育竞赛提供服务等。在校大学生体育行为更容易受身边的体育现象影响。非高水平运动队(高考没有降分,正常录取的学生)。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通常代表学校参加、或学生所在的院系参加较低层次的校级比赛、校级邀请赛、校内比赛或学生间的友谊比赛,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与学校其他大学生一样通过高考进入到大学学习,只是因为他们有体育运动的天赋,喜欢体育运动,愿意为体育运动进行各方面的投入,所以他们的运动能力、竞技能力优于一般的大学生,在各种级别的体育活动中,更容易崭露头角。更因为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与其他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训练、比赛也更容易被关注到,因此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更容易得到其他大学生的认可,他们的竞技水平也更具有代表性,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具有感染力,他们在赛场上的成绩更具有说服力,他们的体育行为也更具有影响力。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参与能深刻地影响其他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度,是高校体育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参训并不积极,缺勤率较高,极大影响训练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北京地区20所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参训相关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中国电子期刊网”查阅20篇相关论文。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20所高校群体工作负责人(20位)及20位指导教练,对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制定调查问卷。
1.2.3 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查20北京20所高校(不含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信度为0.84,具有较高的可靠信。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从训经历调查分析
调查得知,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曾经在中小学参加过训练的人数占34.43%,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走上专业体育道路,而是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最后通过文化考试进入高校学习。65.56%的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指导训练,而是因为爱好运动或是先天身体素质较好,最后进入代表队。
2.2 训练现状
目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现状不容乐观,调查392名非高水平运动员中,87名为校一级非高水平运动员;253名为院一级非高水平运动员;52名为系一级非高水平运动员。
调查得知,校一级非高水平运动员有67人能长期坚持训练,占这一级总人数的67%;而33%的非高水平运动员并不能长期坚持训练。院一级非高水平运动员有11.46%人能长期坚持训练(锻炼),88.54%的院一级非高水平不能坚持长期训练,这其中高达68.23%的非高水平运动员主要集中在赛前1-2个月进行训练,还有20.31%的非高水平运动员只能偶尔参加训练。系一级非高水平运动员有13%的人能长期进行锻炼,54%的非高水平运动员只是利用赛前1个月时间进行训练,33%的非高水平运动员偶尔参加训练。
2.3 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训练的因子分析
通过20所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查,根据20项影响因素的程度判断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经KMO检验(KMO=0.879)和Bartlett’s检验(P<0.01),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表1)
2.3.1 学业因子分析 影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的学业因子包括:毕业班的学生就业、老师拖堂、临时加课、或晚上安排专业课程、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考试等因素,这些因素与大学生的发展紧密相关。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学校本专业所设置的所有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他们与其他大学生一样,需要参加国家、学校、院系设置的所有考试,并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如四、六级证)才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顺利毕业。
被调查的20所院校,对非高水平运动员均没有学分减免,他们不能享受到高水平运动员部分学科免修或学分减修的待遇,必须完成学科所有的学习任务,才能顺利拿到学分。非高水平运动员在院、系、班评奖,70%的高校都有相应的加分,但是调查显示,评奖加分与竞赛成绩直接挂钩,如果仅仅只是参加训练、比赛,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非高水平运动员在年度评奖过程中将得不到任何加分。
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表3可以看出,学业需要占用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课余时间,而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因此,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有助于提高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的出勤率,提高运动队运动成绩。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拓宽非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渠道,减轻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学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训练和比赛中。
2.3.2 学生因子分析 因子2显示,生理原因、伤病、担心身材变形、不喜欢、约会是因子2的主要因子。
由于运动生理知识的匮乏,女生普遍在生理期不参加训练。运动损伤、身体疾病也会影响非高水平运动员参训的积极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参训女生普遍担心训练导致腿变粗、手臂变粗,使身材变形。她们对“美”认识的误区及对运动理解的不足,使她们采取缺勤的方式抵制某些训练计划。不喜欢体育运动也是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缺席运动训练的重要因子,这部分运动员往往拥有较为丰富的运动经历,只是在运动生涯过程中,曾经的运动经历给他带来了某些伤害,所以他们在心理层面抵制运动训练。由于感情发展的需要,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也会为了某个重要的约会而缺席训练。
表1 KMO检验和Bartlett’s检验
表2 方差解释
2.3.3 物质因子分析 因子3显示,物质因子包括:补助、吃饭、场地、经费四个因素。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学生也开始重视付出与回报,训练补助的标准也开始影响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激情。训练与吃饭问题一直困扰者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一般安排在17:00-19:00,这也是高校晚饭时间,要么吃饭不训练或吃完再去训练,要么训练饿肚子,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良好的场地条件能激发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热情,但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都是在室外场地进行训练,恶劣天气,运动队出勤率得不到保证。
2.3.4 教师因子 因子4可以看出,教师因子包括:教练亲和力、教练水平、教练的关怀。教师良好的亲和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形成团结的团队氛围。教练及团队的无私的关怀与帮助能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学生感受温暖,心怀感激。教练的执教水平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让运动员体验成功。
2.3.5 社会因子分析 社会因子包括社会实践和社会兼职。大学生都承受着一定的就业压力,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个满意的工作,低年级的同学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去兼职,大四的同学会到单位去实习,以了解社会,增加自己社会经验和工作机会。为此,他们会放弃训练,甚至离队。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表4 因子命名
3 建 议
3.1没有学校政策支持的高校非高水平运动员承受着高强度的学业与训练压力,他们常常顾此失彼,疲于应付,严重影响学业进步与训练提高。
3.2教师的亲和力与执教能力是运动队建设与提高的基础,学校对非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支持则是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的系统训练的根本保障。
[1]李安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教体结合”[J].体育学刊,2008(5).
[2]张中江,陈善平,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9):50-52.
[3]蒲西安,莫儒强.四川省普通高校开展少数传统体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4):108-111.
G807.4
A
1674-151X(2014)07-118-03
2014-05-17
袁海军,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